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老版本(我们一起学经典)

我们这个之所以叫一起学,因为我不是老师,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东、西方经典著作的爱好、学习者,来跟大家一起聊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以及学习的过程和一些粗浅体会。

学经典,是要学习东、西方的经典,主要是我们东方,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经典。

那什么叫经典?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经”指的是四书五经的经,而“典”指的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引申开来说,经,是可经天纬地的学说、著作,除了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还有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佛经》,西方人的《圣经》、《古兰经》等,这个“经”,陈述的是可以指导世间运作及世间人作息的经久不衰的义理、哲学著作。典,是可以规范世间事、世间人的法度、标准。 经典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的经典,除了儒家的五经、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佛经》、《圣经》、《古兰经》等经书之外,孔孟老庄之于中国文化与传统思想,伏羲周公文王之于华夏民族的最高哲学体系,荷马史诗之于西方文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之于西方哲学,沙翁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西方的古典壁画、油画,我们中国人的国画,西方的芭蕾,东方的古典舞,我们的琴歌,西方人的钢琴曲、交响乐,等等都可以称之为经典。

经典经过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留传下来,具有经科玉律一般的社会意义。那我们现在的人的一些创作,亦将成为经典,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之于现实社会,《马路天使》《公民凯恩》之于电影,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之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等等,都可以称之为经典。 那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他的一些考察性的文章,亦可称之为经典。毛主席的一些作品的意义,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关系重大,所以我们一起学经典,就从毛主席的诗词开始。 毛主席的一些诗词,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总体来说,他的诗词给人一个气势磅礴,乐观豪迈的感觉。这是我喜欢毛主席诗词的最主要的原因。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沁园春.长沙》。 这是一首词,词是由诗发展起来的,是诗的一个别体,词起源于南朝,到唐朝的时候就兴盛起来,到宋,词的创作达到顶峰。词是用来唱的曲,它最初被称为“曲词”“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是用来歌唱的诗,可以说,当时有一些写得好的词是唐宋时期的流行歌曲,那我们知道,歌曲首先得有调,之后有内容。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它标示的是这词的基本调,即格式。“长沙”是标题,它概括了词的内容。

不同的词牌名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你选了个词牌名,就要按它的格式去填,有如律诗的格式,那律诗只有七言、五言两类四种格式,词的格式就多得多,有一千多种,按长短来分,有58个字的小令,59至90个字的中调,91到240个字的长调,按我们古时候,主要按宋的音乐性质分,它又有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等,按节拍分,有拍节较短的“令”,有比“令”微微长的“引”,有和“引”音调相近却稍长的“近”,有和“引”音调相近但是比“近”更长的“慢”。这个,作为词的爱好者,不需要去深究。我们欣赏一首词的时候,只要通过它的词牌名来知道它的调、它的格式;我们学写词的话,根据词牌名所规定的格调来填内容就可以了。

那为什么,诗,律诗的分类那么少,词的分类这么多呢?我认为在古代社会里,诗作为一个可以用来歌唱的文学体裁,创作者一般不是做官的文人阶层,就是朝廷专用的乐官;在远古时候,音乐更是只为巫师等极少数人所掌握和应用,起初的唱诗是用来通神灵的,后来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诗主要用来赞颂贵族统治阶层,我们最早的诗歌集《诗经》还有描述民间普通人生活的诗,汉唐之后,写诗几乎成了文人的专利,是上层社会的人娱乐的一个音乐形式,至少流传至今,我们能知晓的是这样的,那从诗发展到词之后,词的唱诵就从皇家、达官贵人的厅堂,到了民间的娱乐场所,说明词的创作被更多的人所掌握,文人或乐官之外的更多的普通人掌握了这类诗歌的创作,音乐的应用被更多人掌握,那应用的人多起来,创作的方法跟着多起来,分类就多起来。这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一个普遍规律,它的发展是从专业到普及,那现在,我们能懂得音乐的应用的人,就更多了,我小的时候,我们县城里面,在台上唱歌的就那么几个人,后来,有外地的流行乐团来我们那演出,带动了我们很多同学听歌、学唱歌,再到后来,就有了卡拉0k,每一个想唱的人都可以去唱,现在我们卡拉ok都不唱了,在手机上 下载一个软件就能唱起来,说明了什么?说明,音乐的普及。

