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如何快速学习 按这个方法去学习

初中古诗文八步学习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标)里说“7~9年级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学习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例增加了。中学语文学习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有什么可怕的呢?学语文就不可能避开文言文,中华灿烂的文化和文明都是靠文言文记录和流传的,我们只有学好了文言文,才能更好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我国有着悠久的诗文欣赏和吟诵传统,随着最近兴起的“国学热”和“吟诵热”,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古代的优秀诗歌和散文作品。同时,只有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才能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当然,不管我们有多讨厌考试,只要是中学生,中考、高考都是迈不过去的坎。考试时,我们努力“默写拿满分、文言文不丢分”,语文分数就不会很差。从目前的命题范围和规律来看,古诗文默写和古诗文阅读还基本来自课内,虽偶见课外小短文与课内古文的对比阅读,但大都内容浅显,课内知识稍微迁移就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好的学习,只要愿意学习文言文,其实学习文言文也很容易。

第一步,朗读入手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多了,才能“披文入情”。我提倡“摇头晃脑读古文(诗)”,读出声音,读出情感,进入情境。朗读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停顿和节奏。

(一)读准字音。音韵学是古汉语一门专门的学问。历史的各个朝代不同、地域不同,字词的读音当然会千差万别。古诗文中一些字的读音,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中的“斜”,“勅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中的“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衰”等争议不断。好在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出台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多看看它,我们的读音就有了着落。古代的地名、人名、年号等一般都有注释。也有些读音,专家也在打得不可开交,我们就没有必要拘泥,只要不影响理解课文,课下没有特别的注音,就按照现代汉语的音去读。

(二)读好停顿和节奏。句读学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停顿不同,语意会相差十万八千里。古诗和古文不太一样,古诗考虑字面意思,不把意思相连的字词读开,保持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比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上下句对仗工稳,都是二一二;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上句是二一二,下句是二二一,节奏有所变化。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都会有细微的差别,慢慢学习,慢慢体会。古文句子内部的停顿,主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主谓之间,如“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月色/入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三是谓语和宾语之间,如“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常有/高猿长啸”(郦道元《三峡》);三是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如“沿河/求之”(纪昀《河中石兽》)“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四是一些特殊的虚词,如“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而”,“其/真无马耶”中的“其”等。古诗文停顿节奏并不难把握,多多练习就能找到语感,找到规律。

(三)朗读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能够“披文入情”,进入诗歌或散文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这就需要多听朗读录音,多欣赏朗读专家的作品,摹仿他们声音、语调、韵律、重音及抑扬顿挫等,时日一多,学生也自然而然成为朗读高手。我们尝试开展了“课前好时光”小活动,每节课前跟读一首或一段古诗文的录音,效果就很不错。

文言文如何快速学习 按这个方法去学习(1)

第二步,熟读注释

古代汉语不能望文生义,那是要闹笑话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汉语发展至今有很多意义都发生了改变,如果不去仔细阅读注释,就会不理解或者理解错。例如曹植《梁甫行》里“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一句中“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子女”,“禽兽”用的也是本义,不是比喻义。全句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像禽兽一样生活,行走住宿在险阻的山林里。”读注释是为准确翻译打基础的。初中的文言文注释大都比较详尽,通过注释大都可以略知文义,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释中的人名、地名理解即可,不用强记。有些和自己初步理解不太一样的要作为重点来记诵。

课标要求阅读时要“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所以,读注释还要特别关注注释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作者的的身世和写作背景都会有所交代。读古诗古文,特别强调“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抒发的情感和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里,除了介绍了苏轼基本情况外,还有这样一句话“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即使我们不更进一步的去了解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差点被处死的前后经过,仅看到“贬官”二字就可以理解作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所包含的复杂深沉的情感。语文教师如果能把写作背景编成小故事,或者多搜集一些作者轶事讲给学生听,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如何快速学习 按这个方法去学习(2)

第三步,背诵

“多读多背多写”永远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古诗古文只有背会了,才会真正的浸入骨子里,融入血液里,成为自己才华气质的一部分,运用时才会随时可以想起来。如果只是浮光掠影的记一遍,写文章时还可以百度一下,交流谈吐和演讲交际时就不能为自己所用了,所以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多了,我们才能更深入的理解诗文。

