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知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知识)(1)

中考现代文阅读常用知识汇编

(一)基本要点

1、解题步骤(ABC三步法)

A:粗读(整体感知) B:细读(解题) C:表达(答题)

(1)整体感知{带着问题阅读→看标题、辨文体→内容、思路(结构)、主旨

(2)解题分析{a审题 →b判断题型 →c解题思路 →d联系中心和上下文的内容分析 →答案要点

(3)语言规范:语言的表达与语言的组织,力求准确,精练,完整。

简洁:答句要简洁明了。

完整:表意完整。

准确:不是病句,不产生歧义。

答案要写成满足简洁完整准确要求的朴素的陈述句。

注:a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词、限制性条件 b分析和判断题型从而明确本类题型的解题思路d根据解题思路和上下文分析从而得出答案要点 )

2、树立整体阅读的思想整体理解的原则,具体来说,任何问题都要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来理解。

3、理解文章和解决一般难题/较难的结构题:整体理解 结构分析

◇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化,具体地说,就是段落/层次及段落间、层次间的关系。此外,结构上的作用的所有分析点都属于结构范畴。

◇结构分析,就是划分出文章的段落层次(包括全篇的层次,层次内部的层次,甚至自然段内部的层次),并根据各部分的内容,理清各部分、各层次的关系,即作者的思路。

◇结构分析,除了从内容入手外,还要善于把握标志性词语或句子。

4、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5、要阅读前,通常要先辨别文体,因为不同的文体,它的文章特点解题思路答题规范是不一样的。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知识)(2)

(二)三种文体的交叉部分

有些题型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

1、作用题

(1)作用题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作用题:作用题指的是词语、句子、段落、人物、事件、描写手法、修辞、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如插叙、倒叙)……等在文中的作用

作用题的类型:作用题的题型有直接型间接型两类

直接型的作用题,一般问“……”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间接型的作用题,不直接问作用,但可以转化为作用题。

比如:……在文中的好处

……能不能删去 作者写……的用意 ……是否重复 等等

(3)作用题的广适性

①在三种文体中都有运用,题型和解题思路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②作用题有很多的分支类型,词语、句子、段落、人物、描写手法、修辞、写作手法、插叙等在文中的作用都是作用题。

(4)题型判别:①含义≠作用 ②作用≠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5)作用的解题思路三分法(或两分法)具体如下:

内容角度 考虑的是意思、意义或者情感、含义方面的作用

作用题 结构角度 考虑的是文章的架构或上下文连贯性方面的作用

文采角度 考虑的是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作用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第三种角度,则只有内容、结构两分法。)

●内容与意义有关,跟结构无关,文采与语言表达的效果有关

作用的解题思路具体详细如下:◆内容角度◆结构角度◆文采角度

◆内容角度联系中心和上下文,分析材料与中心之间的关系

分析材料 点明中心

与中心之 揭示中心

间的关系, 直接 突出中心

先看:写了什么; 突出,如 升华中心

再看:本身有无 深化主题

什么涵义 点题

最后再看 材料在上下文中的意义(不

(通常是最重 表现/突出中心 间接 直接表现中心,但最

要的)材料对 突出 终对表现中心起到作用)

表现中心的 《那些绚烂的花儿》相关题目

更能突出……(材料使中心表现得更加突出)

强化 如:《母亲的手》相关题目

突出 《海洋中也有沙漠》相关题目

《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第23题

材料从不同角度/侧面 如:《正在逝去的“灵丹妙药”》

表现中心,使中心表 《“极寒天气”会来吗》

现得更全面更充分 《龙眼与伞》(最后一题)

《公益是展示悲苦的代名词么》

《吴孟超:以心灵温暖心灵》相关题目

注:①点题——点明题目的含义,点题属于内容方面的作用。点题的类型有开篇点题、文末点题等。

如果位于开头的句、段有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那么再答内容上的作用时还要加上“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歌,一条无尽的路》相关题目