好,我们再回来说词。那为什么这首词叫“沁园春”,那首词叫“西江月”呢?它是按什么原则来规定这个词牌名的呢?首先,有一些词牌名来自于民间或宫廷流行的的乐曲名,比如说“菩萨蛮”“蝶峦花”等,它们本来是宫廷专用的,可是这些个曲调很被人喜欢,就有人填入不同的内容流传起来,据说唐玄宗就爱唱《菩萨蛮》,那它一定是当时的最流行的歌曲。有一些词牌摘取于一首词的几个字、一个词,比如说“鹊桥仙”,就来自于欧阳修的词句“鹊有桥路接天津”;“一剪梅”,来自宋代词人周彦邦的“一剪梅花万样娇”。我们在欣赏词的时候,还会发现有不同格式的词用同一个词牌名,为什么呢,仔细看,就会发现,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的词,词牌名称却不同,那只是各家的叫名不同,有人叫它”一剪梅”,有人叫它“玉簟秋”,叫法不同,调是一样的。最初词牌名是跟词的内容有关的,后来一个调的词流行起来,填词的人多起来,就跟词的内容毫无关系了,词牌名就成了填词的格式了,所以我们会发现少数词的词牌名跟它的内容有关,多数与内容毫无关系。

那“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的的来源是什么?它来自于汉朝沁水公主的园林,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在其封地沁水县建了一座园林,史称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汉明帝很疼爱这位公主,把这个园林建得好,那好的东西就容易被人惦记,当时的皇后并不是沁水公主的妈妈,她的外戚就把沁园给霸占了,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广为人知,加上“沁园”这两个字即雅又有诗意,所以在唐朝,诗人们在诗里面就以“沁园”指代公主园,还有人作诗来写此事,由此就有了“沁园春”这个词牌名。那在我们的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沁园春》要属苏轼的《沁园春 孤馆灯青》,很多人写“沁园春”的时候,用的是东坡这首词的格式。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 长沙》用的就是这个调,当然毛主席的两首沁园春一出,在气势上就把东坡先生的给掩盖了。 我们现在有个净水器的名字叫“沁园净水器”,现在我们想想,就知道这个名的来历很高级吧,那个企业是要告诉人们,那是公主用的净水器。起这个名的人,很有些传统文化的底蕴,“沁园”听起来很雅致,含义又相当高级。

好,说到这,我们言归正传,来看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 长沙》。 我们学诗词歌赋,首先要把不懂或者不甚懂的字弄清楚是什么意思。我们的汉字是立体的方块字,能从形知意。

一起学老版本(我们一起学经典)(1)

沁的源流

我们先来看|这个“沁”字,三点水加个心,一看,我们就能知道,这个字跟水跟心有关,在《说文解字》里,“沁”的本义为沁水,指发源于山西沁源县境内的太岳山(霍山)的沁河,在河南的武陟县流入黄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据《沁河志记载:“活风村东北沟中石崖下一穴,出水湍急。”由这个水源发起的河以“沁”为水名,应该是发源处的石崖与穴,象“心”字之形,而且沁水从这里流出后,呈树枝状,循着岭谷之间有序地前行,很像“心”的古文字。太岳山在远古时期被看作神山,是祭祀天神的山,《周礼》《史记》《山海经》对此都有记录,这个山并不出玉石,但是人们在那里挖到很多玉器,因为古人认为玉器是通神灵之物,帝王贵族在祭祀天地神灵的时候,就会把玉器埋在地里以通神灵,许多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个山间。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看看,或者去登山旅游。

一起学老版本(我们一起学经典)(2)

春的源流

我们再来看弓“春”这个字,都知道这是“春天”的“春”,那它怎么就有“春天”的意思昵?我们来看最早的“春”字是怎么样的,它左边是两颗小草伴着一个圆圆的太阳勃勃生长,右边是个刚发芽冒尖的种子,根伸入大地,芽钻出地面,小芽才露尖尖,是不是预示着春天的降临,我们古人好聪明阿,就用这样的一个符号来作为“春”。

一起学老版本(我们一起学经典)(3)

