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认识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心学中的良知

王阳明认识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心学中的良知(1)

王阳明一生提出三大理论体系“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致良知”思想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理论核心。王阳明的晚年讲授内容主要就是致良知,并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史称“天泉证道”。

要理解“良知”的意思,不能单单的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要结合阳明先生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理解。

“良知”说起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滤而知者,其良知也.”也就是说“良能、良知”是先天本自具足的。

王阳明在孟子的“良知、良能”的基础上,把“良知”扩充为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

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认为“良知”是心的本然状态.王阳明的“良知”是伦理学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识的主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就是说良知是造化天地万物鬼神人类的精灵,人的一切认识和实践的活动,都是为了复归此本体.他说:“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王阳明把“心”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把排除了“私欲”和外物干扰的“本心”即从“一块血肉”的人心升华为“良知”“,良知”便是“心”的形上本体,它处在虚灵明觉和恒照的状态.因此,作为超越具体“身心”特征的“良知”,便是超越了具体“器”的“道”。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天道。

阳明先生开始提倡“知行合一”,到后来归结为三个字“致良知”,更确切的说是“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发展和成熟。

后来又有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可以看做对“致良知”的具体阐述,和致良知的方法。

总的来说“致良知”其实是“知”和“行”的结合,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王阳明认识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心学中的良知(2)

我们再来看看传习录中关于良知的一些解释: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虚灵”,“天渊”和“本体”就是“良知”。所谓的良知并不是知识,而是人天生具有的东西,而阳明先生认为这种先天知识由于受到人的私欲的遮蔽,使得人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王阳明把良知比做太阳,私欲比做浮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拨云见日,恢复太阳的本自光明。

其实也可以这么简单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两个我,身体的假我(小我)和内在的真我(大我)。

也可以简单的这样说:良知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本我,或者叫大我、真我。佛家说的佛性、真如自性,道家的道;儒家的至善、中、道心;身心灵上的高我,大我,本我,真我,神性,等等,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有很多相通之处。

亲爱的家人,您好。江山是儒释道圣贤经典爱好者、阳明心学受益者、传习者,发愿传承圣贤经典、阳明心学帮助利益更多人。

如果您感觉我说的对你有用,欢迎点赞收藏转发。如果你有什么不明白的,欢迎评论区留言,看到后我会第一时间回复的。

王阳明认识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心学中的良知(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