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老物件有哪些(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物件)

海安老物件有哪些(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物件)(1)

老物件儿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物件儿虽然渐渐远去,但是却能让我们想起那曾经的时代。

站窝儿 饭焐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很多曾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物件都被遗弃,并且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而我,却始终无法忘却幼年时用过站窝儿,青年时用过的饭焐子。

站窝儿不分上下,只分大小头,大头圆台形,小头圆柱状,高一米左右,大小头各占一半。用稻草或蒲草为原料编织,另加木衬。听母亲说,幼年时代,我在站窝儿度过了一个很冷的冬天。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刚会站立的我好像特别怕冷。母亲就为我编了一只站窝儿。

编织站窝儿的材料是乡间常见的稻草。编织时先把稻草捆扎成有幼儿手臂那么粗的草龙,再把草龙转圈编圆环,接着一圈压实一圈,渐次向上并内收。稻草把的圈与圈之间,全部由四根稻草合在一起,上下钩连勒紧。织至一半时,将几根二、三指宽木条两头削窄,以水平方向织进站窝儿作为木衬,木衬间留一指头宽的间隙,以便于冷热气流交换。

站窝儿的优点是轻巧、灵活,可以随意移动。一般人家都是大门朝南,早上把站窝放在大门口的西边,中饭后把它移向东边,跟着太阳走。孩子若想立在站窝里玩耍,则将站窝子大头朝下,里面放只脚炉,孩子就站在木衬上取暖、玩耍,亦可在木衬上放只小板凳,孩子累了可坐着小憩;孩子若想睡觉,则将小头朝下,仍然放只脚炉,然后在大头里放些旧衣服,将孩子置于其中,以小被盖好围实,下面脚炉的热量就很难散发出去,可保持站窝子温度相宜,真的温暖如春。站窝里的温度亦可适时调节,当温度低时,侧起站窝儿,拖出脚炉,将里面的火拨一拨,然后再放进站窝儿;如果温度过高,可将脚炉从站窝儿里拖出来。

幼年时代的冬天,母亲编织的“站窝儿”给了我无限的温暖。而母亲爱用的饭焐子同样是用稻草编织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用上了煤炉每天的烧煮顺序是先煮饭后烧菜。夏天问题不大,冬天问题可就来了,等到菜烧好时,先前煮好的饭早就凉了。怎么办?编一只饭焐子,把煮好的饭放进饭焐子里保温就行了。

饭焐子比饭锅大,上面还有个同样用草编的盖子。编织时要先扎个圆盘做底座,再沿底座四周,像扎站窝儿那样一圈一圈往上扎,直到需要的高度,最后用工具在最上面一层穿若干根整齐的草,打成辫子收口,再扎一个盖子,这样一个饭焐子就完成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稻草编织的饭焐子受到不少城镇市民的欢迎,一些农民从中看到了商机,就利用农闲编饭焐子进城卖。那时,冬日的海安,菜场门口、街头巷尾,常常会看到有人在卖饭焐子,生意都还不错。后来,街上又出现用玉米包茎皮做的饭焐子卖,并染色编织出简单图案来,也有用蒲草或其它植物茎做的饭焐子卖,虽说都比稻草焐子漂亮,但保暖性能都不如稻草的饭焐子。

老物件儿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物件儿虽然渐渐远去,但是却能让我们想起那曾经的时代。而想起站窝儿、饭焐子,我心里依然感到暖意洋溢。

海安老物件有哪些(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物件)(2)

铜脚炉

“铜脚炉,闪闪亮,半夜三更烘衣裳,寒露过了霜降到,只怕情哥着了凉。”这首民歌,我总觉得唱的是海安青年的爱情故事,因为在我的童年的记忆中,铜脚炉是海安城乡常见的取暖器具。加上搜集这首民歌的马汉民先生是海安人,他是中国歌谣学会的理事,这首民歌被他编入了《水乡情歌》一书。

青年女子用脚炉烘衣裳,表达爱情;生了孩子的女性,用脚炉烘孩子的尿片;老年人用脚炉取暖,这都是大人的事。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脚炉除了能御寒,还是我们烧烤零食的“炉灶”呢。

晴朗的冬天,寒风刺骨,用脚炉取暖的我们,常常会弄来几把黄豆或蚕豆放在炉灰中煨。用竹筷,或者折一断树枝,轻轻地拂开一层柴灰,见到暗燃的柴火,就可把选好的豆子一粒粒平放上去,稍稍按一下,一会儿,就见豆皮鼓起来,随着“啪”地一声响,豆子爆裂了,一股香气扑鼻而来,接着又是“啪、啪、啪”响声不断。我们几个围炉的孩子顿时手忙脚乱,用竹筷夹豆子吃。夹住的豆子难免沾上点炉灰,就放在手里先搓一下,啊,好烫,不过为了解馋,可顾不了那么多,丢进嘴里再说。就这样,爆好一粒,品尝一粒,直到炉里的柴火渐渐熄灭。再看看彼此的嘴,嘴角处还留着炉灰呢。不必担心的是,这些炉灰经过“高温消毒”,又富含钾元素,吃进嘴里后吐几口吐沫就行了。

除了煨豆子,我们还煨山芋干儿,玉米粒。记得我还煨过豆饼,那是家里喂猪用的,我用镰刀削下一片又一片,煨熟了也很香。最有趣的是煨白果,要等好半天,白果才“啪”的一声张开口,露出碧玉般惹人喜爱的果肉。咬一口,清甜之中略带苦味。想想那情景,真的是很温暖。