夏的源流

那我们接着来看“夏”,在最初的文字里面,“夏”是一个完备的人的形象,有头、有手、有腿、有足的高大强壮的人的形象,它的右手还持着一把锄头,意味着什么,他在干农活,赤足干农活,它指的是已经走入农耕文明的人,是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人,即中国人,“中国人”是“夏”的最初的意思,那后来,引申为干农活最多的那个时间“夏季”。

夏的起源还有另外一个解释,有人认为最初的“夏”是手持斧钺的人,本意是威威武士,由壮大的武士,引申出“大”之意,古时候人们把大的房屋叫“夏屋”,那我们现在有“大厦”,指的是大楼,大则盛,盛时万物生长、生命蓬勃,所以我们把一年里的第二个季节叫做“夏”,在这个季节里,太阳的光最充足,天气最热,不论动物、植物都最有活力,我们人在这个季节里也食欲大开,很喜欢在室外活动。

一起学老版本(我们一起学经典)(4)

秋的源流

由夏到秋,最早的“秋”字是个蟋蟀的样子,蟋蟀在七八月成虫,八九月鸣叫活动,这个时候正是庄稼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用这个符号指称第三个季节,它的发音跟蟋蟀的鸣叫声“啾啾”很相似。在农耕时期,收割庄稼之后,就会点火焚烧田地,一来为了堆肥,二来为除灭害虫,所以人们又在这个“蟋蟀”的符号旁画了一堆火,来增强这个字指称季节的的意义,后来发展到去掉了“蟋蟀”,留了“火”,加上指称庄稼的“禾”,就有了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秋天”的“秋”,在这个季节,人们会收割庄稼。焚烧田地除害虫堆肥。这个字的来源是不是出乎我们的想象阿?

文字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工具,是会随着历史条件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改变而变化的,我们现在每年都会出现一些热词,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起学老版本(我们一起学经典)(5)

冬的源流

好,我们再来看这个“冬”字,在最早的文字里面是一个纺线的锤合丝时只留着两个丝头的样子,指纺线的结束,有终的意思,一年里的最后一个季节就用这个符号来指代。

好,我们现来看首词。这首词是毛主席在1925年秋天写的,我们知道1925年春天,青年毛泽东在湖南发动和组织了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了人民革命运动的一个个高潮,1925年,在城市的工人阶级中,爆发了震动中外的“五卅”运动和上海、香港大罢工,南方各省的农民运动也在兴起,这样的大好形势,当然遭受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打击与扼杀。在党内,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右倾的靠近资产阶级与地主阶层,不愿与旧世界告别,左倾的照搬马列主义不考虑中国的社会现实,而毛泽东则认为马列主义应该有所变通,他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否则,都不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因此,毛泽东与左倾、右倾两个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就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里,毛主席了写了这首词,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那个时期,他还写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思考了“怎么主沉浮”的问题。这首《沁园春 长沙》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中写的。

我们来看这首词,起首“独立寒秋”,就很有代入感,把我们领到了那个寒冷的秋季,看到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一个人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北去”。湘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广西兴安县,这条河的源头称为海洋河,它向东流入湖南境内的永州,成为湘江,再北向流经衡阳、株洲、湘潭至长沙,而后经岳阳入洞庭湖,归到长江,那橘子洲,就在长沙西面的湘江里,它原名叫水陆洲,从陆地的堤岸伸入到湘江,洲上有上千株柑橘,从而得名橘子洲,现在橘子洲修建了毛主席的雕像,远远看去就很壮观,走近,一见滔滔奔流的湘江水,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毛主席的这首词所描述的景和意。

这天下第一洲橘子洲由南向北,横贯湘江江心,春天的时候,这里水波潋滟,沙鸥翔集,秋至,柚黄橘红。芳香四溢,向西望,是岳麓山,秋天,山上的树叶转红,所以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2012年春节,我和我女儿到邵阳看望我妈妈,回北京的时候,途经长沙,我们特意去了一趟橘子洲,瞻仰毛主席雕像,登岳麓山,参观岳麓书院,站在岳麓山上,东望,看到的是群山点点染红,当时,我所想到的是“看万山红遍”,湖南的冬天不像北方这么冷,红叶落得缓慢。由秋至冬到春来,都能看到“层林尽染”,秋红的景象。

