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有几次(百年岁月沧海桑田)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有几次(百年岁月沧海桑田)(1)

四川有过两次大的"湖广填川"事件。 一次是宋末元初时期四川经历了长达50年之久的宋元战争,四川的土著,百姓70%至80%因战争而毁灭,余下的20%至30%的土著人丁,又在元期末和明朝末年的再次大战乱中遭到死亡。 其间,全国有10余个省相继迁徙填川,在此次迁徙填川的人数达100万之多,以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当时的行政区划叫湖广省)的移民为最多,后就被人称之为"湖广填川"; 二是明末清初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义同统治者争战,接着是清军、地主武装的围巢,张献忠的反围巢的拉据战; 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混战,以及南明将领内部之间的互相争夺撒杀; 还有吴三桂反清后,其判军与清军的拉据战,又称"三藩之乱"。 这些战争持续了30余年之久,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大的屠杀。 由于战争的撕杀,尸横遍地,长久没有掩埋,其瘟疫灾害战乱接踵而来,其瘟疫、大旱席卷了许多城市与乡村、致不少地方人丁严重死亡,出现了人自相食,人皆徙散。 数百里断了炊烟,幸存者万分之一的景况。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有几次(百年岁月沧海桑田)(2)

在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来的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四川历史上前后就相继出现了六次的大的移民活动。

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国、巴国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以一户四五口计)约四五万人。

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人口南迁,在这个时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

第三次是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期陕甘移民大量入川。

第四次是在元末明初,南方移民进入四川,这就是经湖广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虽然仍有北方移民,但已为数不多。这次以湖广居民为主的移民入川,标志着移民来源发生了首次南方人居多的变化。

第五次是清代前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因为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辖区湖北、湖南和广西一部份)的移民最多,移民人口数达一百万以上,后被人们称之为"湖广填川"。

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江苏、浙江等和京、津、沪、宁的学校、工厂、机关和居民疏散入蜀,据统计,在战火中约有700万人从北方和沿海进入四川。抗日战争胜利后,虽有相当一部分机关、学校、和部分工业复原返回,但有不少人定居四川。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有几次(百年岁月沧海桑田)(3)

一、移民入蜀路线

1、由长江水路或旱路入蜀。

2、由四川北部的川陕周边旱路入蜀。

3、由贵州旱路入川。从移民高峰期的部分统计:自乾隆八年(1743年)至1748年,广东湖南两省由黔赴川进入四川东南和川南的移民共243000余口,五年中平均每年近五万人左右。

二、移民的方法

一是"奉旨入川"。即"诏入川",其方法就是由政府倡导,由移民所在地职能部门实施强制手段,不管其愿意,只要一声令下集中,便成群捆绑移民入川。在民间口碑流传中,不少涉及关于四川人为何喜爱将双臂反背在背上走路,为何称解小便为"解手"呢?就是相传"湖广填川"时是将移民双手反剪在背上,捆着上路的缘故。(途中小便时,只有松绑才能方便,于是把小便——称之为"解手")。

二是自发移民。原因很多,有因经济生活方面的,如灾荒、住地人口膨胀难以谋生,经商等;有因政治方面的,如"避祸入蜀",避难入蜀等。有因公自愿留下来的,如从军入蜀,游官入蜀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