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过早预言孩子的未来(父母无数次诅咒)

前几天,发小跟我说她非常担忧她家孩子,然后“娓娓道来”:

“我女儿不喜欢喝牛奶、不爱吃蔬菜,这样会不会缺少营养?营养不够的话,可能就长不高,跟同龄人相比,她就会显得瘦弱、容易自卑;自卑了性格就不好,肯定会影响人际交往,以后还会影响找工作、找对象......”

事实上,比起孩子的这些“问题”,发小整个人的状态才令人担忧。

她的这种状态,我并不陌生。因为曾经的我,也这样过。

父母不要过早预言孩子的未来(父母无数次诅咒)(1)

我的过度担心,正在演变成一场“诅咒”?

记得去年有段时间,我儿子突然变得谨小慎微。

原本最爱爬上爬下、窜来窜去的粗放孩子,开始恐惧攀爬、害怕出错,对一些经常做的事情表现出信心不足。

起初我觉得这是孩子成长中正常的阶段性现象,自然过渡就好了,没太当回事。

直到发现他越来越“忧心忡忡”了——担心攀爬架的麻绳会不结实摔到自己,卧室的门突然倒下砸到自己,有点破损的墙角哪天会露出钉子扎到自己等等。

经过一番观察研究之后,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在我身上。

那段时间,由于某些原因,我频繁叮嘱他“注意安全”“危险”之类的,还不断跟他强调意外的风险——跑快了会摔倒、麻绳会断、门会夹断手指、钉子会扎出血、踩到玩具会崴脚、头会被磕出包......

我的“无微不至”在悄无声息的摧毁着他向外探索的好奇心。

这些看似平常的叮嘱和提醒,由于频率太高,就变成了过度担忧。而这种担忧对孩子的成长不但没什么帮助,还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心理学家曾奇峰认为,适当地提醒是包含爱意的,过度的担心等于“诅咒”。

可这种“诅咒”在生活中却随处可见:

“不要跑,会摔倒!”

“不要跳,会崴脚!”

“不要碰,不安全!”

“......”

但凡有孩子的地方,就会频繁环绕着“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叮嘱声。

于是,当我把自己遇到的育儿问题分享在某平台后,迅速引起了共鸣:

“我的初衷是想让孩子把事情考虑周全一些,以后能很好的生活,所以叮嘱的比较多。可时间久了,又觉得是自己太紧张了,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快乐。”

“我一直知道自己这个毛病,总是过度担心、过度提醒孩子,很多时候话刚说出口就后悔了。”

事实是,我们越担忧什么,就越强化了什么,接下来就越有可能会发生什么。正如下面这位妈妈所说:

“难怪我儿子最近那么害羞胆小,应该就是我经常叮嘱他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缘故吧!他现在去了学校什么都不敢玩,别人玩耍,他就在一边看。我还发现,越是提醒他,他越是会出‘意外’。比如,跑步撞上水泥墙额头起大包,走路摔跤磕下巴......我现在是既焦虑他受伤,又怕继续叮嘱他,养成胆小的性格,不知道该怎么办。”

现实一次又一次印证了,我们对孩子过多的担忧,正在演变成一场“诅咒”。

扪心自问,由于过度担忧,就让孩子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把一个独立的、能蹦能跳的主体包裹得像襁褓里的婴儿一样,真的是我们期望的吗?

父母不要过早预言孩子的未来(父母无数次诅咒)(2)

养育孩子,何至于此?

我们为什么总是过分担忧孩子呢?

就拿我儿子出现问题的那段时间来说,正是我自身能量不足、状态不佳的时候。

当时,除了工作、做家务、陪孩子之外,我还要照料生病的老人,个人压力大,身心疲惫。再加上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等等,每天的能量消耗远远大于补给。

这种能量不足的状态使我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了掌控感,我的内心总是充满焦虑、没有目标感,整个人变得忧心忡忡。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投射效应”,指的是人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所以,我们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过度担忧,其实是因为自身缺乏安全感,并把这种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邻居家孩子沐沐9岁了,在我看来,沐沐妈绝对是个称职的家长。

但她跟我说,她偶尔也会过度焦虑、担心孩子,幸好沐沐对妈妈的匮乏状态能及时反馈:

“妈妈,你最近怎么总是说我会遇到不好的事呢?”

