清明节到底有没有重耳的故事(晋文公为何三面火烧绵山)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传承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唯二两个与历史名人挂钩的节日之一,另一个就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过了这么多次清明节,2020年的清明节可能是我们即将度过的最特别、最难忘的一次。因为疫情时期的清明节更能让我们明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清明节到底有没有重耳的故事(晋文公为何三面火烧绵山)(1)

01历史传说:介子推"割股疗饥"

在了解清明节之前,不得不先介绍一个人,他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姓介,名之推,字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称介子,为春秋时期晋国贵族。

那么,清明节和介子推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相传春秋战时期"骊姬之乱",晋公子重耳被迫逃出晋国,一次,众人到了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几天没吃东西,饿得头晕眼花,已然支撑不住,介子推见主公快要饿死了,心中着急,四处找寻食物,可找了两个时辰都没找到,无奈之下,介子推独自到了一偏僻处,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块肉煮汤给重耳喝。后来重耳知道了此事,感动不已。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晋国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便对当初跟随他流浪的功臣们进行封赏,众人加官进爵,却独独漏掉了介子推。当下便有当初一起流亡的人找到介子推,劝他向晋文公讨要封赏,但介子推品行高洁,鄙视那些自讨封赏的人,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臣子该做的事,不应该邀功请赏。与老母亲商量之后,便悄悄收拾行李,带着老母亲上绵山隐居去了。

清明节到底有没有重耳的故事(晋文公为何三面火烧绵山)(2)

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之事后羞愧难当、后悔莫及,亲自带着臣子去绵山寻介子推,但要在一座大山中找到两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正当晋文公无奈之时,有一小人与他献计:三面火烧绵山,定能逼出介子推。晋文公采纳。

但大火烧了三天,几乎将绵山烧成灰烬,都没能见介子推身影出现,后来众人在山中一老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老母亲的尸骨,晋文公见之悲痛欲绝,在介子推身前痛哭哀悼,后安葬时,发现介子推身后老柳树有一树洞,被介子推挡住,洞中有一封血书,是介子推生前留下,上面写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临死之前都还想着劝君王勤政清明。晋文公被介子推的忠心为国的精神感动,便定下这一天为"寒食节",并下令于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生火、吃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带着群臣到绵山祭奠时发现,本来已经被烧死的老柳树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定"寒食节"第二天为"清明节"。

可以说,寒食节就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但关于这个传说,史书上却有不同的记载。

清明节到底有没有重耳的故事(晋文公为何三面火烧绵山)(3)

02关于介子推,历史上有更严谨的记录

介子推"割股疗饥"的故事是一个传说,传说之所以为传说,就是因为它具有虚构和杜撰的成分。

而历史上最权威的介绍介子推的文献是《左转》。

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这段话的大意是:晋文公封赏当初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而介子推不贪图高官厚禄,他却认为,晋文公是上天选定的国君(因为晋献公九个儿子,只剩重耳一个在世),而不是因为跟随者的原因而成为国君,那些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而去邀功请赏,就像偷人钱财的贼盗一般,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为自己的功劳呢?后来介子推归隐而去,直到死亡。晋文公在介子推死后将绵山封给了介子推。

清明节到底有没有重耳的故事(晋文公为何三面火烧绵山)(4)

除此之外,历史上很多著作中都有关于介子推笔墨,比如《庄子》、《韩非子》等,但为什么《左转》更可信呢?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左转》属于正史文献,记录的信息较之其它更为谨慎,而后世中文人墨客们的记录不免有加工成分,带有浓郁的时代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更有寄托自己的身世经历和哀思的成分。所以相比较起来,正史文献类的记录更显得理性。

其实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左转》中关于介子推的记录没有 "火烧绵山"的记载,而是更侧重实事求是地记录介子推的言行,体现了介子推不屑于邀功请赏,不贪图功名利禄的高洁品行,他是为了家国大义而追随重耳,以此为前提,后来自愿功成身退,这样却显得逻辑通顺,符合常理。

正是由于介子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为清明节附上了一层传奇故事色彩与爱国主义情怀,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清明节的由来有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可以说经过了许多朝代的更替演变,传承至今其实很不容易。

清明节到底有没有重耳的故事(晋文公为何三面火烧绵山)(5)

03历史转变:从寒食节到清明节

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统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自有它的来历与演变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清明节是寒食节的前身。

清明节起源于周秦时期人们祭祖扫墓的习俗,但在那时候并没有明确祭祖行为在清明节这一日。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星官射姓等专家二十余人制定《太初历》,并将二十四节气收入其中。可以说在汉代,清明节才作为节气而不是节日真正形成。

到了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一直作为清明节的前身存在。

寒食节被发扬光大是在唐宋时期,在唐朝,寒食节最开始放假三天,后被增加到五天,最后长至七天,可见当时政府对寒食节的重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春节。

到了宋朝,寒食节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其一,那时的寒食节被添加了许多娱乐功能,比如踏春、蹴鞠、秋千、斗鸡等;其二,宋朝有三大黄金周,分别是春节、冬至和清明,这三个节日,分别放七天假。

据大宋风俗宝典《岁时广记》记载:"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清明节到底有没有重耳的故事(晋文公为何三面火烧绵山)(6)

意思是,以寒食节为中心,之前放假三天,之后放假三天,一共七天。

可见当时政府对这一节日的重视程度。

其实在唐宋时期,清明节和寒食节已经在逐渐融合,直到现在我们的清明节的习俗,其实是由以前寒食节的习俗流传下来。

虽然寒食节经历了这么多朝代,但寒食风俗有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不利于人们的健康。据《后汉书》记载,寒食节最长的时候维持105天,最短也要一个月,这么长的时间不能生火,只能吃生食冷食,就算人们提前准备好熟食,也不能长时间存放,对人们的健康很不利。试想在古代,没有先进的保暖工具,还不能生火,对于平民百姓而言,简直是一场灾难,期间就有很多民众因为饥寒交迫而死,到了唐朝时,禁火时间改为了三天。

后来,到了元代寒食节被严禁,清明节代替寒食节保存了下来。

清明节经过与寒食节漫长的转化、融合、更替的过程而保存下来,它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只是一个节假日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清明节到底有没有重耳的故事(晋文公为何三面火烧绵山)(7)

04清明节的精神意义

现在,我们对清明节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上坟祭祀,当然,清明节的起源本来也是源于此。在古代,人们对祭祀一事很看重。

孔子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意思是国家大事,唯有祭祀和战争。

将祭祀和战争放在同等的位置,说明古人对祭祀多么看中。直到现在,我们一直保存着清明节祭拜老人的习俗。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越来越不受重视。这也许跟我们大多数人不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历史赋予它的意义有关。

如果从纪念介子推的角度出发,清明节其实代表着人们对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推崇和赞美。而介子推的不食君禄,对祖国的赤诚热爱更是我们纪念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今形势越发复杂的现在,特别是这段时间,整个世界都处于抗击疫情的重要时期,中国从首当其冲成为疫情爆发点的国家变成现在疫情控制情况最好的国家,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爱国护国之心,如果没有无数一线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之心,也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由此可见,"清明节精神"早就溶于全国人民的骨血当中,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想,在清明节即将来到的今天,也许我们应该用另一种不同的眼光和心情看待它,看懂它的精神含义,以此更加重视和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将传统节日发扬光大。

清明节到底有没有重耳的故事(晋文公为何三面火烧绵山)(8)


作者:大黎,欢迎关注我的账号“大黎说成长”。

参考:

《清明节的民俗文化研究》

《山西介休寒食清明习俗与介子精神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