◆结构角度(只与文章的组织架构有关):过渡(承上启下)、铺垫、伏笔、引出下文、照应、呼应、统领全篇、总起全文、总结全文、收束全篇、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或:使上下文浑然一体)。

①位于开头部分的,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会有:统领全篇、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照应文题等。

②位于中间部分的,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会有: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照应(或呼应)、过渡(承上启下)等。

③位于结尾部分的,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会有:总结全文、收束全篇、照应上文、照应文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文题、呼应上文等。

●在回答结构上的作用时,一定要具体,不同笼统。如:比如引出下文,要回答出引出下文的什么;比如为下文作铺垫,要回答出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比如照应,要答出与哪个地方的语句相照应;等等。

▲词语解释: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思路,包括段落之间的关系,层次及层次间的关系过渡、铺垫……线索等结构上的作用(如上文所述)

●对于所有文章(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言,一般意义上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只有三种:总分关系(含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几点重要的区别

铺垫与伏笔

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可以说是"显性"的。

如:上文写:“天下雨,路滑”就是下文写“骑车摔倒”作铺垫。

伏笔是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言语不多且有隐含性,可以说是"隐性"的。

如:上文写“昨天我看到他时,他脸色黑得怕人”,下文写“听说,昨天晚上他去世了”,上文就有为下文暗示的伏笔作用。

照应与呼应

照应和呼应的简单区别是:呼应要形成“呼喊”与“应答”的关系,而照应则不然。

照应

照应可以是(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照应,(词语)句子与段落的照应段落与段落的照应,(词语)句子或段落与词语的照应

照应,一般考的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照应、意思相反的照应、因果照应

如: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照应比较常见;

意思相反的照应:如《老海棠树》相关题目;

形成因果关系的照应:如《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相关题目。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知识)(3)

前后照应 前后文之间的照应

照应 照应文题 照应文章的标题

照应开头 结尾或后文和开头的照应(若是结尾和开头照应就是首尾照应)

呼应

呼应需要构成某种类似“问”与“答”或“呼”与“应”的关系。

呼应文题 与标题相呼应 如:《字,今天你写了吗》最后一题

呼应 前后呼应 前后文的呼应 如:《那些绚烂的花儿》相关题目

首尾呼应 首和尾的呼应 如:《失帽记》

◆在回答照应与呼应时,也要具体不能笼统。比如:与……相照应;与……相呼应。

引出与铺垫

表征:铺垫和与它有关下文的离得下文比较远,而引出离得近

铺垫和引

出的区别

实质:引出下文时上文与下文之间有直接的引出与被引出的关系,而铺垫没有这种关系

内容的过渡

过渡的类型 过渡可细分为 表达方式的过渡

思路的过渡

由……过渡到……

过渡的常见答题模式 承接……引起……

由……转入……

◆文采角度如果在语言表达上很有文采或特色,应分析文采上的作用

例如: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富有表现力,增强感染力/引用古诗文,增强文章的文采……等。

(2)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好处某个词语能否去掉或者换掉多个词语中选择哪个词语合适)类题型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好处,有时表现为某个词语能否去掉或者换掉,多个词语中选择哪个词语合适,实质是分析该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需要分析该词语在内容、结构有时还有文采方面的作用。如:“塞”(《冷风暖香》)、“扔”(《你是一盏灯》)

☉如果问的是“为什么不能换成某个词”,还要就两个词在内容、结构、文采方面的作用进行比较

(3)语句/语段能否删去

◇语句/语段能否删去,属于作用题的一种变形。

◇这类题目属于开放题,可以回答“能”,也可以回答“不能”,只要能讲明理由自圆其说即可,但大多数是“不能”。其实质是分析该段落(或某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解题思路为两分法(或三分法)

通常来讲,语句/语段存在于文中,就说明它对于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作用,所以内容角度是基本角度;但是,有时候它们也会结构上有作用,比如照应、过渡,等等。

◆在用“三分法”分析时,还要注意分析其删除后在故事情节完整感情变化过程完整等平时不常用的考虑角度。

(4)语句/语段是否重复

这是最近几年考察的一个热点,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其实质也是作用题,解题思路也为两分法(三分法)为基础

