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库罗斯简介(埃斯库罗斯及其普罗米修斯)

埃斯库罗斯简介(埃斯库罗斯及其普罗米修斯)(1)

文/马家骏

严格地讲,在埃斯库罗斯增加第二个演员之前,悲剧在戏剧形式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因为一个演员实际上不可能在舞台上做更多的事情。第二个演员之增加,使对话、换面具,有更大灵活性。更为重要的是埃斯库罗斯反映了古典奴隶制民主建立时代的精神。

古代希腊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作家。恩格斯所以称埃斯库罗斯为“悲剧之父”①。别林斯基称他为“希腊悲剧的创始者” ②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普罗米修斯》,可以说是存留在世界上的第一部完整的、著名的剧本③。它创作中的一些成就,在今天,也还是有启发作用的。

《普罗米修斯》创作和演出在古代希腊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希腊的一些城邦国家如雅典等,已经巩固了起来,经济得到繁荣。经过击败“僭主”独裁,战胜奴隶主旧贵族,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度取得胜利。伯里克里斯执政的时代,由于在国家生活中实行民主政治,那些自由民有了保障,同时又拥有奴隶劳动的物质生活保证,得以从事文化艺术的创作。刚刚同波斯人结束的战争和地中海世界的深刻变革,使当时先进的人士更敏锐地思考各种问题,于是哲学、文学、历史、艺术都繁荣起来。悲剧也在此时放射出异采。

希腊悲剧的起源同生产劳动与自然祟拜有关。在很早的时代,民间就有庆祝葡萄丰收、歌颂酒神的歌舞,后来发展为悲剧。公元前6世纪时,科林斯城有扮演成羊人(头戴羊角,示牧业兴旺)的合唱队,有歌队长领唱祝丰收和颂酒神的歌。“悲剧”一词就是由“山羊歌”一词派生的。公元前580年,诗人特斯匹斯增加了一位与队长对话的演员。僭主庇西特拉妥执政时期,建立了巨大的圆剧场(观众席依环形山,可容数万人,舞台是山前广场的半圆墩),并开展比赛。民主制度时代,剧场是希腊人表达政治信念的场所。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经过各种改变后,终于达到它特定形式之完成。埃斯库罗斯首先增加第二个演员,又减缩合唱队,使对话成为悲剧的主要成分。”④其实只有增加了第二个演员,使换面具有更大灵活性,才可能使歌舞发展成扮演故事的戏剧。到了希波战争后的民主制时代,希腊悲剧最终形成与繁荣起来。埃斯库罗斯在表现民主制建立时期的时代精神上、在使戏剧艺术形式臻于成熟上,真如别林斯基说的,他是“希腊悲剧的创造者”⑤。

埃斯库罗斯出身贵族,曾参加反对波斯、保卫希腊的战斗,是个爱国者。他倾向民主制度,反对独裁野心家。自公元前499年起,他多次参加悲剧比赛,曾13次得奖。相传他一生写了72个剧本(一说90个)⑥。但留存下来的只有7个。埃斯库罗斯善于描写保卫祖国的战斗(《七将攻戒拜》中的厄特俄克勒斯),表现反侵略的爱国热情。他的《波斯人》是希腊悲剧惟一取材于现实的剧本。生活在民主制确立的年代,埃斯库罗斯否定独裁制,肯定民主制(《乞援女》),歌颂了不与借主调和的精神(《普罗米修斯)))。恩格斯曾引述埃斯库罗斯的三联剧《俄瑞斯戒斯》(《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的剧情故事,指出作者表现了氏族社会时期父权制战胜母权制的斗争。⑦埃斯库罗斯一方面歌颂反抗不正义的斗争精神,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古代希腊人的命运观念。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思想深刻,悲壮动人,风格雄浑,结构单纯完整,想像力强,词藻丰富,塑造了庄严、崇高、令人敬仰的形象。在他的悲剧中,《普罗米修斯》是一部代表作。