1950年的时候,周总理和毛主席曾作过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走洲不走”,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洲在江心,秋水如水月之澄,“漫江碧透”,船绕着洲,在湘江上穿行,“百舸争流”,毛主席这首词这两处,对应的是上联所写的景象,下联写的是鸽子飞翔和平安定的景象,天心阁在长沙中心地区的东南角的一个古城墙上,它得名于《尚书》的“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在辛亥革命之后,长沙的古城墙拆得只剩下这一段,所以这里是古城长沙标志性的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依旧屹立,见证着长沙的发展变迁。

而毛主席的词,接着写的是橘子洲头湘江之上的景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在他的面前,他的胸臆之中,看到的是雄鹰博击长空,矫健,浅水处的鱼游弋如飞翔,活跃,所有的生物,在秋高气爽上霜之时,竟取自由。这样的一个景象,生机勃勃,它的涌现即来自于实景,更来自于毛泽东当时的心境,有他对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由衷的欢喜,对革命事业的展望,充满信心,因此,他内心涌出了“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话:面对这宇宙万象,怅然怀想,我要问这旷远壮阔的山河大地,将由谁来领导?在他的内心,是要砸烂旧世界,建立独立富强的新中国,创建一个新世界。 这个时期的毛泽东可以说是踌躇满志,对自己的选择与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那么,他的底气来自于哪里?当然来自于他少年时期的学习、实践与养成。这个会在这首词的第二个篇章有所展现。

这首词的第二个篇章,起首,毛泽东写的是“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是一个倒装:回忆过去,我和我的同学们经历了许多不平常的生活,我们常来橘子洲头游泳,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毛泽东小时候启蒙比较晚,他的父亲是个有些田地的富农,又从事大米的买卖生意,颇有此积累,田地的数量正在增长,所以他希望他的长子毛泽东能够继承他的家业,学些知识,有点文化,能够更好地管理买卖大米的生意,置办更多的田地。毛泽东的母亲娘家有人习武学文,毛泽东七八岁的时候,就被送到外婆家读书锻炼身体,他有一个舅舅,是私塾先生,又接触了当时的进步思想,毛泽东跟着这个舅舅读了好些闲书,就很有了一些自由意志,他不想跟着父亲务农从商,他想到外面去接触更新更广阔的世界,增涨见识。1910年秋天,16岁的毛泽东不顾他父亲的反对,离开韶山到湘乡东山学堂上学,东山学堂是一个新型的学堂,招的学生的年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生,那里的校长、老师看了他写的文章,认为他有治国济世之才,年龄有些大不适合留在东山学堂,建议他去长沙考中学堂;1911年春天,东山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毛泽东再次不顾家人的反对,跟随贺老师,挑着行李走到湘潭城,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那个时候从湘潭到长沙,不象现在,坐高速一会就能到,相当于同城,那个时候走水路最快。毛泽东到了长沙后,考上了湘乡驻省中学。临行前,他还改写了一首诗放在他爸爸的帐薄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表达了少年毛泽东立志求学和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 毛泽东从偏僻的农村来到新旧思想斗争激烈的长沙,视野大开,他本来就不是读死书的人,学堂里教四书五经,他自己就爱看小说等各类杂书。在长沙的新中学里,他更是读书之外,用很多时间关注社会变革,他看了革命派办的《民立报》,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被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所吸引,跟许多学生一样,急切地希望投入到革命之中,他在学校帖文章发表他的政见,剪掉辫子,以示反清的决心。不久,辛亥革命爆发,长沙革命党人于10月24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泽东随即投入长沙革命军,成为湖南新军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在长沙革命军的半年里,他认真参加军训,每个月领取的7块大洋的军饷,他都用来买书买报读,他从《湘汉新闻》上看到一篇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知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对这个新东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还写信与东山学堂的好朋友讨论此事。 在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之后,毛泽东深感失望,退出了新军,继续读书,期间,他准备报考警察、法政、商业等职业学校,最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在这里,他不只是跟学校的课读书,他还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如历史巨著《御批通鉴辑揽》,而且结合当时的国情写了评论文章,如《商鞅徒木立言论》,这篇极具文采和见地的文章,只有600多字,他的老师却给他写了150多字的批语。这一篇文章是毛泽东现存最早的文稿,网上能搜到,我看了,在这里就不复述,他写的有多好吧,他的国文教师柳潜赞其:“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给了这样的评语:“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挻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唔不知其所到。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点题)法,至推论商鞅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张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他的老师说他写的这篇文章的立论以从社会现实为切入口,看得透彻,言语铿锵有力,起首大方不遮掩,象时报的评论写法,但是义法又没有脱离传统。他的老师赞他“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到”,说的是毛泽东的前途不可限量,而且文采不浮夸,说的都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话。这个老师的这篇评语,可以用来评论毛泽东后来所写的很多文章与诗词,毛主席的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务实,没有八股味,又不泛文采。我们随便找出一篇来看看,都是如此,他不说废话,不堆砌辞藻,言简意該。