①从内容角度看,实质是分析该语句/语段的独特性(独特作用)。

突出(补充性)强化

在突出中心方面的独特性

内容角度的解题思路 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表现中心(全面、充分)

内容角度的解题方法:突破口是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点,再加以分析—独特性

或者假设其“重复”,把它去掉后看文章缺少什么

②从结构角度看,与上文所讲的作用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一致。

(5)语句/语段是否可以被替换

◇某个段落(或某部分内容)是否可以被替换,需要比较两者在内容、结构或文采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分出优劣。

与一般性作用题的区别是:关键要有比较。(属于比较型的作用题)

(6)“语句/语段应该插入文中哪个位置”类题目

语句/语段应该插入文中哪个位置,属于作用题的另一种类型。从解题思路来看,需要从内容、结构两个方向来思考。

内容:考查插入文中的部分是否符合该位置上下文的文意

比如:待插入的部分是论据,那么从内容应该考查它是否能证明文中相关部分内容的观点(分论点) 例子见12年中考现代文20题(详细见下文)

结构: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它必须放在上文的下面、下文的上面的要求而“被卡住。具体如下:

① 分析段落间的关系(比如总分、并列、递进)

② 分析过渡、总结上文、收束上文、引出下文、照应、对应等结构上作用的分析点

如果是说明文,还需要考虑说明顺序的因素;如果是议论文,从结构角度分析时,还要考虑论证结构的因素。

(2012年中考现代文20题)

2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

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

答案:第9段,可以更全面地论证“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这一观点,娄师德在包容狄仁杰的同时,自己也有所收获,获得了别人的尊敬,

得以善终。

(7)表达作用:表达作用的分析由三部分构成:

语言特点 文意上的作用(内容上的含义/作用/感情) 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也可以把语言上的表达作用,放到文意之前

如上例可改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

▲如果在语言特点上没有突出的特点,可以不必写出来。

▲如果文句含有感情,要把感情打出来。

▲如果有结构上的作用,须加在后面。

表达作用,通常与语言表达的特点有关,理解表达作用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8)表达效果:指语言的表现力。

解题思路:

语言上的特点 语言表达上的效 文意上的效果

↓ ↓ ↓

怎样地 表现了 什么

=语言的表现力

(如:2011年一模《太阳语》相关题目)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知识)(4)

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的区别:前者强调表达的作用,后者强调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表达效果不需要考虑结构方面的作用。

2、指代题

指代题,考的是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对象。

⑴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⑵解题思路:从上文中找答案(整个上文)

⑶表述:有的能直接引用;有的需要归纳;有的全靠自己概括。

代入检验法:在对代词指代的对象模棱两可的时候,可以用代入法(用指代的那部分内容代替代词,看文章是否通顺合理)检验哪一个是真正的指代对象。

(4)指代对象通常在代词之前的规律有时会用于结构题,用来确定段落的位置。

:11年一模静安区考题《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相关题目。

3、文章内容的详略安排

详略的题型,一般会问:为什么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

关于详略的题目,都指向一个知识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这类题目的理论基础是:写作就是为了表现中心;在写作中,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太密切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不写

①联系中心考虑,详略安排是否是突出中心的需要

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②联系上下文考虑,看是否是为了避免重复

其中,答题时主要考虑角度①的居多,考虑详写的部分是如何突出地表现中心的。如:11届二模黄浦卷《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第18题:第③段中,详细地说明了春夏来临“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的现象,却仅用“这个过程正好相反”几个字说明秋冬之际的情况,这样写的好处是

答案:文章说明对象是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这样的详略处理能更加突出对象的特征(或“文章说明对象是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这样的详略处理能突出文章重点”)

4、几个并列答案中给出部分答案项的题目

无论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只要几个并列的答案中给出了部分答案项,通常已给的答案能从结构表达方面为我们提供解题信息

【类似例子很多,解题时要注意把握,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