我们反对死记硬背,背诵也是有方法有重点的。背诵时首先注意一些经典语句,诗文里总有一些流传很广的句子,或传神入化,或含义隽永,或寓意深刻,或情真意切,或独具特色。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次要理解诗文前后的逻辑关系,古代诗歌大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议论抒情,古代散文大都逻辑严密,起承转合,章法有序。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先写醉翁亭所在位置和得名缘由,再写醉翁亭朝暮和四时之景,接着写滁人游醉翁亭的盛况,最后写日暮醉归,点名主旨。其中写滁人游一段,由外而内、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的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整个画面像推慢镜头一样,由广角到聚焦,落到“颓然”而醉的“太守”身上。无论段落与段落之间,还是段落内部都写得层次井然,逻辑分明。我们照着这样的逻辑和思路去背诵,背诵速度快,印象深而持久,课文理解透彻,背诵过程中还能不断欣赏和咀嚼文章的巧妙之处。

背诵时往往还会想不起来每首诗或每段的第一个句子,要加强首句的记忆和背诵,注意一些关联和过渡的词语,如郦道元《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春冬之时”“每至晴初霜旦”等语,既有“至于”“每至”关联,又有“夏”“春冬”“霜旦”的季节顺序;范仲淹《岳阳楼记》段与段之间用“予观夫”“若夫”“至若”“嗟夫”来连接。如果几个同学互相帮助,用“减字背”(每句由提示者从句尾逐渐减字)、“空格背”,或者背诵比赛等,都可以提高背诵的效率。

文言文如何快速学习 按这个方法去学习(3)

第四步,积累整理古汉语常识

虽然课标较以往已经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和难度,不再着重培养死记硬背的能力,而着重考察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的学习也不再要求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只要能疏通文意就可以了。但要想在文言文中学习中再进一步,有高层次的要求还要学会积累整理古汉语知识。有了这些知识,不但让我们更明白文言的运用规律,更透彻的理解文意,而且可以让我们举一反三,更够阅读课本以外的浅显文言文,也能够为高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古汉语知识的积累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课本下一般都会给出注释。如郦道元《三峡》里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阙”,课下给出的注释是:“阙”同“缺”,空隙、缺口。积累通假字注意它的格式,新版教材一般都是用“同”字连接本字和被假借的字,之后给出具体的解释,也有浅近的通假字不给解释的现象。

(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里都较常见,指的是同一个词语不同的语言环境产生不同的意义。如“自”字,在“自三峡七百里”(郦道元《三峡》)里是“在”的意思,在“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里是“自己”的意思。

(三)古今异义。同一个字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地位卑微(“卑”),见识浅陋(“鄙”)。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或不道德。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加以注意,记诵和翻译时要重古轻今。

(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劳”都是使动用法,分别是“使……受苦”“使……劳累”的意思。此类语言现象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要善于积累,多揣摩体会,就可以触类旁通。对于此类用法实在不理解的也可以降低要求,不用讲究用法,但要能准确翻译。

(五)特殊句式。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所谓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文言特殊句式也是以现代汉语语序为参照的。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有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明确这四种特殊句式可以让古文翻译变得容易。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是用“是”来表示判断的,如“这是张桌子”“远远看去,河堤那边是一排高大的白杨树”。古代汉语里“是”一般是表示“这”的意思,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降降大任于是人也”。判断句一般用“……者……也”的句式表述,有时“者”和“也”只会出现其中的一个。例如(1)“陈胜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翻译时把“者”“也”去掉,加上动词“是”。判断句也是古汉语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初中生只是粗浅了解一些而已。

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现代汉语用“被”“为”表示被动关系,古汉语一般用“于”“为”表示被动关系。例如(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3.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是省略主语。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三个句子加上主语应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洞)初极狭,才通人。(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词语的意思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翻译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语序。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2)“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是“有何陋之”的倒装;(3)“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是“千里之马者”的倒装。

以上五类古汉语知识,不一定每课都要积累,有时分常用实词、虚词识记也可以,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如果哪一课的某类语言现象较为突出,可以在这一课重点积累对比,也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的“鲜美”、“豁然开朗”的“开朗”、“屋舍俨然”的“俨然”、“阡陌交通”的“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绝境”、“无论魏晋”的“无论”等都是明显的古今异义;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有较多的词类活用现象,除上文所述外,还有“饿”“空乏”“拂乱”“动”“忍”“困”“衡”“出”“入”等。

文言文如何快速学习 按这个方法去学习(4)

