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

他是古今中外鼎鼎有名的哲学大师,很多日本人都视他为偶像,他的心学被无数人推崇。

各位小伙伴们好,今天是立德人物时间,前几期跟你分享的都是现代非常出色的女性人物,今天跟你分享分享这位古今中外都非常有名的圣人:王阳明。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1)

相信很多小伙伴是从高中书本上认识的王阳明,知道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非常有名的心学集大成者,但是却对王阳明这个人不甚了解。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2)

你知道他除了是思想家外,还是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吗?他又是如何发现并创造了心学的呢?他心学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他被无数日本人视为偶像?我们一起慢慢揭开王阳明心学的面纱,去走近他。

1905年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战役——日俄战争,日本海军有个大将叫东乡平八郎,他是一战成名,用远不及俄军的装备,全歼俄军波罗的海舰队,成为闻名全日本的战争英雄。

因为此战有功,当然要论功行赏,天皇把他召回日本,任命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

在庆功宴上,大家对东乡交口称赞,奉承之词不绝于耳,唯独他自己不为所动,他这时候做了一个动作,什么动作呢?他把别在腰间的腰牌,展示出来,上面有一行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这里的“阳明”,就是指王阳明。一生伏首拜阳明,可见东乡是有多崇敬王阳明。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3)

自此这段故事在日本广为流传,从古至今,仍有非常多的日本人视他为偶像,他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也被无数日本人所推崇。

蒋中正(蒋介石)曾说:“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

可见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当代儒学大家、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也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一切成功皆有迹可循,何况是王阳明这样的哲学大家。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位圣人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4)

王阳明家世显赫,父亲不仅考上过状元,还当过南京吏部尚书。像这样的官宦世家,家里人对他的期望就是:考科举,当大官,光耀门楣。

但是事实真如家人期望的那样吗?

你可能还不知道,王阳明直到5岁都不会说话,家里人急得团团转。但是7、8岁的王阳明,居然能把爷爷曾读过的书中内容,全部背下来。

爷爷大受震撼,王阳明说:“祖父您读书的时候,孙儿时常在旁边听诵,就暗自背下来了。”

家里人很高兴,都以为王阳明是天才,将来必能考中进士。11岁的时候,有人想测试下他的才华,就让他以《蔽月山房》为题写诗,没想到王阳明张口就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此言一出,赢得满堂喝彩,没想到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见识和境界,家里人更是觉得未来王家又要再多一个状元郎了。但是王阳明的志向是做一个状元郎吗?显然不是。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5)

有一天王阳明问私塾老师:“天下何事才是第一等事呢?”

私塾老师说:“像你父亲那样,考取功名、高中科举,才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

王阳明不以为意:“考取功名是常有的事,怎么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呢?”

私塾老师问:“那你这辈子最想做什么?"

王阳明不假思索地说:“读书做圣人。”

当时私塾老师有没有笑我们不知道,他父亲听完倒是哭笑不得,说这孩子到底是疯了还是傻了,咋就不按我们给的路子走呢?

王阳明说要当圣人,起初他也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当圣人,怎么才算真正的圣人。于是他开始慢慢摸索,想走习武报国这条路。

小小年纪,就研读兵法,练习骑射,还和家人不告而别,私自翻出居庸关,到鞑靼人的地盘上,考察军事地理。

当时明朝还比较乱,各种叛乱四起,他向朝廷上书,说:“愿领精兵一万,征战沙场,直捣逆贼巢穴,使海内共享太平。”

他父亲知道后,吓得赶紧制止,呵斥他太过狂妄。经过此事,他父亲想了个办法,让他不再惹祸,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赶紧让他结婚成家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6)

于是17岁的王阳明被送到南昌,在那里和姓诸的姑娘结婚。但是结婚当晚,王阳明不见了,急的所有人到处寻找,最后在深山里的一座道观中找到了他,原来他和老道士相谈甚欢,太过专注,忘记了时间。

结婚后,他还是没有忘记当圣人的志向,当时离明朝最近的圣人,就属宋朝的朱熹了,朱熹的理念是“格物致知”,从外部事物中探究真理,获得真知。

王阳明觉得自己想成为圣人,必须要效仿先贤。于是他开始尝试,对着院子里的竹子,苦苦思索7天7夜,没探究出什么真理,反倒大病一场。

他突然总结,觉得朱子学说未必都是对的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7)