《普罗米修斯》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简称,它是三联剧之一。其余两部《释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已失传。《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希腊神话。神话,正如马克思说:“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⑧希腊神话中说:普罗米修斯曾经帮助天神宙斯推翻其父克洛诺斯的统治而成为众神之王。但宙斯仇视人类,使人类生活在痛苦之中。普罗米修斯把文化、科学、技术等知识传给人类,而且偷来了只有神才享用的天火,给了人间以温暖和光明。于是,宙斯命火神赫淮斯托斯把普罗米修斯用铁链钉在高加索的崖石上,让老鹰撕裂普罗米修斯的胸腹,啄食他的肝脏;第二天生长得复原以后,再去撕裂啄食,使普罗米修斯受苦。普罗米修斯是一位能预知未来的神,他知道宙斯将有一个儿子长大把宙斯推翻。尽管他备受折磨,偏是不屈服、不肯说出这个秘密。后来,他被宙斯打进了地狱塔塔罗斯的深渊。3万年后,宙斯与人间女子所生的第十三代子孙,叫赫拉克勒斯的,才把普罗米修斯救出来释放了。埃斯库罗斯的剧本《普罗米修斯》描写了普罗米修斯被缚受苦的情节。

剧本成功地塑造了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为民造福、舍己为人、不畏强暴的英雄,这是为奴隶制民主制而英勇斗争的先进战士的化身。普罗米修斯在宙斯与人类的矛盾中,他是站在被统治、被压迫者一边的。在所有的神中,这是惟一同情人类的神。在宙斯要毁灭人类的时刻,众神都怕宙斯的威严,只有普罗米修斯挺身而出来拯救人类,他教给人类关于数学、天象、航海、农稼和医药等等知识,教给人类各种工艺、驭畜等等技术,而且偷出天火,“不怕众神发怒,竟把那宝贵的东西送给了人类”⑨。正因为他爱护人类,所以才遭受无穷的苦难。然而,他从不懊悔,反而以为人类服务而自豪。普罗米修斯对被压迫的苦难人民的同情与关怀,也表现在对待伊俄的厄运上。伊俄是伊那科斯的女儿,一个凡间女子。他被宙斯看中了,但遭到宙斯的正妻、神后赫拉的妒忌,把她变成牛,由千眼牧人阿耳戈斯看管,并让牛蚊叮刺她,驱赶她在大地上奔逃。普罗米修斯不顾自己正承受的苦刑,却耐心地预言伊俄未来的苦难历程,给她指引行动的方向。

在普罗米修斯性格中最突出的是他那威武不能屈、劝说不投降、蔑视强暴与迫害的坚贞。这种高贵的品德、坚强的意志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普罗米修斯受尽了众神的迫害,受尽了宙斯所加给的残酷刑罚。威力神押解他、斥责他、嘲弄他,火神把他用铁链拴在悬崖上,把钢钎钉进他的身躯,让他受风吹雨淋,雷轰电打,神鹰啄撕,他不能睡,不得食。这一切都是宙斯对他的迫害,但他毫不屈服。他的兄弟阿特拉斯也因为反对宙斯,而被电火烧焦,在地狱肩扛大地受苦。这个前车之鉴,也不能吓倒他。众神骂他是“傻子”、“疯子”、“顽固”,他根本不予理睬。他把宙斯从来不放在眼里,对于苦刑、王权、诡计一概加以蔑视。他有一股子韧劲,能够忍受仇敌所给予的一切苦难和迫害。同时,他也不为各种善意的规劝而软化,不受诡诈的甜言蜜语的欺骗。河神俄刻阿诺斯,看到普罗米修斯的苦难,深表同情,劝他为了解脱眼下的痛苦,快些平息忿怒,变得谦逊,“不要伸腿踢刺棍”同宙斯作对。普罗米修斯感激河神的同情。但坚决表示自己不妥协,而且反劝河神莫去宙斯面前替普罗米修斯说情,以免触怒宙斯受到牵连。神使赫耳墨斯前来诱骗普罗米修斯说出将是何人会推翻宙斯这个秘密,从而使两个仇家和解。他看这计不行,便用威吓,说:“你要考虑这样对你是不是有利”,让普罗米修斯“尽可能放明白一点”,同时给普罗米修斯描绘新的苦刑的惨景。但是普罗米修斯讥笑他、也嘲弄众神,坚强的表示:“让电火的分叉卷须射到我身上吧,让雷霆和狂风的展动扰乱天空吧;……”总之,决不屈服。

马克思在《德模克利特自我哲学与伊壁鸿鲁自然哲学的区别》一文中写道:

