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的男生(夸夸群里挠痒痒)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高校里出现了许多“夸夸群”,其功能就是“互相夸奖”无论是做了小事、蠢事还是倒霉事,在群里都可以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夸奖甚至,在电商平台上还出现了商业化“夸夸群”,只需花十元到几十元不等的费用,就可以为自己或亲友安排一次被数人同时夸奖的体验,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夸夸群的男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夸夸群的男生(夸夸群里挠痒痒)

夸夸群的男生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高校里出现了许多“夸夸群”,其功能就是“互相夸奖”。无论是做了小事、蠢事还是倒霉事,在群里都可以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夸奖。甚至,在电商平台上还出现了商业化“夸夸群”,只需花十元到几十元不等的费用,就可以为自己或亲友安排一次被数人同时夸奖的体验。

这让人想起去年红极一时的“互怼群”。吃榴莲和不吃榴莲的、爱吃肯德基和爱吃麦当劳的、北方人和南方人……在“互怼群”里,只需要一个标志性的差异,大家就可以怼得不亦乐乎。

在好玩、有趣的表象下,“夸夸群”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年轻人对情绪表达的需求。“谦虚是美德”这一传统观念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即使是90后、00后,也大多不会像西方孩子那样,从小在赞扬声中长大。等到上了大学,无论是准备考研还是求职,巨大的竞争很容易让人受到挫折。于是,几年前,“丧”文化一度当道。

互怼的原理也大致一样。从小接受的教育要与人为善、不语旁人是非,但在“互怼群”里,年轻人就可以凭着“竟然有人不吃香菜”,把另一方怼得人仰马翻,进而收获嘴仗得胜的快乐。

无论是互夸还是互怼,因为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和环境下,有的让人觉得安全、放松,有的让人在挫败时得到一些安慰,只要不出格,总体来说无可厚非。但夸过、怼过之后,还想问一句:然后呢?

“无所不夸”,让“夸夸群”备受追捧,但同时也是它的软肋。且不说被夸之后,现实中的难题和烦恼依然存在,单就被夸的内容而言,感受过两三次之后,也就不新鲜了,不免有“挠痒痒”的感觉。由于群成员大多互不认识,夸赞虽然多有创意,却难以做到直击要害、“货真价实”。这样的夸赞难免短命。

其实,即使是古人,夸起人来也是毫不含糊的。比如杜甫写李白的诗有十多首,基本每一首都要夸李白,一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更是让后人笑言“杜甫完全就是李白的‘粉丝’。”

但不得不承认,李白真受得住如此的夸——其一,在诗人这一行当竞争极为激烈的唐代,凭着天赋和多年的积累与努力,李白得以获得“诗仙”称谓;其二,也多亏杜甫了解李白,若是他晕了头,去称赞李白为官从政的才能,那就真的会是笑话了。

曾有在国外的朋友说,时间长了,会发现外国人口中的“intersting(有趣)”“very good(非常好)”,也不过是“挠痒痒”的场面话。可见,古今中外,想要取得一些“长寿些的”赞赏,不在此前付出巨大努力甚至栽几个跟头,都是不现实的。

下一次打破水杯了、工作项目进展不顺了、考试失败了……还是可以去“夸夸群”问一问、笑一笑,但攒足力气,还得继续向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