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家乡的声音(久违的铛铛声回来了)

据新闻晨报消息,中秋节期间,上海百年公交20路新电车上线了,向上海市民展现了这条经典公交线路的全新面貌。

20路新电车的官方名称叫申沃iEV12T特色线路造型双源无轨电车,从新能源车角度,叫20路双源无轨电车,电车迷们也叫它20路新申沃5129无轨电车。

久违了家乡的声音(久违的铛铛声回来了)(1)

20路新电车驶过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这次亮相的20路新电车将古典与现代有机融合,被一些市民朋友誉为穿梭在市中心的蓝色流动风景线,尤其是配上久违的“铛铛”声之后,更是给当代人带来了全新感官体验。本期的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邀请到了文化界人士和公交文化爱好者,请他们就20路新电车的“铛铛”声分享各自看法。

关于20路的三桩事体

何振华: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杂文家、评论家

20路电车新车型上路了,宣传报道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海派文化元素”。20路线路上的故事有好多,以后慢慢叫写,我这里先提三桩事体:第一桩事体,过去南京西路上毗邻静安别墅弄口有一家镇江饮食店,名闻遐迩的不仅是它的菜点,更有一位优秀服务员王健康同志,成为上海滩几乎无人不晓的一张“金名片”。

久违了家乡的声音(久违的铛铛声回来了)(2)

1980年代行驶于20路线路的SK562GP型无轨电车

第二桩事体,愚园路1018号,上世纪90年代那里还是一家邮政局,邮局的营业大厅原先是施蛰存先生家的客厅。走进旁边弄堂,推开1018号虚掩的后门,能闻着雪茄香味,走上楼梯,就可以见到先生面朝房门,坐在靠窗的书桌前,宁谧的台灯下,拿着放大镜浏览书报。

第三桩事体,1974年夏天,我父亲病重弥留,他徒弟送来代他领回的工资。告辞时,父亲像以往一样,再三叮嘱徒弟,返程骑脚踏车过南京路浙江路一定要慢要小心,避免轮胎嵌进那个时候还来不及拆除的有轨电车轨道而跌倒跌伤。

久违了家乡的声音(久违的铛铛声回来了)(3)

20路新电车驶过人民广场

我提的这三桩事体,每一桩都是发生在20路公交车行驶的路线上。当年施蛰存先生在主编《现代》之前,就同回国的刘呐鸥一道,创办了《无轨电车》杂志。从有轨电车到无轨电车,再到如今的新能源公交车,是魔都公交发展进程的一种缩影,更是历史人文的真情钤记。20路公交车虽然不是旅游大巴专线,但在延续海派精神和优良服务本色的同时,还带来时代进步中真正“铛铛”悦耳的报站声。

20路的“铛铛”声带来新体验

张渊源:上海公交研究爱好者,长期从事上海公交历史,致力于公交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电车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一种标志。历史上,有轨电车曾是上海公共交通的主力,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时至今日,在许多主打老上海文化的领域,仍然能看到不少带有有轨电车元素的设计。

久违了家乡的声音(久违的铛铛声回来了)(4)

20路新电车驶过外滩附近

有轨电车在行进过程中不时发出“铛铛”声,这“铛铛”声是通过驾驶员脚踏实现的,就好比是电车的喇叭,告诉行人和车辆,“电车来了,大家当心噢!”,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因此,如今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有轨电车就等同于“铛铛车”。可事实上,老上海的“铛铛”声又何止有轨电车呢,无轨电车也是这样的,并不是有轨电车的“专利”。

1951年12月,市公共交通公司新制造的1000型无轨电车投入20路行驶,这款新车改为鸣喇叭而不再踏铃,当时媒体报道中特别提到了一句:“给予市民以新的感觉”。公共交通公司制造的新无轨电车,现已加入二十路行驶,新车鸣喇叭而不打铃,给予市民以新的感觉。(1951年12月26日《新民晚报》第4版)

久违了家乡的声音(久违的铛铛声回来了)(5)

1950年代在20路线路投入行驶的1000型无轨电车

是啊,半个多世纪前,安装有喇叭的电车成了新生事物。同样,如今的20路新电车配上了“铛铛”声也给当代人带来了新体验,但这份体验背后有多少人去细细品味过个中缘由呢?

久违了家乡的声音(久违的铛铛声回来了)(6)

侬听到“铛铛”声了伐?

严山山:《上海会客厅》主持人、新闻晨报·周到编辑、记者

9月10日那天恰好是中秋节,上午我特为(沪语:专门)去体验20路新电车。坐20路新电车到中山公园站刚下来,一位电车迷就问我,侬听到“铛铛”声了伐?我还真听到了,而且还录下来了(见本文最上方视频)。那天上午,我先步行走到20路凯旋路汇川路站,然后等20路新电车开过来,坐一站到终点站和几位车迷朋友会合。在站头上,市民还不清楚20路的这个大变化,当他们看到一部蓝色主基调的20路新电车靠站时,都为之叫好。

久违了家乡的声音(久违的铛铛声回来了)(7)

20路新电车驶过南京西路

据研发人员介绍,本来新能源车就有低速提示音,为了配合整车内饰的“怀旧的时光追忆主题”,所以选了“铛铛”声。可能很多乘客都不会主动去录这段“铛铛”声,但这个声音真的是很悦耳动听。我的朋友杨朝婴老师是土生土长的老上海,她和我说:

20路新电车有“铛铛”声啊!我印象当中还记得自己老底子坐过从江湾到外滩的有轨电车,那声音我还清晰地记得。铛铛车,让我想起沪剧“阿必大”里婆阿妈那句道地的浦东话台词:“当当悄”

有意思的是,1979年出生的上海老文青胡宝谈在其即将出版的沪语方言小说《弄堂》一书当中,也提到了铛铛车“一日仔,厂礼拜,阿王搭两个小青工去虹口游泳池……伊铛铛车一道乘得去了。”

宝谈和我解释了这段故事概要,阿王是在江南造船厂上班的青年工人,阿王住在以前的南市区董家渡附近,他约了其他同事在厂门口乘18路无轨电车到南京路,然后换乘1路铛铛车到虹口去游泳,故事发生背景是1963年左右。

久违了家乡的声音(久违的铛铛声回来了)(8)

1963年8月,20路SKD663型无轨电车在20路上线运营

资料记载,1963年8月14日深夜,南京路上末班1路有轨电车运营结束后开始撤线拆轨,结束了南京路有轨电车通行的历史。

昨晨三时五十二分,一辆披红戴绿的、崭新的国产铰接式无轨电车提前四十六天接替了1路有轨电车,由静安寺向南京东路外滩驶去。这就是从昨天起改道在南京路上行驶的第一辆20路无轨电车。(《文汇报》1963年8月16日)

方言小说《弄堂》中的的虹口游泳池建成于1922年,到今年正好是100岁生日,旁边就是虹口足球场和鲁迅公园。与百岁虹口游泳池相比,阿拉上海的电车历史则要更长,可以追溯到1908年。

久违了家乡的声音(久违的铛铛声回来了)(9)

夜晚行驶中的20路新电车

上海资深车迷廖辉老师最近夜摄了一组20路新电车(图片见文中)。在此,我建议有兴趣的市民可以选择相对安静的夜晚,在20路沿线坐上一部海派复古风的新电车,用心聆听那“铛铛”声吧!

来源|新闻晨报·周到APP记者严山山

图片 |20路新电车由廖辉 拍摄提供,历史资料照片由申沃客车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