普罗米修斯自己承认道:

说句真话,我痛恨所有神灵。

这是他的自白、他的格言,借以表示他反对一切天上和地下的神灵,因为这些神灵不承认人底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灵同人的自我意识并列。……哲学又以普罗米修斯对上帝的服务人赫耳墨斯所说的话来反对他们:

你知道得很清楚,

我不会将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

我宁肯被垮住在崖石上,

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普罗来修斯是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洁者和殉道者。⑩

普罗米修斯之所以坚决反抗横暴不仁、反对怯懦妥协,是因为他有关于暴戾必将失败的信念,正义必将胜利的理想。他坚信宙斯早晚要垮台,“让他统治这短促的时辰吧;因为他在天上为王的日子不会长久”。“很快就会不体面的被推翻”。

《普罗米修斯》在当时,表现了反对独裁野心家的战斗思想,是反对僭主专制的诗篇。剧本以宙斯的残忍专横、惨害战友、凌辱伊俄来批判君主庇斯特拉妥和他的儿子希帕卡斯、希庇亚斯。借助描写威力神的凶恶、神使的奴性打击维护反动势力的爪牙;借助描写火神的屈从、河神的怯儒,批判妥协思想。而普罗米修斯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不仅鼓舞了当时的民主派向保守派作斗争,而且也鼓舞了后世为人民幸福而斗争的先进战士。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和题材,激励了后世的作家诗人如歌德、拜伦、雪莱、奥加辽夫等的创作。鲁迅先生就把自己向中国人民介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比喻作普罗米修斯偷天火给人间。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在当代也还不丧失他的意义。

埃斯库罗斯生活在2000多年前,那时的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所谓命运定数不可逃越的观念,几乎在每一部希腊悲剧中都这样那样的存在着。“普罗米修斯”一词原意是“先知”、是“预见者”,但也得服从自己的命运。剧本虽然写了个人与命运的冲突,但客观效果上,给人突出印象的是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冲突,是先进社会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对古人的剧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普罗米修斯》在戏剧创作上是很有特色的。首先他安排悲剧冲突时,突出冲突的社会性与正面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与后来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写主人公内在性格的冲突不同,它的主人公普罗米修斯是成熟的、性格统一的人物,并不存在内在矛盾或在外部反动势力面前执犹疑态度,他是坚强的。悲剧主要写他同宙斯的冲突。造成普罗米修斯的悲剧的是由于宙斯的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因而他遭到苦难。这点很合乎鲁迅先生说的:悲剧是美的毁灭。恩格斯指出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⑾在《普罗米修斯》中表现得很明显:普罗米修斯的理想是打倒专制暴君,但实际力量对比上,社会进步力量反遭涂炭。不过剧作者埃斯库罗斯安排悲剧冲突时,他不是渲染黑暗势力的强大以引起恐惧,也不是只写英雄人物的苦难以博取同情和怜悯,而是着意于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不屈,这样激起的就是赞美之情,悲剧就雄伟、庄严。真正的反动势力头子宙斯,作者并不让他上场,只是安排几个走卒与奴才如威力神、神使等,在人物的对话、辩论中揭示宙斯这个对立面的存在,这就突出了冲突的正面力量。为了增加悲剧的气氛、描写冲突双方,剧中插入了伊俄的登场,而伊俄的苦难又是对普罗米修斯的衬托。

在性格描绘上,埃斯库罗斯着重突出人物性格的主导方面,使之最充分最鲜明的展现出来。写普罗米修斯的性格,则通过他的英勇功绩、祟高行为、同强大反动势力的不调和对抗、展现他的英雄主义的精神,并用高山、大海、长空的背景衬托他。其他人物的性格也写得鲜明、有个性。威力神的凶狠、火神的内心矛盾和违心害人的内在软弱、河神的善良、世故与妥协性、神使的狗仗人势作威作福,都很突出,栩栩如生。但是,正如恩格斯说的“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⑿,埃斯库罗斯只写了人物在“做什么”,而没有表现他“怎样做”。其实,他把普罗米修斯置于被缚在崖石上的地位,人物是不可能行动的。作者只有使其他人物轮替不断上下场,依次在普罗米修斯同火神、河神、伊俄、神使的对话中和歌队(也是一个人物,她们是同情普罗米修斯的河神的女儿)的抒情与评价中展示主人公普罗米修斯的性格。这种依次问答和歌队评价,显然还保留着酒神祭的痕迹,只有两个演员换面具,也使得不可能同时有三个以上角色在同一个场面,不可能使之在行动中展示性格究竟在“怎样做”。况且,埃斯库罗斯这个剧本中人物性格的描绘,缺乏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物一登场,性格早已凝成了。这些局限,我们应放在2000多年前戏剧刚刚形成期的历史条件下衡量。

