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识字猜字谜(猜字谜一是)

文 | 祁智左边绿,右边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一年级下册识字猜字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年级下册识字猜字谜(猜字谜一是)

一年级下册识字猜字谜

文 | 祁智

左边绿,右边红,

左右相遇起凉风。

绿的喜欢及时雨,

红的最怕水来攻。

这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下)第一单元专项识字,第四篇课文《猜字谜(一)》。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三个学期、五个单元专项识字。共同点是,把所要识的字,放在一定的语境、文章当中。这样做,既尊重了“方块字”的特点,又勾连、明确了“方块字”与“方块字”之间的“一种”关系——字与字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实际上是把“认”“识”“用”结合在一起

这与传统识字不同。传统识字,“天”是“天”、“地”是“地”、“人”是“人”,彼此相对独立,看上去没有关系。统编版教材识字,是“天地人”一起,还带上“你我他”。

这是识字教育的进步,也是识字教学的必然。学生心智成长,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包括新课标教材实验等等,必定会反映在统编版教材上。

断断续续,我听了几节识字课。其中,有名师示范课,有年轻教师展示课,也有随堂听的“日常课”。我感觉不理想,或者说,没有听到我以为的“好”课。

什么是好课,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不是没有标准。我之所以说“不理想”,是因为这些课都上错了,无一例外。

导入:介绍什么是谜语、猜谜语的诀窍和创作谜语的方法;提问:学生熟悉哪些谜语,“说一说”“猜一猜”;示范: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练习:学生按多种读法反复朗读;交流:同桌或者分小组讨论,猜谜底是什么;写字:写“相、遇、喜、欢、怕”五个生字,包括描红;背诵:当堂倒背如流;模仿:创作一个谜语。

大体如此,略有不同。

乍一看,这些课有模有样。环节一个不少,步骤一个不乱;既猜了谜语,还了解了谜语;不仅读、写、背了谜语,还创作了谜语。

是的,如果《猜谜语》放到第二单元,这样上,或许还行。但放在第一单元,就是错的。

理由很简单:《猜字谜》是“识字”,不是“课文”。

“识字”的课文再复杂,也是为了“识字”;“课文”的课文再简单,也是为了学“课文”。各有各的目标、途径与评价。

有老师说,“猜出来的是‘秋’。哪个学生不认识‘秋’啊?还谜语!还猜!犯得着费那么大的劲!”

我的回答是,不管学生是否认识“秋”,这个谜语都得“猜”。

“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这是谜面。谜底:“秋”。

平心而论,谜面那么多字都认识,还不认识“秋”吗?

而且,学生如果不认识“秋”字,怎么会猜“秋”呢?

这就矛盾了。既然是识字,可这个字是认识的,还“识”什么?既然是猜谜语,可这个谜底早就“暴露”了,还“猜”什么?

好像犯不着“费那么大的劲”。

但是,教材研发者偏偏让《猜字谜》赫然在列,而且一定要让老师教、让学生猜。这就奇怪了。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从时间上来说。一(下)第一单元安排《猜字谜(一)》,位列《小青蛙》之后,是合适的。夏天刚走不远,蛙声还在耳边,一抬眼,“秋”来了。

从内容上来说。《猜字谜(一)》,用意不在猜“秋”,而在看“秋”的“前世今生”。“秋”是左右结构,由“禾”与“火”两个不同的字组合而成。

这就看出教材研发者的匠心了。

“秋”是象形字,也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上,字形像蟋蟀,因为蟋蟀鸣叫的声音近似于“qiū”——老祖宗的想法多么艺术、美好啊。但这个像蟋蟀的字,跟甲骨文“龟”很像。为了区别,增加了“禾”旁——老祖宗的做法多么精当、巧妙啊。

于是,“秋”诞生了。

《说文解字》说:禾谷熟也。意思是,“秋”,百谷成熟了。

教材研发者的用意显而易见。“费这么大劲”,是要让学生由“秋”,了解汉字的最古老的字体,了解象形字和会意字的结构、组成,了解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字源、字理。而《猜字谜(二)》,介绍的是形声字。

通过一篇课文,学生初步接触了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这就好比给学生一粒米,不是要告诉他们米的用途,而是要让他们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从而知道田野、气候、节气、耕作、辛苦,知道劳动与收成。由此,他们才会珍惜粮食,敬畏农民,热爱劳动。

学生猜“秋”,知道汉字的来历,从而初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悠久、伟大、灿烂。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从哪里来的?不是要把语文上成“思品”,也不是喊口号、贴标签,而是在字里行间潜移默化。

回到对那些课的评价。

那些课,把“识字”上成了“课文”,位置偏了,重点歪了,还怎么评呢?这就像学生写作文,题都审错了,哪里还能谈好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