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水稻高产管理方法(关于水稻高产的5个栽培学问题)

稻米是我国主要口粮,水稻是单产最高的作物。根据前几天发布的新闻,超级稻单产达到2000多斤,但是人口也超过了14亿。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加上疫情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水稻单产非常重要。

眼下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区双季早稻已经处于苗期-分蘖期,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水稻超高产的5个栽培学问题,产量从哪里来,怎样才能实现高产?

水稻高产的形成,决定于品种、栽培措施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随着三者之间关系的逐步完善,产量将进一步提高。在栽培管理方面,其核心就是在分蘖期、节间开始形成到幼穗分化期、穗发育期等三个时期,通过肥水等栽培措施,促进“发棵”、“壮秆”、“长穗”、“粒饱”,从而达到高产。

成熟水稻高产管理方法(关于水稻高产的5个栽培学问题)(1)

水稻的一生

一、水稻产量的来源

水稻产量的形成有赖于三个90%。一是水稻一 中所积累的干物质,有90%以上来自光合产 物 ;二是水稻 一生的光合产物中,90%依靠叶片的光合作用 ;三是就稻谷产量来说,其中 90%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最后一个90%是高产水稻所特有的。

水稻产量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由图1可知,有效分蘖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田间有效穗数;从拔节期开始,幼穗分化,决定了每穗的枝梗数、粒数,以及抗倒伏性;扬花结实期授粉受精,决定了结实率,以及灌浆饱满度。

因此应该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光合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 增强水稻根系活力, 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 提高杂交水稻库容的有效充实度, 可实现水稻高产。

成熟水稻高产管理方法(关于水稻高产的5个栽培学问题)(2)

二、水稻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

1、群体质量

优化水稻群体质量,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穗数与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可以有效提高叶面积率; 选择壮秆和合理株型, 促进高效叶和大穂的形成, 使之成为高质量、 高光效、 高运转的作物群体。

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主要包括:灌浆结实期,光合物质累积量多、群体最大叶面积期达到最适叶面积(比如水稻旺长,前期叶面积大,有害无利)、水稻库容量大(即光合产物有地方去,即结实率高)、秆壮、抗倒、根系活力强等。

2、扩库强源

其实就是累积、保存光合产物的场所,源,即生产场所。延长水稻生长期、 扩大叶面积指数,提高水稻中后期的净同化率,防早衰, 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积累。

水稻的产量构成可以分为群体颖花量、 结实率和千粒重, 也即库容和充实。 水稻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群体颖花量的增加, 大穗是高产水稻扩大库容的主要途径, 增穗并不一定能增加群体颖花量, 大穗主要是通过水稻稻穗一次枝梗数及着粒数的增加和二次枝梗数增加并稳定其着粒数来实现, 其中增加二次枝梗数及其总粒数是主要方面

3、光合作用

水稻 90%以上的产量来源于绿叶的光合作用的光合物质积累, 高产水稻光合速率与干物质生产和产量正相关。改善水稻的群体光合效率、 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使水稻保持较长的光合功能高值持续期, 提高光合产物向穗部运转效率, 延缓叶片衰老可实现水稻增产

成熟水稻高产管理方法(关于水稻高产的5个栽培学问题)(3)

4、物质生产与转运

水稻籽粒灌浆期间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物和贮藏在茎秆和茎鞘的物质是籽粒灌浆的主要物质来源。“前小、 中稳、后高” 是水稻干物质积累的一个特点, 抽穗前茎鞘中积累较多同化物, 则后期有较多茎鞘藏物输出给穗部。

叶片早衰对弱势粒灌浆影响较大, 早衰越重,弱势粒的灌浆速率越低, 导致水稻结实率低。 ( 理论上水稻叶片推迟1天衰老,产量可增加2%)因此,降低水稻拔节前干物质积累, 增加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积累, 稳定抽穗期适宜干物质重,以较好株型与群体结构来增加抽穗-成熟期干物质量和其比例, 实现水稻高产。

5、营养元素的吸收

水稻移栽后随着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增加, 植株养分吸收量增加。一般来说,农民大多只用基肥,然后苗期追一次尿素,穗期追一次钾肥。建议在水稻生长关键时期,结合病虫害防治,适当增加硼、锌等微量元素的补充,硼能够促进成穗,提高结实率,锌防止僵苗,尤其在一些冷浸田、烂泥田。此外,一些容易淹水,连年倒伏的田块,建议基肥增加硅肥的施入,不仅抗倒,还能抗病虫害。

此外,水稻根系活力强, 养分吸收大, 利于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 反之则不利水稻生长,中后期注意补充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合理灌溉,防根系早衰。

三、如何实现水稻高产

1、选择良种(穗形大、抗衰、壮秆抗倒),合理密植

适量群体穗数与较大穗型协调可以保证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并保持正常结实率与粒重。在合理密植,穗数适宜的基础上,主要靠每穗颖花量的增加。因此,在拔节期幼穗分化(圆秆期),加强水肥管理,尤其注意硼元素的补充,增加穗分枝数,穗粒数,减少颖花退化,促进花粉母细胞的分化,减少花粉畸形,败育等。

2、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

以带蘖壮秧为合理群体起点,促进个体分蘖早生快发,以足量大分蘖提高够苗时的群体质量。要求移栽时的秧苗能基本保持叶蘖同伸,有效分蘖 80%能按同伸规则发生;

有效分蘖期末适当减肥,并提前在群体 80%够苗即断水搁田,及早控制无效分蘖,调节形成合理群体动态及其规模,育壮秆,攻大穗,以良好的株型优化群体结构,在满足群体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

茎秆节间的伸长、充实以及茎秆上部 3 张高效功能叶的伸出,总体上均是与幼穗分化发育及形成同步进行的。因此,大穗的形成必然存在壮秆与高效叶片合理配置的基础。

3、科学的水肥管理

高水平的水稻施肥技术,一方面能够使水稻植株在生育期,保持强大的根系,具有较强的吸水吸肥能力,即农民所说的 “ 胃口好” 、 “ 吃得进” ; 另一方面,水肥充足,且土壤具有一定的供肥能力,即所谓 “ 有得吃 ”

注意基肥、追肥的使用以及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同时,抓住水稻生长关键期,破口期、齐穗期、灌浆期,科学防治病虫害。如稻飞虱(噻嗪酮、吡蚜酮)。稻纵卷叶螟(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二化螟(阿维·甲氧虫酰肼、阿维·氯虫);细菌性条纹病(噻霉酮、氯溴异氰尿酸);纹枯病( 噻呋酰胺悬浮剂)等。

此外,水稻圆秆期,科学晒田,水稻颖花分化期,立即复水,停止晒田,水稻孕穗期,减数分裂期,灌好“养胎水”,但灌水不宜太深,一般保持水层5~10cm深即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