这时候他的心里开始转向对内心的体悟。这场七天七夜的专注,是王阳明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所有成就的起点。

我觉得王阳明身上,最让人敬佩的,是那种洒脱的境界。

他这一生其实并不顺遂,第一次参加科举就落榜了,朋友安慰他,说这次不行下次一定行,建议他试着作一个《来科状元赋》。

他顿时文思泉涌,当场作了一篇,众人连声称赞,但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嫉妒。

第二次参加科举会试,被人暗中打压,依旧落榜,落榜的还有他的一众好友,好友们郁郁寡欢,王阳明反倒跑去安慰他们,说“世人以落榜为耻,我却以落榜动心为耻。”

不动心,不往心里去,当然不烦恼。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8)

三年后,他金榜题名,开始步入仕途。他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朝政被宦官把持,宦官用谣言怂恿皇帝将贤臣下狱,王阳明上疏试图解救,但没成功。

不但被廷杖40下,还被捕下狱,当时廷杖下手重,王阳明奄奄一息,这个时候来了一纸诏令,把他贬去贵州做一个小小驿丞

那时候的贵州条件很艰苦,完全属于蛮荒之地,但是他并不抱怨。他在贵州居所的后山上,一直做着一件事:凿石为棺,每天都端坐棺中,凝神苦思。

忽然有一天,猛然醒悟,他说:“所谓格物致知,格物应该格头脑中的良知,而致知是致向人生来固有的良知。”

心即是理。原来圣人之道,就在自己的心性之中。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9)

后来也是因为他的这种智慧,让他避免了一场皇帝猜忌功臣的血腥戏码。一次南昌的宁王发动叛乱,王阳明从起兵到一举擒获宁王,花了不到40天,可谓用兵入神

但皇帝的宠臣江彬,痛恨王阳明平叛太快,没给他留下施展本事的机会,夺走了属于他的功劳。

于是,江彬在皇帝面前进谗言:“王阳明和宁王是同党!只不过他听闻朝廷大军杀到,担忧谋反不成,才倒戈袭取宁王。”他想嫁祸王阳明,然后借机出兵抓人。

王阳明知道后,赶紧找大太监商量,让他转告皇帝,说捉住宁王全部都是江彬的功劳,让江彬无话可说。

后来王阳明决心辞职告老还乡,皇帝不同意,王阳明不断向皇帝展示自己无意权位,几番下来,皇帝才对他放心,这才免去一场猜忌戏码。

王阳明说:“君子求退勿迟。”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10)

荣辱得失,一时之利;蝇头小利,何足挂齿。

千年来,中国出了592名状元,却没出几个圣人。做圣人,这是世界上最不可实现的理想。但王阳明,却做到了。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11)

其实我读王阳明应该是十年之前,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创业,第一次知道“知行合一”的理念,后来在我小小的办公室第一次挂匾,我就挂了【知行合一】的牌。

什么是“知”?什么是“行”?“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

其实我们通过思辨在求一些人生真谛的时候,都喜欢向前学习,而王阳明不仅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而且开创了他自己的心学一派。我们尚不谈你是不是支持心学,但是我认为,在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当中,王阳明他在心学道路中有着巨大的贡献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12)

所以学习阳明心学更好的致良知,实现知行合一,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所以也希望大家不断的去增加自己哲学的底蕴,通过以王阳明作为一个基本的案例,大家可以开启对于中国哲学的探讨。

我记得在6年之前还到了王阳明当时的龙场悟道之地,我认为每一个人生都有他决定性瞬间,决定性瞬间的到来都是伴随着痛苦、顿悟、无数梦醒当中自己的深刻反思。

一生都在研究王阳明的日本人(王阳明是如何用)(13)

我认为痛苦能带给自己决定性瞬间的前提是有真真正正希望成就自我的梦想,看王阳明自己,从非常年少的时候就想当圣人,他的人生是有志向的,你的人生志向是什么?你如何构建自己的人生蓝图?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希望通过王阳明身上获得的智慧。

这就是本期立德人物了,我是张萌萌姐,我们下期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