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小学教师编学习计划(教师考编小学生个性结构的基本特点)

个性是指一个人稳定的、独特的心理面貌分为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考小学教师编学习计划?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考小学教师编学习计划(教师考编小学生个性结构的基本特点)

考小学教师编学习计划

个性是指一个人稳定的、独特的心理面貌。分为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

一、小学生个性倾向的特点个性倾向是决定个体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价值观等。(一)小学生需要的特点。需要是个体活动的根本源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认为,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在研究小学生需要的发展时,主要从活动需要、认识需要、交往需要和发展需要着手。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这一点应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因为活动对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和发展是 必不可少的,小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不像幼儿那样主要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是逐步转为注重活动的结果。他们也逐步表现出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游戏和运动,如下棋、猜谜等。有研究发现,小学二年级的儿童把与动物玩、做游戏作为第一需要,而年长的儿童则较注重课外读物和文体活动。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小学低年级学生把有一位好的老师、一本好的课本、学好功课作为认识需要中最主要的内容,而高年级学生则把探求丰富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优秀品质作为认识需要中最重要的内容。交往需要是小学生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入学后,小学生的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面发展。他们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婴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任务逐渐转变为教师。一般来说,小学生很重视与教师的交往,是乐于接近教师的。小学生与同学的交往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日益强烈,表现为日益重视同学之间的评价,日益增加集体内部的活动,以及如果交往失败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日益加剧。满足小学生的交往需要,既能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安全感、归属感,体验到他人和集体的爱,同时也有助于小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并且激励他们的学习。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小学生成就需要主要体现在血液范围内,其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为低年级学生倾向于选择低难度的任务,并热衷于重复完成曾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任务,而年长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中难度或高难度的任务,并且倾向于尝试他们曾经失败过的任务。②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刚入学的小学生,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幼儿注重操作过程而忽视结果的特点。但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变和他们对学习认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努力程度、能力高低、成绩好坏日益关注,并对自己的学业能否符合标准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二)小学生动机的特点。动机是一种驱使人从事某种活动,从而满足其需要,达到其目标的内部动力。人们的活动多种多样,自然动机也就多种多样,诸如学习动机、工作动机、交往动机、锻炼身体的动机等。这里简述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一般来说,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往往更多地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能力的发展,学习动机逐步向较远、较高的目标发展,并开始具有社会意义。我国学者调查发现,儿童的学习动机有四种类型:①为了得到好分数,不想落在人后;或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欣赏和奖励而学习;②为履行集体组织——学校班级及其各种组织交给的任务而学习,或是为集体组织的荣誉而学习;③为自己的前途、理想,为升学而学习;④为祖国的前途,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在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第一种和第二种,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为第一种。(三)小学生兴趣的特点。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索某一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逐渐转化的过程。刚入学的儿童,对上课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在课堂上老师要讲故事,此外,教师的教态、师生间的交往都能引起他们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到了中、高年级,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发展,对学习的目的性认识会有所提高。他们除了对学习保持直接兴趣外,也产生由某种目的而引起的间接兴趣,但小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的发展是有限的。因此,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尽管教师和家长苦口婆心对小学生讲学习对个人未来生活的重大意义,他们有不少人总是不能深刻理解并转化为学习动力。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的范围逐步扩大。如从课内学习兴趣扩展到课外学习兴趣,从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扩大到阅读文艺作品的兴趣,从对儿童玩具的兴趣到对科技制作活动的兴趣。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还在发展之中,一时还难以形成中心兴趣。而且,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差,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因而表现为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四)小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小学生价值观的特点表现为从个人的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一般来说,幼儿的价值观以直观感觉为标准。这种标准属于个体的体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青春期儿童的价值观是一种群体价值观,如同伴团体内的规则、共同的决定等。小学儿童的价值观处于这两端之间的过渡阶段,集中表现为小学儿童的价值观倾向于同伴关系的协调和团体规则的维护。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度过了适应学校环境和学习任务的阶段,与同班同学的联系也更密切,不仅开始形成同伴团体,而且班集体意识在共同活动中逐渐形成,有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因而变得注重与同伴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很明显的一个表现是他们对老师或家长在同学面前提出的批评意见极为敏感,并力图改正,以改善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和在集体中的位置。