第五步,把古诗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诗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们才能理解它的意思,然后把它当作一篇现代文来阅读。当然,不同的翻译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和翻译外国语言是一样的道理。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一句,很多研究专家的停顿不一样,翻译也各具特色。(1)“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杨伯峻《论语译注》)(2)“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孙钦善《论语译注》)(3)“仅向外面学,不知用思想,终于迷惘了。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学,那又危殆了。”(钱穆《论语新解》)(4)“只死读书,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冥思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思考而误入歧途的危险。”(陈国庆 王翼成《论语·论语注评》)我们初学者自不必钻入抠字眼的死胡同,大致说得上来意思,不至于讹误就可以。初中文言文课下注释基本上能解决词句理解问题,大致加上自己的理解把注释连起来即可。

翻译时一要注意每一课里的重点语句,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句。二是要注意有明显古汉语知识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句子。

翻译有两个基本要求,一要注意字字落实,古汉语一字一词,和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不同,翻译时每一个字词都有所体现。二是要文从字顺,整体上读起来通顺流畅无语病,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不生硬。

翻译古诗文也是有方法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六字翻译法”,可以让翻译更轻松。(1)留。古汉语中时间、地名、人名直接保留,一般不用翻译。如“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柳宗元《小石潭记》)(2)添。添字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咏雪》)译为“(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3)补。补出省略性成分,或者适当补充衬字使其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如“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译为“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4)换。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古今异义词尤其如此。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译为“(父亲)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5)调。适当调换语序,特别注意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成“你太不聪明了!”(6)删。删去无实义的虚词。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中的“久之”就不用考虑“之”的翻译,因为它用在这里只是为了凑足音节,并无实际意义。

文言文如何快速学习 按这个方法去学习(5)

第六步,理解分析课文

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之后,就要把它当成一篇现代文来理解了。前面的所有过程都是为这个过程做铺垫的。分析古文的方法同现代汉语文章的方法大致相同,也是从内容、主旨、结构、写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去理解品味,根据作者和课文的不同可以有所侧重。古代文体和现代文体有很多不同,要在阅读中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如陶弘景《答谢中书》、吴均《与朱元思书》、刘禹锡《陋室铭》要体会它们骈文的特点,而诸葛亮《出师表》要体会“表”文的特点,韩愈《马说》、周敦颐《爱莲说》则要体会“说”的特点。

古诗的分析和现代诗的分析方法则有不同,除内容、主旨外,古诗的名句赏析较为重要,而且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则与现代自由诗有明显的不同。古风、乐府诗、格律诗、歌行体等,要注意体会和区分它们的特点。如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工整对仗。

文言文如何快速学习 按这个方法去学习(6)

第七步,文后习题和拓展阅读

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习题讲读课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思考探究”,一部分是“积累拓展”,它为我们的学习指导思路和方向。要想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就要在学习之前认真浏览习题,并在课后看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当然,习题也是考试出题者的重要参考。

课后的最后一道题一般是引导学生开展开外阅读。如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后第五题:《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第22课《愚公移山》的第六题:《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教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新版教材“专治不读书”(《中国青年报》)。《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编写说明里说:“1 X”的设计正是新版教材的特点,其中的“X”(拓展阅读),意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教读到自读,从单篇课文到整本书,意在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帮助学生在课内外建立一条通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深入学习的学生都要自己找到这些拓展阅读材料,和课文进行对比,更深入的领会作品特色。如,郦道元《三峡》拓展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吴均《与朱元思书》拓展阅读《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

文言文如何快速学习 按这个方法去学习(7)

第八步,随时复习巩固

重复是学习之母,为避免遗忘,要随时复习巩固。有关古汉语知识可以做成口袋书经常翻看。在学习新课文时,要习惯性的翻看学过课文的笔记,看看有没有可以用到的相关知识。要善于把知识“编成辫子,连成串子”,这样才会融会贯通,达到课内学、课外用的教学目的。

到每年度学完的时候,可以把本册的文言文知识分类整理成口袋书,经常翻看体会。如果学生已经成为一位古诗文爱好者,他也许会有一个专门抄古诗文的小本子,课余时间以记诵为乐事。再积极的去收看《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积极的参加校内外举行的各种古诗词活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恭喜,你已是古诗文达人了,你的古诗文学习也已经渐入佳境。

好了,试试照此开始我们的文言文学习之旅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