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还能活吗(冻死安乐死都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还能活吗(冻死安乐死都是心源性猝死)(1)

高以翔猝死节目录制现场引发了舆论有关猝死话题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讨论。

在笔者看来,有关心源性猝死的“科普”同时也是度公众前所未有的误导。

因此,我们有必要相对全面地介绍一下相关的一些基本事实。

高以翔死因未明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高以翔的死因并未确定。

所谓“心源性猝死”仅是一种缺乏直接证据的推测性诊断,在医学上也叫临床诊断。

如果要确定致死的确切病因,需要做尸体解剖检查,找到导致他发生心跳骤停的心脏病。

就是说,高以翔所患的心脏病才是导致他死亡的真正原因。

有人会觉得,人都死了,为什么还不让安生,还要解剖,连个全尸都不给?

笔者并没有说一定要给高以翔进行尸检,想要说的是,要想明确真正的死因,只有尸检这一个途径。

而现代医学很大部分知识都是来自于无以数计的尸检结果的验证。

单就心源性猝死而言,目前主要的医学知识也来自上世纪60、70、80年代欧洲几个大样本组尸检的结果。

真正的健康人可以发生心源性猝死吗?

可以。

比如,冻死,本质上就是发生了心源性猝死,即心跳骤停。

冻死的心跳骤停是致死性低温引发的严重的应激反应触发的体内肾上腺激素素“风暴”,以及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的结果。

因此,如果有的原因能像致死性低温一样引发肾上腺激素素“风暴”,或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也可以导致没有心脏病的真正的健康人发生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

安乐死,本质上也是一种心源性猝死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安乐死”,原理就是在预先注射“镇静麻醉药”之后静脉注射大量氯化钾诱发的心跳骤停,从而导致的心源性猝死。

日常发生的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没有“无辜者”

但是,日常不会发生像冻死或者静脉注射大量氯化钾这类的极端性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所有的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都发生在心脏病患者。

关于一点,上述以尸检为证据的大量研究早已给出明确答案。


心源性猝死还能活吗(冻死安乐死都是心源性猝死)(2)

在早先的研究中,发生在35岁以下人群的心跳骤停绝大部分是心肌病、冠状动脉畸形等非获得性心脏病,而后天获得性心脏病(比如冠心病、心肌炎等)占比很低;相反,在中老年人,则主要是冠心病,占比达到80%。

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即使在25~35岁这个年龄段的“准年轻人”,冠心病的占比也出现大幅度增加。

比如,美国2018年发布的心血管病报告中,2015年美国25~35年龄段心跳骤停中,冠心病比例飙升到了43%以上。

也显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在预防心源性猝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心源性猝死还能活吗(冻死安乐死都是心源性猝死)(3)

而在24岁之前,几乎都是冠心病之外的心脏病,在新生儿则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

一句话,基于证据的研究发现,日常发生的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没有“无辜者”,都是心脏病患者。

年轻人的心脏病往往是隐匿的

研究还发现,发生在年轻人的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约半数没有心脏病发作史,也从来没有获得过心脏病医学诊断,心脏病是在尸检中发现的。

也就是,年轻人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半数原因是隐匿性心脏病,首次发作就呈现为心跳骤停。

因此,在一般人眼中,这些人都是好好的健康人,绝对不会是心脏病患者。

就比如,就高以翔的死,很多人都在说,这么优秀的一个人,还是健身达人,绝对不会有心脏病,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那么,这些优秀的、没有心脏病人的心跳骤停必须从心脏病以外来找原因,比如高以翔参加拍摄的这个节目组的“丧心病狂”。

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

在人们看来,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只应该发生在老年人,媒体每报道一次年轻人的猝死就会发出猝死越来越年轻化趋势的慨叹和渲染。

事实上,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

上述美国2018年心血管病报告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心源性猝死还能活吗(冻死安乐死都是心源性猝死)(4)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原因,婴幼儿特别是1岁以内的婴儿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发生率较高,到5到14岁儿童和少年组发生率最低,之后随年龄呈指数型升高,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可见,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

35岁的高以翔的死,不过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不算特别年轻的年轻人的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中的一例。

高以翔死于过劳?这是误解重灾区

猝死,特别是发生在年轻人的猝死是过度劳累的结果,这是主要存在于东亚地区的一个社会学现象。

日本在1970年代还专门们创造了一个“过劳死”的社会“医学”名词。

之所以说是社会“医学”名词,是因为,它根本从来没有被主流医学界承认过。

那么,众口一词指责的、高以翔参加的电视节目中演员的过度劳累在高以翔的死亡中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呢?

