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10级考试(北京话十级是什么水平)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几十年来虽然生长在文化部系统的单位宿舍里,但大多数时间住在单位宿舍在胡同儿里,耳濡目染了北京的方言文化。

虽然,北京籍的记者同行曾对我说:“郭老师,一听您就是东城西城的,口音就是正!不像我们南城的口音这么土!”其实,北京的南城——原崇文、宣武的口音,也说不上土不土,只是老北京味儿浓;不过,那东城西城胡同儿里的话,老北京味儿也差不到哪儿去!而且,我也会说那种所谓“胡同儿串子味儿”的北京方言,只是平时说话不习惯而已,说话的语音比较靠近普通话,所以有时候儿竟然被外地人认为不是北京人。

对北京方言没有深入了解的人,通常会把北京方言的语音特点归结为“儿”化音多。其实,北京方言语音中的“儿”化音,远没有四川人多。而且,据我研究观察,在北京的一些类似的地名中,就有的带“儿”化音,而有的却不带“儿”化音;这无疑是一个很有趣的方言现象。

某天跟同事兼“同年(同一拨儿考进媒体的)”探讨,他觉得好像是“高大上”的东西都不带“儿”,而地位、层次、份量较差的都带“儿”,并举例说:比如“炒肝儿”,比如“烤鸭”。但经我反复仔细琢磨,似乎也不尽然!因为,比如同属并非“高大上”的“小吃”:“油饼儿”、“排叉儿”、“爆肚儿”、“焦圈儿”、“螺蛳转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等虽然带“儿”,但“油条”、“艾窝窝”、“豆浆”、“烧饼”、“火烧”、“炸糕”、“卤煮”等却并不带“儿”!

门、口、楼、街

门与门儿

北京话10级考试(北京话十级是什么水平)(1)

“正阳门”(“前门”)之“箭楼儿”

比如,老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城门,所谓“内九外七皇城四宫城四”,就是内城九座城门,外城七座城门、皇城四座城门、“紫禁城”四座城门,大多数都叫作“门”——包括如今仅剩“地名儿”的元大都时的健德门(位于德胜门外小关儿)和安贞门(位于安定门外小关儿)、光熙门(北三环太阳宫桥以南);只有“广渠门儿”例外。而在四川同事嘴里说起来,就全成了“门儿”了,诸如“前门儿”、“崇文门儿”、“宣武门儿”、“朝阳门儿”、“东直门儿”等等。

其实,在北京方言中,只是在指某个具体建筑或物体的门的时候,才说“前门儿”、“后门儿”;甚至连地安门俗称都是“后门”,而不是“后门儿”。有个段子调侃地展现出此北京语言特点,即公共汽车售票员儿报站:“‘前门’到了,请‘前门儿’上车,‘后门儿’下车”!包括“中南海”的正门儿“新华门”和东门儿“西苑门”。不过,也有例外,对于非正式的城门,“门”后边一般会加“儿”化音,比如“西便门儿”、“东便门儿”以及“黄化门儿”等等,还有跟当年皇家御苑“南苑”——“南海子”有关的如“大红门儿”、“小红门儿”、“西红门儿”、“角门儿”等以及同为皇家御苑的“颐和园”的“北宫门儿”、“东宫门儿”等就是如此,据说因其非“城门”。但个别的也有的“城门”如“广渠门儿”,据说因其比“广安门”矮小。但此说法儿皆无佐证,其具体原因,暂时不知因何故如此。

口与口儿

大多数以“口”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大都带“儿”化音,如东城区的“灯市口儿”、“交道口儿”、“蒋宅口儿”,西城区的“六部口儿”、“新街口儿”、“甘家口儿”、“冰窖口儿”、“闹市口儿”,原宣武区的“珠市口儿”、“菜市口儿”、“校(jiào)场口儿”(北京有多处,应与古代军营有关)、“手帕口儿”,原崇文区的“羊市口儿”、“小市口儿”、“磁器口儿”、“蒜市口儿”、“沙子口儿”、“鲜鱼口儿”,朝阳区的“吉市口儿”、“马道口儿”,海淀区的“四道口儿”、“五道口儿”,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儿”;还有“豁口儿”(东四十条外和新街口外的较为著名)等等。个别的不带“儿”化音,如西城区的“宫门口”、石景山区的“衙门口”、海淀区的“红山口”、“杏石口”,还有昌平区的“南口”,怀柔区的“汤河口”等,好像也大都跟皇家或者官家沾点儿关系。

