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大以来8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最后52个贫困县摘帽

贵州省人民政府昨天发布公告,同意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2019年底全国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已全部“摘帽”。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18大以来8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最后52个贫困县摘帽(1)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奢香古镇景观。新华社发

去年年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尚未“摘帽”,这也是脱贫攻坚最后的主战场。从区域看,这些贫困县主要集中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是整个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今年年初,国务院扶贫办对2019年底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北京对口支援的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洛浦县位列其中。为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本市及时拨付2020年援疆项目资金,并重点向墨玉、洛浦及两县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项目倾斜;动员146家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结对两县118个贫困村,捐赠款物4779万元,助力墨玉、洛浦两县如期脱贫。

11月14日,新疆和云南在同一天宣布贫困县“清零”;紧接着,宁夏、四川、广西、甘肃分别在11月16日、11月17日、11月20日和11月21日相继宣布全部贫困县脱贫。昨天,贵州省宣布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标志着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已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贫困县“清零”贵州撕掉千年“标签”

昨天,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千百年来,深山沟壑阻断了贵州与外界的联通。封闭与贫瘠,这里被贴上“三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和“两语”(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的“标签”。

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让贵州撕掉旧标签、一步跨千年。

2012年,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923万人,为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此后,贵州以每年减贫100万人以上的速度推进脱贫攻坚,减贫人数全国第一。

为攻克贫中之贫、艰中之艰,贵州不断拿出超常规举措,以大决战的姿态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

完成最大规模“脱贫迁徙”。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188万人约占全国搬迁人口的五分之一,共建成946个搬迁点、54.39万套房屋。95%以上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彻底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

当前,围绕“稳得住、能致富”,贵州全面转入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就业、就学、就医、社区治理等同步发力。

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唤醒沉睡的资源。2018年起,贵州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调减低效传统作物,以500亩以上坝区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茶、食用菌、蔬菜等12大特色产业发展。据统计,仅2019年农业产业就带动全省111万余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延伸。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基础上,贵州启动实施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累计投资459.8亿元,建成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实现3.99万个30户以上自然村寨100%通硬化路,彻底解决沿线1200万农民群众出行不便问题。据新华社

兜底保障让2004万贫困人口受益

农村低保提高至5841.7元

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有关情况。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介绍,兜底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底线制度安排。全国共有20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目前全国农村低保的平均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841.7元。

民政部聚焦特殊群体,有效履行兜底责任。创新完善低保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单独纳入低保兜底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面落实救助保障政策,确保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乞讨人员“应养尽养、应救尽救”;积极落实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脱贫攻坚以来,农村低保标准大幅提高,从2015年的3177.6元提高到2020年三季度的5841.7元。今年,全国所有省份的农村低保标准都超过了脱贫收入标准,特困人员的救助供养标准还要更高一些。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陈洪波介绍,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防止出现盲区和死角,在正常按季度比对之外,国务院扶贫办又将2019年底未脱困人口、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和无劳动能力但未纳入低保或特困的贫困家庭,再作一次更加精细的比对,督促指导各地加强监测、摸底和排查,进一步查漏补缺。这次各地共摸排361万人,新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超过100万人。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王琪鹏 李如意

流程编辑 邰绍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