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归类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二)

关爱学生

精彩名言

1.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冰心

2.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的倍加呵护。——苏霍姆林斯基

3.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苏霍姆林斯基

4.什么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呢?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5.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赫尔巴特

6.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7.教育植根于爱。——鲁迅

8.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卢梭

作文素材归类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二)(1)

精彩示例

1.【殷雪梅】

“慈师真爱感动天地,圣母情怀流芳千古。”殷雪梅,1954年出生,1976年走上教师岗位,生前在金坛市城南小学任教。2005年3月31日,殷雪梅老师在一辆狂奔而至的车辆面前,奋不顾身地用身躯护住路过的学生,从“虎口”下夺回了六七位小朋友的生命,而她却被车辆撞飞 25 米远,最后光荣牺牲。她是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有近30年教龄的先进教育工作者。生,人人之所欲;死,人人之所畏。但在突然来到的生死抉择中,人的精神境界却高下有别。在这迅速作出的选择背后,是义无反顾的爱。

2.【丛飞】

丛飞,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农村,自小努力向上,是深圳著名男歌手。1994年起,他开始资助贫困山区的贫困孩子,受他资助的孩子达到178人,累计捐助款300万元。丛飞在一些城市的商业演出中,已经小有名气,每场演出的出场 费能够达到一万到两万元,多的时候一个月的收入可以到十几万元,资助孩子们的学费。但2003年非典后,丛飞的演出机会锐减,收入也就越来越少,给孩子交学费时资金也紧张起来,当时为了及时给一百多个孩子交上学费,丛飞从亲朋好友处先后借了10万元,在开学前如期给孩子们送去。

3.【陶行知】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 ‘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钟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 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工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长善救失,取长补短

精彩名言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辩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所谓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也,可因短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吕坤

7.人无完人,关键要会取长补短,善于使用装饰帽和修补漆。——佚名

8.人的基因是注定的,要明白自己的优劣,因势就形,取长补短,格力遗传更重要,它纯靠本能,所以有血统论。——佚名

作文素材归类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二)(2)

精彩示例

1.【《地球上的星星》】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一个原本天真活泼擅长绘画的小男孩,因分不清相似的字母而致学习不理想,身边的人除了母亲心疼他,其他的人误以为他有智障且品行不好,最终父亲决定让他转学,转学以后的他把自己的心封闭了。此时,他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洞察力强、富有爱心的老师,不责备、不抱怨、不放弃,以一位“教者”的姿 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不远千里去到小男孩家中了解他的一切,走进小男孩的心灵世界,究其原因,进而因材施教,巧妙引导,长其善,救其失,重启了小男孩关闭已久的心门,托起了一个丰盛的生命。

2.【巴雷尼】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 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3.【孟子】

战国时期,滕国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侵略它,所以只能寻求大国保护。但滕文公觉得这不是长远之计,况且大国是不会白保护滕国的,它会 提出很多的条件。只有让滕国自己富强起来才不会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于是滕文公就召集 所有的大臣来讨论商量强国之计。但是讨论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听说了孟子的名声后,滕文公就亲自向孟子请教。孟子勉励滕文公,告诉他如果想要国家富强就必须实施仁政。孟子说:“孔子有个弟子叫颜渊,这个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深得孔子的真传。颜渊就曾经说过‘舜是怎样的人,我也就是怎样的人。全天下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那样。’滕国把土地宽阔的地方截下来,补在短小的地方,就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那每边之长至少也有五十里。只要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后来,人们就根据孟子的话,归纳了“取长补短”这个成语。

循序渐进原则

精彩名言

1.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高永祚

2.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胡居仁

3.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华罗庚

4.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华罗庚

5.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华罗庚

6.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7.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学记》

8.首先是循序渐进。每当我想起这一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最重要条件的时候,我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从你的工作之始就要在知识积累方面养成严格的循序渐进的习惯。——巴甫洛夫

作文素材归类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二)(3)

精彩示例

1.【朱熹】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他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2.【华罗庚】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自学高中课程时,时常犯急躁病,一个劲地加速,结果所学的知识成了“夹生饭”。这个教训使他领悟到:片面求快不符合读书的辩证法,必须循序渐进。后来,他就宁肯比在学校里学得慢些,练习做得多些,用五、六年时间才学完了高中课程。看起来高中课程学得慢了一些,但因为学得扎实,所以给后来学习大学 课程带来了方便。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生的课。

3.【纪昌】

先秦时期,纪昌去拜箭法高手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好眼睛的基本功。他回家看妻子织布,练就圆睁眼睛,一点也不眨。飞卫让他练把小东西看成大东西,纪昌把头发上的小虱子看成车轮。飞卫这才教他射箭,从此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