楼与楼儿

大多数以“楼”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都带“儿”化音,如东城的“骑河楼儿”,朝阳的“呼家楼儿”、“白家楼儿”(朝阳北路东五环处有立交桥)、“安家楼儿”(将台地区),原崇文的“安化楼儿”,原宣武的“过街楼儿”等,最有名的当属“五四运动”时爱国学生火烧的那个“赵家楼儿”了。但与皇家或官府有关的则不带“儿”化音,如“鼓楼”、“钟楼”、“光明楼”、“雁翅楼”等。

街与街儿

北京话10级考试(北京话十级是什么水平)(2)

“松树街”之“胡同儿牌儿”

一些以“街”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都带“儿”化音,如“小街儿”(各城门内好像都有,最有名儿的当属东直门和朝阳门的南北“小街儿”)、“顺城街儿”(北京的每个城门根儿底下一般都有)、“宽街儿”、“煤市街儿”、“南长街儿”、“北长街儿”、“南横街儿”等;而“长安街”、“石驸马大街”、“一尺大街”、“柳荫街”、“定阜大街”、“猪市大街”(现东四西大街,又称“五四大街”)、“骡马市大街”、“锦什坊街”、“福长街”、“禄长街”、“寿长街”、“神路街”、“牛街”、“棋盘街”、“兴隆街”、“粮食店街”以及北京有数儿的几条走向不正的“斜街”,诸如“李铁拐斜街”、“烟袋斜街”、“白米斜街”、“樱桃斜街”、“杨梅竹斜街”、“下斜街”、“东大桥斜街”等则不带“儿”化音,也不知是遵循了什么规律!

桥、园、寺、庙

桥与桥儿

北京话10级考试(北京话十级是什么水平)(3)

“万宁桥”(“后门桥”)之“望柱儿”、“栏板”

而对于以“桥”作为地名的地方,语音上也有分别。比如立交桥,一般都不带“儿”化音,如“长虹桥”、“三元桥”、“航天桥”、“国贸桥”等等。其他如“卢沟桥”、“金水桥”、“银锭桥”等至今仍保留有桥的地方,也都不带“儿”化音;只是在原来有桥而后来没有桥了的地方,一般会带“儿”化音,如“天桥儿”、“北新桥儿”、“太平桥儿”、“洋桥儿”、“草桥儿”、“半步桥儿”、“双桥儿”、“白石桥儿”、“厂桥儿”、“虎坊桥儿”、“六里桥儿”、“八里桥儿”、“甘石桥儿”、“甘水桥儿”、“红桥儿”、“酒仙桥儿”、“东不压桥儿”、“东板桥儿”(我从小儿居住过多年的东四七条里还有条横胡同儿叫“南板桥儿”)、“立水桥儿”、“土桥儿”、“鸭子桥儿”等等;而“后门桥”(包括其正名儿“万宁桥”,虽然后来挖出桥来了!)、“东大桥”(不过,曾听一位60多岁的老哥说,他家原住朝外,现在的蓝岛大厦以东原是一条河,上世纪50年代东大桥的桥还存在呢!)、“西大桥”(位于朝阳门外}、“高粱桥”(西直门外)、“御河桥”(在今“正义路”上,有“中御河桥”和“北御河桥”)、“马驹桥”(通州)等却不知为何又没有遵循这个规律!(后来有人提出:“后门桥”实际上口语里是“后门桥儿”,我们家就住在北皇城根儿附近,这个“后门桥儿”的说法不会有错,可供研究参考。另有人指出:小辙音向上兼容大辙音的情况很普遍,故“后门桥”正读也没有问题。在下拙见,愿与君交流)——虽然我们家也在“后门桥”北边儿路东的原“中央实验歌剧院”院儿里住过,但在此还是感谢这些朋友的指教!

园与园儿

再有就是以“园”为名的,在北京方言中大约与皇家园林及和皇家园林有关的,都不带“儿”化音,如清代北京“三山五园”中的“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以及清华大学所在的“清华园”、北京大学所在的“燕园”(“朗润园”)等。而跟老百姓相关的则大都带“儿”化音,如“帅府园儿”、“木樨园儿”、“南菜园儿”、“什锦花园儿”、“郎家园儿”、“齐家园儿”、“姚家园儿”、“道家园儿”、“潘家园儿”、“西罗园儿”、“甜水园儿”、“甘露园儿”、“牡丹园儿”、“苹果园儿”、“葡萄园儿”、“石榴园儿”、“南樱桃园儿”、“玉桃园儿”、“前、后孙公园儿”、“后桃园儿”等。而官家园林“勺园儿”、“官园儿”等则应属特例!

寺与寺儿

北京话10级考试(北京话十级是什么水平)(4)

“西黄寺儿”之“山门”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政治文化中心,众多寺庙也相伴而生。其数量,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感!