脚炉是何时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我找到的记载有《红楼梦》第九回的描述。宝玉到学堂读书,“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着他们添”。还有晚清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其中写道:“脚炉,以铜制之,其形或方,或圆,或椭圆,或六角,盖亦镂花,燃炭于中,藉以取暖。”现代作家冰心在《我的童年》中也写道:“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脚炉不但平民家庭使用,富贵之家也使用,而且样式有多种。

童年时在乡下,我见到的脚炉形状却比较单一,几乎都是圆而稍扁的鼓形,上有炉盖,盖上有上百个黄豆大的小圆孔便于,散发烟气。奶奶曾让我猜一则谜语:“满脸麻,热烘烘;没有它,难过冬。”谜底就是脚炉。脚炉几乎都是纯黄铜铸成的,为了提携方便,它还安装一根铜宽边的可以左右活动的提梁,可以拎着四处行走。

脚炉的传热功能,是通过火灰的慢慢燃烧传递,使得整个炉体产生热量。而装脚炉也有一些技巧。方法是先在脚炉内放上砻糠做“底料”,在灶台里明火刚熄灭时,用火铲把带着火星的灰烬铲进脚炉里,并完全盖住砻糠(否则会冒烟),然而轻轻地压一下。不要压得太实,使火灰和砻糠间有空气可以流动。火灰还能使下面的“底料”慢慢地燃,脚炉周身即烫热起来。“底料”将烬时还可以再添上。火灰装得好的脚炉,不温不火可供暖五六个小时。

有学者说,火的利用改变了人类,但火很难以驾驭。在我的心中,脚炉则是把火的控制和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的一项发明。几十年后,家用电器的普及更新让脚炉成了古董。然而,冬日夜长,我依然常常想起脚炉,它曾带给我多少温暖和欢乐啊!

海安老物件有哪些(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物件)(3)

蒲扇

小时候的夏天,晚饭后,大人孩子常常寻一块平整的场地,摇着蒲扇乘凉。

乘凉的队伍中有位周爹会讲《水浒》,他还会吟唱白胜卖酒时唱的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似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山歌的最后一句,让我感到惊讶:我也在摇扇,能算“公子王孙”吗?

周爹得知我有疑问,笑得头直接摇:“你呀,根本不晓得扇子有多少种。公子王孙摇的是绢扇、羽扇、纸扇,你呢,摇的是蒲扇。两种扇子差别好比黄金与废铜!”周爹的一席话让我明白了:蒲扇价格低廉,是最平民化的扇子。不过,价格低廉也有好处。它不像名贵的扇子需要细心呵护。蒲扇像一面旗帜,柔软、轻便,劳动时将它插在裤腰上。累了,可以垫在地上坐一会儿;午休,可以枕在头下睡一会儿。背痒,可以用它挠痒痒。走路时,还可用它来遮遮阳光。而在夏天的晚上,它又是乘凉时使用的唯一工具,谁又少得了它?

乘凉时,蚊虫嗡嗡地叫着,特别令人讨厌的,这些蚊子常常驱之不走,挥之不去,寻着空子便会叮你一口。大家有了蒲扇便有了最好的驱蚊工具,只见人们时而扇风,时而拍打,上下翻飞,左右开弓,使蚊虫难以招架。至于我们小孩子,蒲扇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扑萤火虫。

海安老物件有哪些(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物件)(4)

繁星满天的夜晚,常有萤火虫飞来飞去,像流星一样一闪一闪地,我们手中没有绢扇、羽扇、或纸扇,但我们有蒲扇,用蒲扇去扑萤火虫,不担心扇面被树枝碰坏,尽管由着性子对着萤火虫狠拍。拍落的萤火虫被我们迅速捡起,装进一只小玻璃瓶中,拿在手上萤光闪闪,觉得十分有趣。更有趣的是,有人把萤火虫灌进空心的番瓜叶柄中,连成一串后挂在胸前当“珍珠项链”……

蒲扇不仅给我们带来乐趣,还让我增添了不少知识:老人喜欢在扇面上用毛笔写字:“轻摇生风,老翁专用,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还有人写的是:“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有人问我借,过了八月中。”还有人写的是谜语:“有风就不动, 一动就有风。你要它不动, 等到起秋风。”诵读这些句子,我懂得了什么叫幽默。猜这样的谜语,我明白了暗示的智慧……

生活中,蒲扇还有不少容易被人忽视的用途: 看到别人吃瓜子、花生、炒豆之类的东西,自己也想分享一点,你只要把蒲扇悄悄地伸过去,对方便会心领神会,抓一把放在上面,这时你会觉得有一股淳朴的民风在扇面上弥漫着。点火生煤炉需要扇风,这时,最好使的扇子便是蒲扇。谁见过生煤炉用羽扇、绢扇或折扇的?那时烧煤炉的多,每家的煤炉边上几乎都有一把旧蒲扇。生煤炉时,随着蒲扇发出的“啪嗒、啪嗒”声,煤球或煤饼就着了火,一天的生活也由此红火起来。

扇子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西周,贵族们已经使用扇子,到了汉末,“羽扇纶巾”则是名士潇洒风雅的标志。而“轻罗小扇扑流萤”则是唐代宫女生活的写照。如今呢,空调早已代替了扇子。但我依然难忘蒲扇,那扇柄上系着我永远的故土情结啊!

(图文·夏俊山) 城市印象第50期

原创内容,转载请保持图文完整并注明来自“海安城市印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