4.【反例“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一个农夫,在田里种下一片禾苗,他担心自己的禾苗长不高,所以自种下后他便成天跑到禾田里去观察。观察了一天又一天,看到禾苗并没有什么变化,农夫便感觉很着急。于是他找着一个办法,那就是帮助禾苗长高。农夫挽起裤腿下到田里,将禾苗一棵棵的拔高,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下山,看着瞬间长高的禾苗,农夫心满意足地回家了。回到家他欣欣地告诉他家人:“可把我累坏了,不过总算力气没白费,不过禾苗终于长高了一大节。”农夫儿子听了之后,赶紧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启发教育

精彩名言

1.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3.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4.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5.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

6.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

作文素材归类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二)(4)

精彩示例

1.【苏格拉底】

有一次,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苏格拉底首先问道,“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回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 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经过讨论,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接下来,苏格拉底又问:“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上述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在这个过程中苏格拉底通过不断地追问,迫使学生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也帮助学生认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正义”,贯彻了启发式教学。

2.【陶行知】

在同学们纷纷挤着想看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中有水平的创作时,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陶校长知道了此事,也观看了小诗。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数学,离不开数学。因此人人要学数学,数学对人们就像人们离不开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品一样的重要。小作者听到陶校长的谆谆诱导,连连点头说:“校长,我这下真的明白了你为什么要我们同学把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我检讨,……”陶校长马上接过话头说:“现在我们是民主讨论,不是开会,你能认识问题,提高思想,就是进步。”小作者连连点头说:“我们音乐组不少同学都有这种思想,让我去说服他们!”陶校长眯着双眼放心地说了一句:“好啦!我们今天的民主探讨到此结束。”

终身学习

精彩名言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7.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9.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

10.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菲尔丁

作文素材归类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二)(5)

精彩示例

1、【范文正公——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 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对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高尔基】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3、【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4、【至圣——孔子】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孔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尊重他人

精彩名言

1.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爱默森

2.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笛卡尔

3.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4.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是通用电器长久不败的法宝。——杰克·韦尔奇

5.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学校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抽象的公正。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儿童。用一个模式、毫无区别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儿童,那是漠不关心,不公正的最坏的表现。如果儿童感到别人眼里没有他,不想去知道他个人的小小的不幸,把他丢在一边不管,那么他会认为这是一种痛苦的屈辱和极大的不公正。——苏霍姆林斯基

6.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苏霍姆林斯基

作文素材归类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二)(6)

精彩示例

1.【张良拾履】

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传说他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待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一见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走了1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来等我。”过了5天,张良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5天,你再来等我。”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后10年你会发迹。13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据传说,13年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见一块黄石,张良取回它,并把它当作珍宝供奉,张良死后,就和这块黄石合葬在一起。

2.【宋濂借书】

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 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 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3.【陆晓慧】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 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为人师表

精彩名言

1.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第斯多惠

2.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3.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4.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6.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7.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8.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 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9.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10.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作文素材归类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二)(7)

精彩示例

1、【岳飞】岳飞是中国古代将帅中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楷模。他从严治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严于律己。岳飞提出过国泰民安的两个著名口号:“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他身体力行,严守一不贪财,二不爱色,三不娶妾,四是山河未复滴酒不进的“四不”规定。

2、【张伯苓】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 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 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3、【曾子】春秋时期,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不仅很有学问,做人也很诚实,从来都不会欺骗别人,就连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街上去买东西,儿子也想去。妻子就哄他说只要他不闹,回来就杀猪给他炖肉吃。孩子以为母亲说的是真的,就不闹了。妻子回来,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吓了一跳,说:“你真的要杀猪吗?我是哄他玩儿的。”曾子认真地说:“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孩子,如果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妻子听了点头同意。于是,他们就一起把猪杀了,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4、【晏婴】齐国相国晏婴历仕三朝,德高望重,他对自己要求甚严,处处以身作则,倡行廉洁,吃糙米饭,穿粗布衣,坐简易车,住低矮民房。齐景公过意不去,就要送他新车新衣,他坚决不受。齐景公要给他盖新房,他还是坚持不接受。

赏识教育

精彩语句

赏识教育要承认学生差异。

赏识教育要允许学生失败。

赏识,唤醒了教师的教育自觉。

赏识,激发学生的成才之梦。

赏识,点燃了教育的希望之光。

作文素材归类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二)(8)

精彩名言

(1) 表扬学生极其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得多。——卢梭

(2)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好孩子,就像每棵庄稼都渴望成长一样。 ——佚名

(3)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 ——《吕氏春秋》

(4)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梁佩兰

作文素材归类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二)(9)

精彩语段

【学会欣赏】

赏,是一种态度;赏,是一种习惯;赏,是一种境界;赏,是一种财富。懂得欣赏,了解欣赏,品味欣赏,学会欣赏是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人生的真谛。

【赏识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不要轻易地给学生打不及格分, 用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成功。”不去赏识自己的学生,与学生缺乏理解与沟通, 要取得教育的成功是十分困难的。我们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尽最大的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 的心态中觉醒,不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孩子的感情是脆弱的、敏感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大爱,也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赞美!

