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穿喜马拉雅山的利弊 凿穿喜马拉雅山

我想绝大多数人不会想到,中国真的将在青藏高原南部边缘的世界最高海拔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凿穿打通一条铁路。就在8月初,中国和尼泊尔外长在青岛举行会谈,宣布将启动修建中尼跨境铁路的程序,而在8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也印证了这一超级工程,而且就在今年年底,中国就会派一批工程专家前赴尼泊尔进行勘探调查。

但问题来了,尼泊尔作为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21年全年GDP只有363亿美元、人均刚超1000美元一点,穷的不能再穷了,而修建这样一条天路光尼泊尔段的耗费就高达数十亿美元,尼泊尔自然是拿不起,所以中国在这样荒芜人烟的高原投巨资造铁路到底值不值?而且就在今年2月27日,尼泊尔众议院就批准了与美国合作的千禧年挑战计划协议,被国际舆论视为围堵东方大国的又一环,转而画风急转,尼泊尔为什么又与中国合作搞中尼铁路呢?

真正的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才是能给尼泊尔真正安全感的国家。

凿穿喜马拉雅山的利弊 凿穿喜马拉雅山(1)

先说尼泊尔和美国搞的千禧年挑战公司协议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美国千禧年挑战公司是美国援助不发达国家的一个机构,在911事件和海湾战争之后,美国认为战争和暴力无法完全消除外部的恐怖主义,所以帮助贫困国家搞好经济才能阻止恐怖主义的滋生。机构对外美其名曰为受援国提供经济援助,贷款给受援国搞工农业和基建,但实际上是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机构,因为这个援助其实经常会附带很多利己条款,给了美国干涉受援国的机会和理由。

千禧年挑战公司这次援助尼泊尔,主要是提供尼5亿美元用于其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400公里的输电线路、300公里的公里和印尼之间三个变电站的修建。看起来很美好,但协议签订前后,尼泊尔众议院吵的不可开交,全国各地民众上街大游行抗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因为这个协议让尼泊尔跟沦为美国的半殖民地没有太大区别,因为协议中清楚写着这几项——“援助款不能违反美国政策”、“优先于尼泊尔国内法”、“协议内的美国人员不受尼泊尔法院管辖”,协议竟然会高于一国的法,我看也只有美国才好意思干出这样的事,但没想到尼泊尔最终还是通过了。

话说回来,这个协议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首先美国一些势力可能渗透进尼泊尔,构建他重返亚太地区围堵我们的布局,第二点就是阻碍我国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防止中国的技术和资本进入尼泊尔,破坏我们的投资成果。

凿穿喜马拉雅山的利弊 凿穿喜马拉雅山(2)

那么尼泊尔为什么要签千禧年协议,这是跟我们有仇吗?在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尼关于珠穆朗玛峰的主权问题,确实发生了争议,但在1961年尼泊尔国王访华后,中尼就珠峰主权达成了协议,峰顶北部归属我国、南部归属尼泊尔,自此中尼没有任何边界问题。其实在1962年之前,尼泊尔经济命脉被印度牢牢掌控着,但自从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过后,尼泊尔看见了摆脱印度的可能,于是在1963年7月中尼公路开建,并且在2003年我国突然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了扩建,自此之后,来自中国的各种物资开始通过中尼公路不断进入尼泊尔境内,比如2015年尼泊尔刚刚经历8.1级特大地震,又赶上被印度禁运汽柴油,于是尼泊尔紧急向我国采购了1000吨汽油,这也让尼泊尔认识到只有中国才能让尼泊尔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

但随着中尼双边贸易的飞速发展,中尼公路陆运周期长、运量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在2014年中国西藏航空公司与尼泊尔合作成立喜马拉雅航空公司,并且着手开建尼泊尔博卡拉国际机场。

凿穿喜马拉雅山的利弊 凿穿喜马拉雅山(3)

话说回来,作为全球最穷的国家之一,尼泊尔的经济一直受限于交通基建的高运输成本和国内电力供应不足的困扰,可想而知,千禧年协议的5亿美元援助对于尼来说诱惑力有多大,尼泊尔的最大担忧就是印度的吞并野心,与美联合对抗我们对于尼泊尔来说意义并不大,而接受来自外界的援助发展经济、摆脱对印度的依赖恐怕是尼泊尔所重视的。

从中国的角度看,投巨资打穿喜马拉雅山建铁路并非无益,核心原因我想大家都能猜到,这是中国在西南边境与印度博弈的布局,用多少钱都是衡量不了的。其次中尼铁路是中国在印度次大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口,到时不仅可以完善我国西部铁路网的建设,更是可以将西部铁路网与东南亚、南亚的铁路网衔接起来,届时中国西藏将于印度次大陆直接相连,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对海运的依赖。

还记得当初尼泊尔大地震时,印度对尼泊尔封锁长达半年之久,尼泊尔国内工厂停工、交通停滞、能源缺少,要不是中国紧急支援石油等物资,恐怕尼泊尔早就受不住压力了,而中尼铁路将会是尼泊尔期待的救命稻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