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上学,这个时期,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考入了第一师范,当时的第一师范是培养成新青年的摇篮,毛泽东和他们一起在这里求知、立志、爱国、论天下!后来,向警予、陶斯咏、蔡畅、杨开慧等女生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后来这些人,多数成为了我们共产党早期的领导者,成为我们这个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的先驱。 节假日的时候,毛泽东经常和他的同窗好友到“板仓杨寓”,杨开慧的家,跟杨开慧的爸爸杨昌济学习讨论治学、做人、平天下之道,探讨救国教民的真理,杨昌济先生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回国后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他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在他的促就下,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成立了新民学会,他们在这个新民学会进行的一些理论探讨,可称之为建党先声,这些个进步青年一片赤子之心,甚至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庭琐事。只想着关心“大事”,即“人的人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少年毛泽东与他的同学们在一起“读书立志、心忧天下”,他们多数从农村来到城市,对社会的了解更全面,对于民众的疾苦更了解,接地气,朴实有朝气,以“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之学”为己任。当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打算接受“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之时,他们把一些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集成《明耻篇》,他们参加反袁集会,印发小册子,上街散发,对袁世凯的卖国行径进行声讨。 所以毛泽东在这首词里面做了一个回顾,他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个是毛泽东对自己在长沙的求学生涯的一个回顾,他回忆起自己记忆深处最珍贵的那些人、那些事。 当时的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倡导“道德实践”“身体生活”“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毛泽东的求学,不只是学书本知识,他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1915年秋天,他以署名“二十八画生”发出《征友启示》,从而结交了李立三等五六个爱国青年,每到周末,他们就在市郊游学,看事世论时事。毛泽东认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立志“汗漫九垓,遍洲四宇”,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身上没有一分钱,却历时1个多月,徒步1000来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5县的一些乡镇,广泛接触到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等各类人,他们靠给学校、店铺、庙宇、居民写对联、做诗文或做小工,挣到了食宿和路费。1918年春天,他再次与蔡和森沿洞庭湖进行了半个月的农村实地考察。这些游学经历,即增长了毛泽东的见识,又增强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养成了注重调查研究的习惯,对以后他能够重重视、把握、解决农村问题,领导中国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个时候,他们学校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指导思想,少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热爱体育锻炼,用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远足、打拳等强健体质。毛泽东尤其喜欢游泳,他与他的同学们常常在湘江挥臂击水。所以在这首词的最后,他写道:“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你们可曾记得,击水博浪,那个浪头大得把急行的舟船都打回去了。那是怎样的一个气势,是怎样的一个意志?那样的情景,给人一个什么样的激励,当然是向上向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努力去争取革命的领导权!

谈到“野蛮其体魄”,现在恰逢冬奥会在北京举办,我们国家的一些选手在比赛中有很好的表现,赢得了金牌,这个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之一,代表了国家的一个面子。那作为体育锻炼,国家的里子在哪里,在于全民的身体素质提升,在于全民的体育锻炼的开展。我主张人们多一些室外的活动,散步、慢跑,晒晒太阳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不要像美国那样,强身健体、减肥只是有钱有闲阶层的事,普通人只能吃让人长胖的垃圾食物,没有条件进行体育活动,我们要普及花最少钱就可以进行的运动,让大多数人有可能参加,而后再发展比较高端的运动,所以说我这些年,跑步,不需要场地,不需要花什么钱,能够锻炼到身体。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喝采,只有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身体素质好了,社会的整体才会好,医疗等方面的压力也会减少。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毛主席学习,坚持体育锻炼,生活追求简朴。

最后,我要来唱诵这首词。因为诗与词,本身是用唱诵,它是作者的心曲,我们在学习诗词的时候,想要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最好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调给它唱出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