【人人都需要赞赏】

人人都需要赞赏,如同人人都需要吃饭一样。赞赏属于精神食粮,属于满足,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那么就让我们都换一种教育方法吧!我们把批评缺点,改为寻找优点,以发现闪光点为突破口,来打造学生自信、自尊、自爱的基石。

读书破万卷

精彩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3)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4)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 样。——爱默生

(5)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6)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雪莱

(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8)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9)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 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 成性格。——培根

(10)书籍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作文素材归类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二)(10)

精彩示例

1、【白茹云:诗意的最好体现 】

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有位选手格外引人注目。她淡定从容,竟然正确回答了全部选题。主持人董卿的介绍更让人吃惊:“她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她, 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主妇。而且,是一位淋巴癌患者。” 白茹云,生于1977年,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郝桥镇侯西村人。2011年罹患淋巴癌, 在病床上与诗词结缘。在石家庄住院期间,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和解除精神痛苦,她买 了一本《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把一本书看完了。她说 :“虽然生活很清苦,但我可以在诗词里面品尝到喜怒哀乐。”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就这么把一本书看完了。背诵诗词常常是在她下地干活、做家务中进行的。诗词让她学习到不少人生道理,背诗成为她生活中的乐趣和精神寄托。

2、【苏霍姆林斯基:用书籍去影响学生 】

有一天,苏霍姆林斯基给思想室送了几本描写遥远的异国自然风光的小书。他的学生尤拉看到一本描写海洋的书。高兴极了,爱不释手。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对他说:“拿去看吧!”尤拉激动地问道:“我看完这本书,还能借别的书看吗 ?”“当然行,就是每天读一本也行。”老师这样回答。可是,话音刚落,老师又觉得自己在说大话。因为那时有关描写远方国家、海洋深处、热带森林、沉寂的北极区等方面的书,是不够他每天读 一本的,怎么办呢?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便从家里出发,前往哈尔科夫、基辅、波尔塔瓦等几个城市去买书,花掉他两个月的工资,带回来几大包书。就这样,尤拉和同学们如饥似渴地读着思想室里的图书,一直读到毕业。后来,苏霍姆林斯基感慨地说:“如果没有书籍,我是无力影响他们的意志的。由于读书,青少年的兴趣像火一样被点燃起来了。要是我把自己在书的世界里的积极活动停止一天,我就会失去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作用。

3、【蔡元培:读书六十年如一日 】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夏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4、【董仲舒:目不窥园 】

董仲舒是西汉大儒,董家搬迁到广川县(今河北景县)西边,房屋还在修整期间, 他就入住了书房,专治经典。家人为了让他读书之余心情愉悦,便在书房修了一座花园, 四季姹紫嫣红,芳香不断。而他却不一直不曾抬头看过,甚至没踏进花园一步。三年后的某一天,他无意间走到窗前,发现风光绚丽,很是惊诧,忙问家人这是何处。家人说是自家花园,已经修筑三年。他不由感叹,时间之短暂,三年都忘了向外看一眼。对于这个典故,《史记》言之“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社会公德

1、【社会公德意识缺失,拉低中国“尊敬指数” 】

在我们身边的现实,尤其在公共场所,社会公德缺乏的现象比比皆是。

以至于近些年来,诸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排队”、“中国式抢购”、“中国式喧哗”等热词通 过网络以及各种媒体大肆传播。“中国式”似乎成了“中国病”、“中国问题”的代名词, 给中国形象抹黑。

在国外,部分国人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更是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诸如:中国中学生在埃及神庙涂鸦破坏文物、中国游客巴黎罗浮宫喷泉洗脚、中国大妈美国跳广场舞被抓等等。

规则意识的淡薄造成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让中国游客在很多外国人眼中成了“坏孩子”和“不受欢迎的人”。

文化传承

精彩名言

(1)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泰戈尔

(2)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溟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作文素材归类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二)(11)

精彩示例

1、【李子柒: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1990年出生于四川的女孩李子柒,作为一名视频博主,她以制作田园美食为切人点,尽显乡村的诗意。但让李子柒成为热门话题的,是她将视频上传到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后,深受外国网友的喜爱,订阅数达到 1000 多万。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地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却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2、【《哪吒之魔童降世》:文化传承与创新,经典的一定是民族的。】

很多动画之所以能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 IP,无不因为其诸 多元素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民族的血液。而当下要想创作出深入人心的“新经典”,一定要和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悠久的中国历史紧密关联经典还要具有时代性, 能够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一大亮眼之处,便是和现代社会审美趣味高度融合的叙事格调。这部影片在处理角色关系的时候,明显植入了一点港片节奏和无厘头气质,对话诙谐搞笑,包袱横飞。某些情节大开脑洞,比如太乙真人也需要使 用密码和指纹解锁灵珠。

3、【《国家宝藏》:古今对话新方式让文化自信亮起来

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一开播就获得无数好评,完结时在豆瓣 上的评分为9.2分。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类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达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传统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过去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想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立足,在公众中间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唯有创新这一种方式可取。 创新与传统似乎是一对反义词,但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创新,“老故事”的讲述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散发出更多活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