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行政区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下辖11个地级市,省会太原市。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下面让我们简要的了解一下山西各地市名称的由来和历史沿革。

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1)

晋A:太原市

太原,简称“并(bīng)”,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是山西省省会、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太原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山西中部、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晋商都会,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全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2)

太原之名取于《尚书·禹贡》“既修太原”一语。据《尚书大传》:“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可见“太原”是以当地地形而得名。《史记·秦本纪·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初置太原郡”,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五代后唐以太原府为西京,又改称北京。北汉割据,建都于此。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平北汉,毁其城,废晋阳、太原二县,另置平晋县于故城东北,置并州于榆次县(今区),七年移阳曲县自三交寨(今太原市西北十里铺)于唐明镇(今太原市区),又移并州来治。嘉祐四年(1059年)复升并州为太原府,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年)置太原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冀宁路。明为太原府治,山西省会;洪武四年(1371年)移平晋县于汾水西故晋阳城南,八年改名太原县,治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清因之。1912年废府留县,仍为山西省会。1921年设太原市政公所。1927年设太原市。1949年为山西省辖市,山西省省会。

晋B:大同市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3)

大同一名来源于今内蒙乌拉特前旗,隋开皇年间(581-600)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即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乾符五年(878)沙陀人(我国古代部族名。西突厥别部)内徙,大同遂侨置于今大同地面,意为“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辽为陪都,析云中县置大同县,后为大同府、路治。《寰宇通志》:大同府“以在大同川,故名”。1949年由大同县析设大同市,属察哈尔省直辖市。1952年为山西省辖市。

晋C:阳泉市

阳泉市,山西省地级市,古称“漾泉”。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北与忻州市毗邻,东隔太行山与石家庄市相望,西接太原市,南邻晋中市,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阳泉是三晋门户,晋冀要衡,地处太原、石家庄两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又处于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的结合地带,20世纪80年代开始,阳泉利用煤炭资源优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一路领跑山西各市,被誉为“小上海”。现今阳泉市致力于打造“五城同创”、晋东旅游中心城市、晋东交通综合枢纽和山西向东发展桥头堡。

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4)

昔日阳泉市区有泉五处,终年涌漾,泽润一方,故称漾泉,后演绎为阳泉。1905年,正太铁路在阳泉设站。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正式建制为阳泉市。1949年1月由河北省石家庄市代管,同年10月改名为阳泉工矿区(县级),改属山西省榆次专区。1951年升为省辖市(地级)。1958年属晋中专区。1961年复为省辖市。1970年又属晋中地区。1972年恢复省辖地级市。

晋D:长治市

长治,山西省地级市,山西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 ,古称上党、潞州、潞安等。长治地处晋东南,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中。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 ,长治历史悠久,周显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韩国在此首置上党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统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郡为其一,市区内留存有古上党郡署大门上党门和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中轴线长408米的城隍庙——潞安府城隍庙。

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5)

“长治”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取“长治久安”之意。清沿袭。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5年由长治县析设长治市。1949年属长治专区。1949年长治市改为长治工矿区,1952年复为长治市。1953年升为省辖地级市。1958年由晋东南专区代管。1975年复为省辖地级市。

晋E:晋城市

晋城市,山西省地级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晋城市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两万年前便留下高都遗址、塔水河、下川等人类遗址。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神话发源地,晋城市古为冶炼之都,有“九头十八匠”之称。是战国“阳阿古剑”产地,境内泽州铁器、兰花炭曾名扬海内 。蟒河、历山等保护区,生长有猕猴、大鲵等稀有动物,素有"生物资源宝库"之称。

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6)

《太平寰宇记》:晋城县“以三国分晋地后,封晋君于此,故曰晋城”。贞观元年(627年)废盖州,移泽州治晋城县。天祐二年(905年)改晋城县为丹川县。五代唐复名晋城县。明洪武初废晋城县入泽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泽州为泽州府,置凤台县为府治。1914年复为晋城县,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长治专区。1958年高平、陵川二县并入晋东南专区。1961年高平、陵川二县析出复置。1967年属晋东南地区。1983年改晋城县为县级市。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晋城市升为地级市,为山西省辖市。

