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

上山文化之定居生活篇

上山之所以能成为村落之始,是因为上山先民已经告别了山林洞穴到更自由、平坦和开阔的山地田野生活,从不断迁徙步入定居阶段的生计模式,从穴居到筑层而居,有着重大的文明进步。然而,先民们开始了他们的定居生活,究竟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呢?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1)

定居生活(手绘原创)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2)

定居生活(手绘原创)

首先,遗址群分布情况,主要分布于金衢盆地边缘的山前台地,深入平原中央,四周平坦开阔,在盆地周围的山脉中有石灰岩溶洞,但都未发掘成同时期的洞穴遗址及随季节性迁居的遗存现象。同时上山遗址面积多达数万平方米,陶器的总量与类型都极为丰富,并已经接近中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水平,这都是长期定居所伴随的文化现象。

其次,发掘出了初具规模的定居聚落,上山文化的早期,出现了数量较多的柱洞遗迹和带沟槽基础的房址。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房址共两座,一座是沟槽式建筑,除东面墙已遭毁坏,其余三面墙基都保存较为完好,尤其在北墙与西墙的墙基交汇处,还保留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方形柱坑;另一座是平面呈方形的柱列式房屋,基本特征与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相似,整体由三排柱洞构成。此外,同样发现有规律柱坑遗迹的有义乌小黄山遗址,据研究显示当时极有可能存在一排长25m以上,以生土为后墙的“半地穴”建筑。荷花山遗址和峙山头遗址也发掘出房屋遗迹,并且上山遗址群作为原始的聚落遗址,已出现有一定规模的村落布局,上山先民们的这种居住模式在当时已基本确立。

上山遗址群中房址及埋藏完整陶器的遗迹多发现于南区,北区则出现了大量灰坑遗迹,此形态所反映出的信息同样丰富。灰坑以包含物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长方形土坑内包含较为完整的生活器物组合,如平底盘、大口盆、陶罐与及磨石和磨盘等,推测出极有可能是先人特意挖成的小型灰坑,用以储备陶器,其功能或是墓葬,也或是与宗教行为有关,但部分专家依据陶器易碎,磨石、磨盘笨重,不利于携带与搬运等原因,推测出当时人们极有可能在暂离居住地时,将生活器物储藏于事先挖好的窖藏中,以备返回时使用;二类是包含碎散的陶、石器、骨屑和炭屑等,总体器物较少,但也出现埋藏完整种类多样的陶器土坑遗迹,其形状不规则,难以判定为墓葬,可能属于祭祀类的遗迹,也可能在废弃前用于储藏粮食;三类是包含物或多或少,没有规律,极有可能属于二次堆积的垃圾填埋坑。因此这三种灰坑可能都曾经是储藏坑,并不存在有意的区分。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3)

家禽驯化(手绘原创)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4)

家禽驯化(手绘原创)

再次,到了上山文化的中晚期,则出现环壕聚落。经过发掘与调查发现具有环壕迹象的包括义乌桥头遗址和小黄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呈现东、南、北三面为人工环壕,环壕所包围的中心址面积约3000㎡,环壕深度达2-3m,上宽近10m,西面为自然河流的聚落结构,截面呈口宽底窄形,以环壕的外沿为界限,聚落的南北长度约80m,东西宽度约 50m,有着三面环壕,一面临河的重要特征,这种环壕遗迹可能也与定居有联系。

古往今来,人群居址形态与移动性高低息息相关,人们生活范围缩小、搬迁频率降低,移动性也随之降低。当上山先人们有计划的在一处做长期停留时,便会有目的性建造更为坚固、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精致建筑,以供长期使用,因此上山遗址中房屋、储藏坑及环壕的出现,说明人们在步行范围内,所能获取的资源不足以满足现存生活需求时,便将食物进行储藏,成为当时生活的基本手段之一,增加了定居生活便利度,极大降低了人们的移动性,加速人的社会化。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5)

采集活动(手绘原创)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6)

采集活动(手绘原创)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农业经济支撑着上山先人定居生活的稳定。遗存资料表明,先民的定居生活除了开展稻作农业,也同时开展畜牧业生产。由于上山遗址群周围地势和缓,水资源丰富,所以人们能携带石球、木棍及骨器等工具,进入山林和江河,开展狩猎与采集活动,狩猎的主要动物有野猪、牛、鹿和鱼虾等;采摘的食物有种类多样的坚果与块茎类植物。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向河谷盆地迁徙定居时,人口压力也随之增大,迫使大家不得不开始学习管理与驯养动植物,如此,当时的食物来源不仅有野生的动植物,而且还有经人驯养的牛、羊、猪、鹿、鸡与犬类,以及人工干预驯化的稻、粟及杂草等粮食作物,这便形成了早期氏族村落。当时,人们对猪的驯化极具典型,驯猪距今约10000年,遗址群中出土有关猪的骨骼就达23件,具体部位包括下颌、胫骨、颞骨、盆骨、距骨、跟骨及少量门齿,但都破损严重。通过探测唯一一件较为完好的猪右侧下颌,得出下颌长18.91 mm,前叶宽11.15 mm及后叶宽2.05 mm,根据其萌出及牙齿磨蚀情况,推断该猪的死亡年龄为1.5-2岁之间。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7)

家禽驯化(手绘原创)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8)

家畜驯化(手绘原创)

由此可见,上山形成了居民们分工合作的集体生活效果,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因交流而加速村落组织的发育,是村落运行规则的萌芽,也是契约关系的萌芽,为研究上古时代人类定居生活提供了一个样本。

上山文化之稻作农业篇

我国有句成语,叫做“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那么,上山先民们平时都吃些什么呢?让人十分好奇。