也幸好沐沐妈是一位成长型的家长,出现问题能及时觉察:沐沐说得对啊,其实我不用过度提醒她“小心”“注意”之类的。

进而沐沐妈修正了自己的行为。

沐沐是幸运的,可很多孩子并不能像沐沐那般觉察到父母的状态,并进行及时反馈。

大概率的结果是,当孩子持续感受到父母对他的不信任以及对他个人能力的否定时,他就会对自己产生能力不足的认同,然后暗示自己做不到、肯定搞砸,结果就真的做不到或者搞砸了,最后真就成了一个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人。

至此,过度担忧就成了父母在潜意识里对孩子的一种控制,只是很多时候父母意识不到而已。

当我们的潜意识接受一个指令的时候,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会配合这个指令,直到完成指令为止。

也就是说,一旦孩子的潜意识接受了父母的这种暗示,孩子就会持续不断地出现“糟糕”的行为。

而这一切又源于我们自己对未知的恐惧。

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誉满全球的夏山学校创始人尼尔聊过一个现象:

不知多少次我听到这样焦虑的问题:“要是我的孩子整天玩,他能学到什么呢?他怎么能通过考试呢?”

很少人能相信我的答案:“假如你的孩子玩够了,他会在两年内用功读书,通过大学考试,而在平常情形下他也许要花上六七年的功夫。”

但我还要加一句,那就是:“假如他自己内心真想通过考试的话。”

他也许想要做个跳芭蕾舞的舞蹈家,或者无线电工程师,他也可能想去做服装设计家或者儿童护士。

换句话说,如果父母因为自己内心的慌乱不安而打乱了孩子的正常心理秩序,使孩子无法自然而然地在生活和学习中习得经验,那么这个独立的生命就会被碾轧得七零八碎,他的内心也会充满恐惧。

朋友说孩子姥姥就是这样,一天到晚的担心孩子比别人反应慢、吃饭挑食、学习跟不上,无论孩子怎么做,在姥姥看来都是有问题的,都是需要改正的。

她家孩子长期被姥姥如此关注的后果就是,孩子变得敏感又脆弱,易怒又挑剔。

后来我朋友才明白,其实是姥姥自身安全感缺失,内心存在恐惧,才会把压力都给到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

教育学者尹建莉老师说过:凡是你相信的,都能得偿所愿,无论好坏。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好?

父母不要过早预言孩子的未来(父母无数次诅咒)(3)

及时觉察就好

先接上面说一下我家孩子“忧心忡忡”的后续处理:

针对当时只有五岁多的孩子,我借助绘本《逃家小兔》的故事情节,向他传达了我的态度——

当孩子说“我要跑走了”,我不再说“危险,不要跑!”而是学着兔妈妈那样精妙的回应:

“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如此,我给到孩子最想要的回应。

哪怕一句“小心!慢点儿!”都不再随意说出口。

不得不说,对父母而言,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难做到的就是少管孩子这件事。当然,少管不是不管。

我学着闭嘴,选择相信他,适时地用积极的行为去无痕引导他,使他感知到“我能,我相信。”

慢慢地,他又开始相信自己了。

父母不要过早预言孩子的未来(父母无数次诅咒)(4)

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

孩子不会总在同一个坑里摔跤。孩子不傻,他在坑里摔了一跤,自然知道再遇到这个坑要小心。就算他在同一个坑里又摔了一跤,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到第三跤他总会记住,而且这种记忆具有迁移性,让他知道类似的坑都需要绕过去。

这就是孩子自己的成长。

他们天生喜欢向外探索,只有父母的积极关注,才能让他们长大后在社会适应、学习、发展等方面,迈开走向更大世界的步伐。

父母需要及时觉察——当你认为只是给孩子提个醒的时候,你要内观自己,是不是在画圈圈“诅咒”TA。

当然,偶有做不到的时候,也无需自责,心理学者李雪说过:

“当你发现自己又要重蹈覆辙的时候,不要指责自己,埋怨自己‘怎么这么蠢,又掉坑了’;而应该表扬和鼓励自己:‘好棒啊,我终于觉察到这个坑了。’这就是一次跨越性的成长,非常棒的觉知。”

父母不要过早预言孩子的未来(父母无数次诅咒)(5)

作者介绍

果妈,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家庭教育工作者。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