晋F:朔州市

朔州,位于中国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雁门关隘,三面环山,是位于长城内外之间的一座新型城市,自古以来便为兵家必争之地。朔州是中国第一个以煤电为主导的能源城市,也是中国农区最大的奶牛基地和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是全国避暑胜地和京津地区避暑休闲的“后花园”;全市拥有各类规模的旅游景区景点80处,其中4A级景区4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历史上先后涌现出西汉著名女诗人班婕妤、三国名将张辽、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明朝宰相王家屏等一批杰出人物。

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7)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于新城置朔州,“朔”的本义指一个月的月底和下个月的月初,此时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同升同落,看不到月亮,感觉月亮离得最远,是没有月亮的最黑暗的时刻,也是月亮就要到来的开始。“朔”作为地名,指地之(最)北、国之边陲,处于两国交界的地方;另一方面,尽管气候寒冷但“否极泰来”,(光明的)未来已经开始。清仍为朔州,初属大同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朔平府。1912年废朔州为朔县。1914年属雁门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6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88年改为地级朔州市,为山西省辖市。

晋H:忻州市

忻州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素有“晋北锁钥”之称,为山西省省辖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北邻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吕梁、阳泉,西隔黄河与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相望,东倚太行山与河北石家庄、保定接壤。忻州是旅游热区,拥有佛教圣地五台山,“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等著名景点。

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8)

史载汉高祖刘邦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自唐宋以来,一直设有州治,有“晋北锁钥”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成立忻县专区。1970年更名为忻县地区。1978年改名为忻县行政公署。1983年改忻县为忻州市(县级市),改称忻州行署。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忻州行署改为忻州市,为山西省辖市。

晋J:吕梁市

吕梁,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西隔黄河同陕西榆林相望,东北与省会太原市相连,东部、东南部分别和晋中、临汾接壤。吕梁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一部《吕梁英雄传》,是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 吕梁是发展新区,是山西省最年轻的地级市。

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9)

吕梁,因地处吕梁山得名。1971年5月,组建吕梁地区,2003年改设地级吕梁市,为山西省辖市。

晋K:晋中市

晋中,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山,西临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南与长治市、临汾市相交,东北与阳泉市相连,西南与吕梁市接壤;晋中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境内自然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可开发的旅游景点约占山西省的十分之一;已形成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等一批全省旅游精品;晋中工业起步较早,工业基础条件良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晋中是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晋商文化的摇篮;1824年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

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10)

晋中,1958年11月,由榆次专员公署改名晋中专员公署,俗称晋中专区,因地处山西省中部而得名。1968年9月,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设晋中地区行政公署,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99年9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为山西省辖市。

晋L:临汾市

临汾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讯便捷。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临汾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临汾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

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11)

临汾,古称平阳,史书记载“尧都平阳”。西汉置临汾县,属河东郡。《郡县释名》山西省卷上:临汾县“以临汾河也”。西晋永嘉三年(309年)刘渊建都于平阳,国号为汉。北齐省临汾县。隋开皇改晋州为隋设临汾郡。唐置晋州。宋、元、明、清设平阳府。1912年废府为县。1914年属河东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8年设晋南区。1950年为临汾专区。1954年与运城并为晋南专区。1971年设立临汾地区行署。2000年临汾地区撤销,改设地级临汾市,为山西省辖市。

晋M:运城市

运城,山西省地级市,古称河东,关公故里。运城地处山西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河南济源毗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及洛阳相望,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传说均发生在运城。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人类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西侯度文化遗址是最早的人类用火实证。运城坐落着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祠庙之冠后土祠、道教祖庭永乐宫、山西最大湖泊运城盐湖、河洛文化传播圣地五老峰等名胜古迹。

山西各地地名的由来(从晋A到晋M山西各地市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简要)(12)

运城,战国时称盐氏。汉设司盐都尉治此,因名司盐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建城,俗称凤凰城。徙盐运使司治此,始有运城之名。清乾隆《运城志》:“因运司驻札,故名运城。”1914年为河东道驻地,1927年直属省。1947年设立运城市(县级),1949年为运城专区,1954年与临汾专区并为晋南专区。1955年运城镇并入安邑县。1958年安邑、解虞、永济、临猗四县并设运城县,1960年和1961年分别析出临猗、永济两县。1967年置运城地区。1983年改设运城市(县级)。2000年运城地区撤销,改设地级运城市,为山西省辖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