这个剧本在结构上是集中而严整的,它同整个的希腊悲剧一样,限于同一地点、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悲剧选择高加索悬崖作为人物活动场所,壮阔背景上屹立不屈不挠的英雄。普罗米修斯贯穿全剧始终,中途不下场。全剧五场(首尾的开场与退场、中间三场)与四歌(夹在场之间的进场歌与三个合唱歌),情节紧紧相扣,在五个场面内,依次由火神、河神、伊俄、神使登场,惟有第二场是普罗米修斯的独白与他同歌队长的问答。再加四个合唱歌连接各场,结构是清晰而紧凑的。剧本的悲剧结尾深刻有力,气氛雄奇悲壮。通过主人公的独白来渲染:“大地在动摇,雷声在地底下轰鸣,闪电的火红的卷须在闪烁,旋风卷起了尘土,各处的狂风在奔腾,彼此冲突,互相斗殴;天和海已经混淆了!这风暴分明是从宙斯那里吹来吓唬我的。我的神圣的母亲啊,推动那普照的阳光的天空呵,你们看见我遭受什么样晚迫害啊!”天崩地裂,普罗米修斯在雷电中落进地狱塔塔罗斯的深渊,结束这场悲剧,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埃斯库罗斯这部用诗歌语言写的悲剧,同他别的剧本风格不同,它文字简洁、语法单纯、通俗易懂。其中有许多富于哲理性概括的句子,如:“除了在天上为王而外,作什么事都有困难”;“除了宙斯而外,任何人都不自由”;“不相信朋友是暴君的通病”;“不要伸腿踢刺棍”;“语言是医治恶劣心情的良药”;“一个穷苦的人不要去高攀奢侈的暴发户或骄傲的贵族世家”。这些,有的是作者反僭主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的结晶,有的是人民对生活真谛深刻认识的总结,说得都精辟警策。剧中许多段人物的独白,诗句壮丽优美。普罗米修斯对伊俄预言她命运时,列举地理名词,其中描绘了远方世界的情景,是当时希腊人所喜闻乐见的。当然,剧中也有把苍鹰喻为“宙斯的有翅膀的狗”一类比譬等较为费解的地方。总之借鉴古人剧本的技巧应有分析的态度。

[注]

① 恩格斯:《致明姗·考茨基》,《马克恩恩格斯选集》中译本第4卷第456

页。

② 别林斯基:《巴拉廷斯基的诗》,《别林斯基全集》俄文版第1卷第322页。

③ 在埃斯库罗斯之前,特斯匹斯、黑里勒斯、佛若尼科斯、普拉提尼斯所写的悲剧,严格讲,形式是不完整的。只有埃斯库罗斯才算是第一为悲剧诗人。他的剧本存留至今的、演出时间早晚说法不一。如采用与现今说法不同的另一种说法,认为《乞援女》在公元前461年左右、《波斯人》在公元前472年、《普罗米修斯》在公元前479年演出的话,那么,显然《普罗米修斯》应算作是最早的。

④亚里士多德:《诗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译本,第12页。

⑤别林斯基:《巴拉廷斯基的诗》,《别林斯基全集》俄文版第1卷第322页。

⑥如拉狄克《古代希腊文学史》1959年俄文版第221页执90个一说,而特隆茨基《古代文学史》俄文版第119页执72个一说。

⑦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译本第4卷第6-7页.

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译本第2卷第113页

⑨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见《埃斯库罗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8页;或《世界文学》1961年第3期。以下引本剧原文,均省略注释。

⑩见《哲学译丛》1957年第1期第1-2页

⑾《致弗·拉萨尔》,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译本第4卷第346页。

⑿同上。

载《工人文艺》[西安]1980年第2-3期合刊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