二、小学生个性特征的特点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成分。(一)小学生气质的特点。气质是人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具体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如思维速度)、心理活动的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度、对刺激的耐受程度)、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注意集中时间长短)、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如指向外部世界或内部世界),这些与生俱来的特征有规律地联系、组合便构成了一个人的气质类型特征。气质仿佛使一个人全部的心理活动染上了独特的色彩。具有某种气质特征的人,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相同的性质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例如,一个具有易于激动的气质特征的小学生,每逢与人争辩便会情绪激动,听课时会沉不住气,回答问题时会迫不及待地抢先发言。而一个具有安静稳重气质特点的小学生,在任何场合下都会显得不急不慢、沉着冷静。气质具有极大的天赋性和稳定性。在初生的婴儿中,气质的天赋性就已一目了然。刚出生的婴儿,有的活泼好动,不怕生人,哭声响亮,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有的则比较安静,哭声轻微,对外界刺激反应比较缓慢。新生儿的这些特点,在以后的游戏、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都会有所表现,并直接影响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由于气质的天赋性和稳定性,不同的小学生可表现出气质的差异。胆汁质的小学生表现为: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噪、果敢。多血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活泼好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语言活动敏捷、亲切、浮躁、轻率。黏液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性格内向、坚忍、执拗、淡漠等。抑郁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观察细致、感受性高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当然,典型的气质类型并不多见,多数人的气质是两种气质的混合型。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多血质类型,虽有朝气,灵活,易与人相处,但缺乏一贯性;而抑郁质类型,虽敏锐、细致、体验深刻,但又较冷漠、多疑。因此,教师和家长了解并尊重学生和孩子的气质特点,对于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指导他们学习和生活、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小学生性格的特点。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在小学阶段,儿童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特征,但还不够稳定,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如小学生可以对用功学习、关心集体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但在某些特定情境的诱惑下,可能会放弃自己的主张。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到高年级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部分儿童对自我言行统一性要求增强,这种稳定性可以大大提高,并逐步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但仍有不少儿童的态度尚不够稳定统一,还不能形成明确的性格特征。小学儿童性格发展的总趋势是:①性格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②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相对稳定性;③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出发展的迅速增长性。(三)小学生能力的特点。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那些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想要唱好歌,就必须具备有曲调感、节奏感等音乐能力。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能力在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在自身的努力作用下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在发展速度上,有的学生发展快些,有的则慢些;在能力类型方面,差异更是明显。例如,在观察时,有的学生善于分析细节,但缺乏整体概括本领;有的学生虽然能概括地看待现象,却容易忽略细节。在记忆时,有的学生擅长于视觉记忆,有的则喜欢听觉记忆;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强,有的则动手操作机械器具的能力强。

三、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存在和对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例如,“我身体好”“我自信”“大家喜欢我”“我要认真做功课”,诸如这些与我有关的想法都属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性结构的自我调节系统,它能使每个人在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对自己有所认识、有所体验、有所控制。因此,自我意识是个性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支配着 每个人的行动。自我意识被认为上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和重要成分,同时也体现着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总水平。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表现为:①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尤其是一年级到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期。②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期。③五年级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一)小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自我概念室是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多停留在诸如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自身特征等外部特征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们对自己的描述开始根据自己的品质、行为的动机及人际关系等特征来进行。(二)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在认知方面的表现。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学龄前儿童已经能从成人对别人或对自己进行的评价中获得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并从模仿成人对行为的评价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评价 能力。进入小学后,儿童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扩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其主要特点有:①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渐发展,并且有了一定的批判性。②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了一定概括程度的、涉及到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③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但是总的来说小学生的自我评价的水平还是很低的,这跟儿童经验的贫乏,尤其跟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性有关。(三)小学生自我体验的特点。自我体验主要是指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其表现形式之一是儿童的自尊心。自尊心强的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往往自暴自弃。在小学阶段,自尊心强和自卑感强的儿童都很常见。(四)小学生自我调控的特点。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在意志方面的表现。通常说的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都是自我调控的主要形式。进入小学后,学习活动对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要求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遵守课堂纪律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意志水平的提高,儿童自我调控的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已经能够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用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自觉监督、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了。例如,老师在和不在的表现都一样,不用父母督促就自觉地起床、主动做家务等。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还很不完善,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和他们自身情绪的干扰,自我控制所持续的时间也很有限,仍然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和引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