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赏析(张九龄感遇二首之二赏析)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赏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赏析(张九龄感遇二首之二赏析)

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赏析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是诗人“感遇”组诗中之第七首。他被贬荆州,荆州盛产橘;屈原也是荆秭之人,早有《橘颂》一诗,开头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以橘言忠贞之志。诗人眼见满山遍野的丹橘,自然想到屈原的《橘颂》,因而提笔为诗,以丹橘之贞操自况,极言自己为世不用之慨叹!

诗的一二句写景:“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第一句点明地点“江南”与物象“丹橘”。王逸注《楚辞》说:“橘受天命生于南国”,《吴都赋》:“其果则丹橘余甘,荔枝之林”,说明丹橘是江南独一的树种,因为它移植到淮北便成枳了。

一个“有”字凸现出橘树之多,江南处处皆有。第二句写橘树的生理特点:经冬犹绿。因为一到深秋,南国之树都要纷纷落叶,更不必说经受严冬的摧残了!但丹橘与众不同,它“经冬犹绿”,始终保持葱葱绿色。一个“犹”字突出了丹橘的个性,亦满含赞颂之意。

第三四句写丹橘“经冬犹绿”之因。先用一反问句提出:“岂伊地气暖”,难道是那里(江南)的“地气暖”,它独得地利之便吗?推开一笔,再进行收束,以肯定语气回答:不!而是丹橘“自有岁寒心”,是它具有耐寒的本性。诗人赞美丹橘耐寒之节操,是颇含深意的。

第五六句写丹橘之遭遇。像这样经严寒而仍绿,所结果实只求奉献于人的丹橘,理应荐之于嘉宾的。可是为重山深水重重阻隔,为之奈何!这里,“嘉宾”暗指玄宗皇帝:“阻重深”暗指围绕玄宗皇帝之奸人。丹橘之寒不变节、只知奉献的高贵品质是诗人的自喻。诗意是说:像我这种一心为国之人,却被奸人重重阻挡,不能为世所用。这两句既写出了丹橘之遭遇,也表达了诗人之感慨!

第七八句写诗人对丹橘命运的思考。丹橘为何有此遭遇呢?诗人答道:“运命雌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命运的好坏是因遭遇的不同而不同,如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不可捉摸,不可探究。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答案,情感很复杂。既有无可奈何的自责,又有不甘沉默之隋,难言之隐,深沉委婉。

最后两句,笔势陡转,以“徒言”二字批评那些不识丹橘美德之人。不要随便说只有种植桃树、李树好,可以“夏得其阴,秋得其实”,而忙于栽培,“此木岂无阴”?难道丹橘就不能遮荫,毫无用处吗?结合前面写丹橘“经冬犹绿林”的美阴,“可以荐嘉客”的佳实,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里,诗人以反诘句再次肯定了丹橘的坚贞美节,同时表达了自己被奸人陷害、弃才不用的愤慨!

全诗以丹橘起兴,语言平谈而浑成,结以反诘句掀起波澜,诗意起伏跌宕,使人在湿雅荐厚之中沉思不已。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中赞其诗:“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就是说他的诗意象丰饶,富有想象空间;其语言清新简练,颇具韵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