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安澜故事(安澜学习-过午不食)

过午不食的起源:

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律部的说法叫“不非时食”。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这个时间从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过午不食是个舶来品

佛教认为:清晨是天食时,即诸天的食时;午时是佛食时,即三世诸佛如来的食时;日暮是畜生食时;昏夜是鬼神食的时候。

就是说所谓的过午不食源于佛教,现实中很多寺庙也恪守这个律条。

那么这个过午不食的规则是否需要执行,他的核心要义如何?

讲好安澜故事(安澜学习-过午不食)(1)

中国本土化的解释:

在吃的国度,祖国医学是怎样说的呢?

中国字的好处就是字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个现象,只要是用词能表达的,所以先看看字面的意思。

过午不食,除了午这个字词意不清外,其他三个字都很清楚,午到底是指什么?(下文引自百度)

午,象形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午”字像舂米的木杵,是“杵”的初文。金文中的“午”字在其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小篆中的“午”字则整齐化,经过隶书字形后楷书写作“午”。

在字义上,“午”字的本义是“舂杵”,引申指“抵触,违逆”,借作“五”指“纵横相交”,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七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马’”等。

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疑古切。

啎屰,各本作“午逆”,今正。《律书》曰:“午者,阴阳交,故曰‘午’。”《律历志》曰:“咢布于午。”《天文训曰》:“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广雅·释言》:“午,仵也。”按:仵,即“啎”字。四月纯阳,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古者,横直交互谓之午,义之引申也。《仪礼》:“度而午。”注云:“一纵一横曰午。”

从古文对午的解释:存在情绪不好,对抗等意思,如果从这个意思推测,那就是情绪不好的时候,特别是过分或者刚刚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好吃东西。

既然古人把午这个给了时辰和生肖,那么我们就学习一下时辰,详细情况请见下表。

看完时辰名称以及经络流注,突然觉得我错误理解古人了,原本以为我国先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肤浅了。你看看那句诗话: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古人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单调,一幅很美的约会场景,比现代男女约电影院更唯美。

生查子·元夕

作者: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可能是我这吉安老乡生活在北宋时期吧,可能出生在四川吧,他的四川学生三苏的风格相近,而他的江西学生曾巩则相对保守一些,坳相公王安石就过于固执,政治理想主义有点重,其实从1000年前就能看出四川人相对随性,而江西人相对固执,这性格延续千年,不知道是山水之故?还是基因)

在12时辰中午是日中,这个时候是心经的时间,也就是我们睡午觉的时候,那么字面的意思就是睡醒觉不要吃饭了,而后面又给了一个晡时,这是说明古人吃第二顿饭的时间,然后就看日落,最后幽会。。。。。。

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淮南子·天文训》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讲好安澜故事(安澜学习-过午不食)(2)

讲好安澜故事(安澜学习-过午不食)(3)

结论和我的理解:

午代表的是一种状态,何为午?太阳最高之时,之后就是太阳西沉,这是阳之极,这时候阴开始升起,长大后就要夺权了,要革命,这是矛盾初现之时,所谓的忤逆多是革命失败,成王败寇嘛,所以叫忤逆,成功了不就是传奇。过午不食在先人们看来是不太合理的,这个规定只有斋月(伊斯兰民族)和佛教中有的特殊规定。以吃喝过的优雅的中国人而言,是没有道理的,现代人的生活很合适古人的大部分关于时间的定义,具体什么时间睡觉工作吃饭约会造娃这些大家认真看看子午流注。看完经络流注,就明白太阳西沉,饭也要少吃,不然消化不好,毕竟消化食物需要能量和元阳的。

因此所谓的过午不食的合理解释就是不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吃东西,不然你会后悔的,至于为什么,只有你的身体知道。过午不食就是太阳不足就少吃点。

大家怎么看呢?以上是学习的一点体会,欢迎踢馆!!!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等

360doc/content/20/0228/10/32601035_895392443.shtml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