但其中大多数儿都不带“儿”,如潭柘寺、戒台寺、碧云寺、卧佛寺、法源寺、广济寺、广化寺、隆福寺、护国寺、报国寺、智珠寺、智化寺、圆恩寺、万寿寺、万泉寺、天宁寺、三塔寺、五塔寺、大佛寺、大觉寺、嵩祝寺、慈云寺、慈寿寺、延寿寺、成寿寺、庆寿寺、镇国寺、贤良寺、保福寺、白塔寺、法华寺(有好几个,红桥儿附近和首都剧场北侧多福巷儿(原“大豆腐巷儿”里都有)、红螺寺、云居寺、大钟寺(觉生寺)、福佑寺、大慧寺、定慧寺、夕照寺、法通寺(交道口附近)、慧照寺等。而黄寺儿、黑寺儿、观音寺儿(好像有好几个)、双寺儿、琉璃寺儿(交道口附近)、给(jǐ)孤寺儿,都带“儿”。但是,如果按地位分的话,“黄寺儿”应该也属于“敕建”,且是皇帝为班禅大师预备的呀。

庙与庙儿

一些以“庙”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都不带“儿”化音,如海淀的“皂君庙”、“老虎庙”、“三义庙”,西城的“真武庙”、“马神庙”、“火神庙”(也有好几个,如“后门桥”西北侧的“火神庙”,原崇文“花儿市”的“火神庙”),朝阳的“牛王庙”(现三元桥一带),还有各城郊区的“城隍庙”(如“金融街”里的“都城隍庙”)、“财神庙”(如原“六里桥儿”的“五显财神庙”)等。但有些在北京方言中则带“儿”化音,如“娘娘庙儿”(“水立方”以南有个“北顶娘娘庙儿”,以前北京曾有“五顶”的“娘娘庙儿”;我们家原住过的东四七条也有条小胡同儿叫“娘娘庙儿”),朝阳的“红庙儿”,“宏庙”(西城的“红庙”,可能是为了怕混淆,故改为“宏庙”),顺义的“白庙儿”,“高庙儿”(丰台区蒲黄榆附近和朝阳区星火路附近都有该地名)等。

沟、营、庄、村、店

沟与沟儿

大的如“门头沟”,西城区的“二里沟”、“马尾沟”,朝阳区的“二道沟”等,都不带“儿”。

但怀柔的“宽沟儿”,西城的“南沙沟儿”,朝阳的“康家沟儿”,海淀的“车道沟儿”、“北沙沟儿”,还有我们家原住过的东四七条,有个小胡同儿叫“流水沟儿”,却都带“儿”!也不知到底是遵循了什么规律!

营与营儿

基本上都带“儿”!如东城区的“弓匠营儿”,朝阳区的“小营儿”、“来广营儿”、“石佛营儿”、“枣营儿”、“常营儿”、“驼房营儿”,海淀区的“骚子营儿”、“蓝旗营儿”、“火器营儿”,丰台区“菜户营儿”、“玉泉营儿”、“东铁匠营儿”(据说北京有四五个“铁匠营儿”),昌平区的“霍营儿”!还有四川营儿、五道营儿、校尉营儿、厨子营儿、马官营儿、达官营儿、养马营儿等!

庄与庄儿

北京话10级考试(北京话十级是什么水平)(5)

东“八里庄儿“

基本上都带“儿”!如“车公庄儿”、“百万庄儿”、“左家庄儿”、“二里庄儿”、“七里庄儿”、“八里庄儿”(东、西都有)、“小庄儿”(据说原名儿“小猪店儿)、“定福庄儿”、“黄庄儿”、“大黄庄儿”、“小黄庄儿”(原均为”皇“,即皇家的土地庄园)、“方庄儿”、“管庄儿”、“太平庄儿”(北京有好多个,最有名儿的是“北太平庄儿”,“工体”斜对过儿一直往北原来也叫“太平庄儿”)、“白家庄儿”、“宋家庄儿”、“六郎庄儿”、“亦庄儿”、“郑常庄儿”、“辛庄儿”、“永泰庄儿”以及“庞各庄儿”、“岳各庄儿”等冠以姓氏的诸多“X各庄儿”等。

村与村儿

如中关村、魏公村、明光村、上园村、黄村(原为”皇“,即皇家的土地庄园)、塔园村,都读正音,不带“儿”。而且连别的字都受影响,比如“花园”,放在村前面就读正音,如“花园村”,不放在村前面就要“儿”化,读成“花园儿桥”(这个桥其实就在“花园村”)或“花园儿路”。

店与店儿

“店”:除了周口店、高碑店、三家店、窦店、关东店、车辇店,一般也都“儿”化,长辛店儿、单店儿、麦子店儿、半壁店儿、羊坊店儿、十八里店儿、黄杉木店儿、永乐店儿,包括同音的马甸儿、厂甸儿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