充其量是一个“促发因素”。

目前医学界对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发生的认识是一个“基础心脏病 促发因素”模式。

就是患有某些容易发生心跳骤停的心脏病的患者,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激发了致死性心律失常,引发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

但是,这些促发因素并不认为是必要因素。

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促发因素,心跳骤停都可以发生。

比如,研究就发现,约80%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发生在家庭环境、没有明显激发因素的状况下。

那么,哪些因素可以充当心跳骤停的促发因素呢?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认为的可能激发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的促发因素有:

昼夜或季节周期性变化

就每天不同“时辰”来说,上午被认为是危险时段,可能与起到唤醒作用和维持警觉状态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释放(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有关。


心源性猝死还能活吗(冻死安乐死都是心源性猝死)(5)

也就是说,要说猝死的发生也有“时辰”性,那么,也是上午最高,后半夜最低。

至于一年中的季节性因素,寒冷季节通常被认为危险性稍高一些,而在气候适宜的8月份发生率最低。


心源性猝死还能活吗(冻死安乐死都是心源性猝死)(6)

体力活动

作用是双向的,通常的锻炼被认为有一定预防作用;而剧烈活动,比如竞技性体育比赛,由于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具有一定触发作用。

这也是竞技运动员需要筛查不适宜参加剧烈运动的心脏病的原因。

心理情绪因素

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抑郁、焦虑、社会孤立和心理压力有一定触发作用。

急性剧烈的情绪波动,无论是喜怒哀乐,都有一定触发作用。

家族遗传性

另外一些猝死,可以发现有家族聚聚性。调查发现,一级亲属发生过心跳骤停的人风险增加一倍。

可见,生活中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充当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的促发因素。

问题是,一个人一生中,甚至每一天都会被这些“促发因素”包围其中,即使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与某一个“促发因素”同时或者先后发生,两种之间也未必存在相关性,遑论因果关系。

因而可以说,只要患有容易发生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就有一定机会发生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什么时候发生,几乎就是随机的。

如果说避免这些因素就可以预防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如何来避免?如何来预防?

把自己装进契科夫的“套子里”?


心源性猝死还能活吗(冻死安乐死都是心源性猝死)(7)

何况,以上这么多可能的因素,仅仅涉及一个类型,即与快速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

而还有一类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则是与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

心跳骤停可以发生在夜间,熬夜就会引发心源性猝死吗?

虽然基于证据的流行病学调查,量季节性的禅意都考虑进去,却从来没有将“熬夜”列为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的促发因素,更不会是直接原因。

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的“科普”都把熬夜列为头号原因。

笔者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这些人这么说的依据从何而来?

难道是因为,有些心跳骤停发生在夜间睡眠中?

但是,睡眠中发生的心跳骤停其实另有发生机制,也是另一个类型的心跳骤停。

我们知道,心脏是一个“电气化”肌肉泵器官,在由窦房结作为启动器和节拍器的心脏电信号产生和传导系统协调些有节律的收缩舒张。


心源性猝死还能活吗(冻死安乐死都是心源性猝死)(8)

窦房结发动的信号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

在上述“激发因素”刺激下,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心跳频率就加速,传导速度也加快,就容易发生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

也就是说,所有可以刺激交感神经兴奋的因素都有可能激发与快速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

另一方面,如果副交感神经活性高,窦房结心率就降低,传导就会变慢。

这同样会诱发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特别是窦房结本来存在病变的患者,比如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有研究发现,发生在夜间睡眠过程中的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与上述发生在白天的机制不同,是由于夜间,特别是后半夜副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导致窦房结原本存在病变的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跳骤停。

如果把发生在白天的心跳骤停比喻为踩油门导致汽车失控,那么,夜间发生的心跳骤停则类似于动力系统原本存在问题的汽车,一脚刹车被闷死。

总之,不管是踩油门,还是踩刹车,只要出现心脏电信号故障,就可能发生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

现在的问题是,在一些不靠谱的所谓医学“科普”的误导下,人们,甚至社会把这些可能相关或可能原本无关的因素当成了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因而还创造出诸如过劳死、加班死、跑步死、熬夜死,等等的各色花样的“死”。

事实上,这些无非都是心脏病患者很大程度上随机发生的心跳骤停。

对猝死的误解,对每一个人都具有潜在危害

这种误导和误解,对人人都存在潜在危害。

一方面,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是存在的心脏病,而不是我们避无可避,逃无可逃的所谓促发因素。

要想从根本上降低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风险,几乎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预防可预防的心脏病,主要就是预防冠心病找上你。

对一些存在不可预防的心脏病的人,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宿命,仅仅是机会大小和什么时候发作的差别而已。

另一方面,人人都是社会人,不可避免得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期间,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心跳骤停的“碰瓷”。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有一个朋友受邀去你家做客,期间发生了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按照目前社会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你的朋友之所以死在你家中,必然是你对他做了什么,导致了他的死亡。

你觉得冤枉?

你得有地方诉说你的这种冤枉吧。

其实这种碰瓷天天都在发生,只不过这种“幸运”指不定啥时候落在哪一个倒霉蛋头上。

倒霉蛋包括你我他中的任意一个。

比如,高以翔猝死事件中的浙江卫视。


心源性猝死还能活吗(冻死安乐死都是心源性猝死)(9)

另外,对于发生这么不幸事件的近亲属来说,最实际的就是到考皮的医院进行系统检查,找出或可能存在的发生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比如,据说高以翔是亲兄弟三人,其他两位就应该进行这方面筛查,因为他们发生心跳骤停的风险高出一般人一倍。

最后,自卖自夸一把:

笔者检索过并浏览过几乎所有有关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文献,以上是这些文献的“集大成”,尽管非常简约。

#清风计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