上山居民最主要的食物是稻米。在上山遗址群中,出土了距今约一万年的炭化稻米遗存与为数不多的稻穗基盘,以及在碎陶片中发现的稻谷颖壳和烧制土残块,逐步确立了先民已经认识稻的食物属性,并初步掌握稻作技术,开始以稻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耕文明,从不断迁徙步入定居阶段,可是比河姆渡稻作历史还提早了3000年。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9)

稻作农业(手绘原创)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10)

稻作农业(手绘原创)

上山遗址群所处的长江流域有着以稻作文明为内核的辉煌史前文明,是栽培稻及稻作农业最早出现的地区。先民们从有意识的照看野生稻,再到选育和栽培管理,最后直到驯化及广泛栽培形成稻作农业,历经了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目前长江流域已见报道的相关最早稻遗存发现有三处遗址,即江西省的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省的道县玉蟾岩遗址及浙江省的上山遗址,这三处考古遗址出土的稻遗存距今都超1万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稻遗存是通过植硅体分析方法发现的,植硅体是石化的植物细胞或组织,属于植物微小遗存;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的稻遗存是从钙化板中发现的,尚未炭化;浙江省上山文化中稻作栽培是迄今考古专家发现最早的源头,出土形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从出土的夹炭陶器断面上发现掺和着完整的稻壳及植物叶茎残片;第二种是经由浮选得到的稻谷遗存。

如何判定夹炭陶器中掺和着的稻遗存属于栽培稻还是野生稻呢?郑云飞等专家通过对陶片取样和古稻测量得出:与野生祖本即多年生普通野生稻相比较,这些掺和在夹炭陶器中的稻壳是一种砻糠,即脱粒取米后的碎壳,表明上山居民在制作陶器掺入稻壳的同时带入少量稻叶及产生出于某种目的大量焚烧稻壳现象,由此判断先民与稻属植物的关系较为密切,对稻的整体需求较高。此外,从陶片中的谷壳局部形状发现,相较于野生稻,部分谷粒的长度略短,宽度也略大,整体存在区别,从而推断出是经人工选择的早期栽培稻,即实施了某些耕作、驯化行为,这是反应出上山居民有种植稻能力的重要信息。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11)

稻作农业(手绘原创)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12)

稻作农业(手绘原创)

除此之外,考古专家们通过浮选法在样土中发现两粒属上山时期最早的炭化稻米遗存,仅一粒较为完整,另一粒已经残破。从较为完整的稻遗存中发现,早期栽培稻的稻米有可能是现代粳稻,也可能是热带粳稻的原始栽培稻,形态特征鲜明,如米粒个体增大,厚度增加,长宽比值缩小,粒型趋向短粗和胚芽肥大等。同时,稻壳中所保留的小穗轴也证明上山先民们已经开始栽培稻,小穗轴是稻谷籽粒与小穗两者的连接部位,在稻谷籽粒上称作稻谷基盘,一旦分离便为脱粒,因此是否丧失成熟后自然脱粒的功能是区分栽培稻与野生稻关键点。更重要的是小穗轴特征不但是辨别驯化稻与野生稻的最佳标准,而且也是区分栽培稻两个亚种的关键指标。从上山遗址出土的掺和料颖壳中,考古专家们不仅发现了有野生稻特点的小穗轴,而且也发现了有栽培稻小穗轴特征的稻壳,进一步证实上山古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似野生稻类型,另一种是近似现代的,处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粳稻类型,而到上山文化晚期,小穗轴所体现的栽培特征更为确定。通过以上种种推测出,上山居民采取某些耕作行为的最初目标仅是为了提高稻谷产量,而不是为改变其原有生物特性和形态特征,因此离完全驯化水稻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13)

水稻脱粒(手绘原创)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14)

脱粒碾碎(手绘原创)

此外,上山居民已可以使用工具对水稻进行收割与脱粒。从夹炭陶的水稻植硅体中发现了稻叶的植硅体,证明上山先民割穗时也一同收割了稻叶与稻杆。从先人使用的镰形器和石片石器上的微痕及残留物发现,人们已能用石器来收割植物,如水稻、芦苇和莎草等植物,同时也能用石器加工肉类、皮革与竹木。考古学家们还发现,在原始农业阶段人们采集野生稻,以敲打为主要方式收获子粒,几乎没有稻叶混入。然而当水稻被有意识的耕作或驯化后,人们则采用割(摘)穗为主要方法进行收获,剑叶与稻穗一同收割,难免会在脱粒和加工过程中混入稻叶的残片。虽然这项研究的样本数量不多,但结果足已证明上山先民们在当时,已有使用石器收割水稻的行为,并对水稻的生长与产出进行了干预。而且,更展示出先人智慧的是,当时人们已能使用石磨盘和石磨棒这两种石器工具对稻谷进行碾磨与脱粒,且在碾磨脱粒后,可以对谷物粮食进行简单的加工,有煮和蒸两种方法。人们将碾碎的粮糁放入釜或鼎类的炊具中,和水而煮,或将粮糁揉成饭团面饼置入甑、赢中顺汽而蒸,粥羹类软食与饭团面饼,这些便成为上山居民们的主要成品食物。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15)

稻作农业(手绘原创)

长江上游主要景观有哪些(科普成果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16)

稻作农业(手绘原创)

参考文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山文化:发现与记述》,2016;兰廷成,赵大川:《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驯猪研究——上山文化篇》,2019;徐紫瑾,陈胜前:《上山文化居址流动性分析:早期农业形态研究》,2019;赵志军:《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浮选出土植物遗存分析》,2016。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21KPW01M

课题名称: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上山文化

负责人:钱沉

推荐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