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

崇祯三年八月,崇祯下令“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 列传147》)

袁崇焕的死是明朝继冤杀于谦之后又一起亲者痛,仇者快的冤狱,镇守边关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被以“谋叛”大罪论死,让人悲愤痛惜。从某种方面来说,袁崇焕的死正式敲响了明朝的丧钟。 袁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1)

一部明史掩羞耻

崇祯和历史上大多数亡国之君不同,他是个勤于政事的皇帝,并不骄奢荒淫,也没有宠信某个奸臣,坐视国事不顾,他“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从他刚登基就除掉魏忠贤的表现来看,似乎是个“明主”。他面对危难时局, “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可是历史上对崇祯的评价并不高,特别是他自毁长成,更是被人诟病。他为何一定要杀袁崇焕呢?

一、崇祯的性格决定的

崇祯有着近乎病态偏执性格,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多疑刻薄,刚愎自用。他这个性格是有遗传性的,从他的老祖宗朱元璋的多疑滥杀到朱棣的狠毒无情,从宪宗的荒谬、武宗的偏执到神宗逆反,都是这种性格导致。

崇祯五岁时,生母刘氏因诬陷而死,1620年7月父皇光宗去世,后又接二连三的发生意外之事,让他开始怀疑身边的事,他不再相信别人,为了能好好生存,保护自己,他不得不谨慎做事,谦虚做人。为了避免树敌太多,他对人谦恭,尤其再对待害死庄妃的魏忠贤,虽然对其恨之入骨,但表面上还要保持谦卑的态度。正是出于这种险恶而特殊的环境,崇祯帝慢慢地形成了对周围的人和事怀疑,猜忌的性格。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2)

电影大明劫里的崇祯

随着后金的咄咄逼人,农民军的风起云涌,朝廷内部党争又起,使得崇祯这位急于求成的皇帝产生了急躁的情绪,认为这一切都是官吏的责任,则实行“重典治吏”。对文武百官的过失采取严惩不赦的政策,轻则训斥加责备,重则“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致使将领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崇祯即位之初果断行动消灭了阉党,但随后复社钱谦益、周钟等为代表的小东林党,与冯铨、阮大铖等阉党余孽以及温体仁、周延儒等势力之间的新的政治斗争再度重现。而崇祯帝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顽疾,为了尽早解决党争之乱,崇祯不能冷静地掌握事实真相,而总是被党争的各方所利用,最后轻信其中一方打击另外一方,结果自己却介入党争之中,不能自拔。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3)

电影绣春刀里待杀的魏忠贤

崇祯即位之际,大明朝早已千疮百孔,几近四面楚歌。而朝上东林党、浙党、楚党和阉党之争从未停止,大臣们拉帮结派,“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 同时天灾不断,流寇四起,“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的性格使他不相信任何人,只会怀疑、怪罪别人,他拼命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特别是他寄予厚望的重臣,他寄托了全部的复兴希望,也不管这个期望是否超出实际。但是一旦希望变成失望之后,这种期望就转化成痛恨,必杀之而后快。崇祯在位17年,杀掉的大臣不计其数,包括总督7人,巡抚11人。内阁成员更如走马灯般换来换去。其实并不是满朝无可用之人,而是他没有那个耐心,也没有那个器量。

二、赌徒的性质决定的

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也是寄予厚望的。

明史记载:“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

这个时候,崇祯刚扳倒了魏忠贤,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他是真心想做一番事业的,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承诺,更令他充满了幻想。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只有崇祯信以为真,当袁崇焕身上赋于了崇祯全部的希望和赌注,也昭示了他离死神越来越近了。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4)

剧照

袁崇焕的计划是:“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

袁崇焕的这个办法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从满清方面来说,和明朝进行大规模战争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争夺辽东局面的主导权。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关外已经完全处于守势,蒙古部落投降清朝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在辽东的不只是蒙古部落,还有几十万辽东汉人,这是明朝在辽东长期经营带来的结果。所以,要不要放弃辽东,关系到朝廷到底是不是还要在辽东维持一个防御体系,依托这些辽东汉人,抵御清朝的扩张。

如果明朝决心坚守,花大力气经营辽东地区,建立稳固防御体系,依托城防和大炮坚守,清军强攻其实也没有太大的胜算。无论是袁崇焕在宁远的防御战中,还是宁锦大捷,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5)

明末辽东形式图

能够守住是不够的,五年平辽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明军不善于野战,无法消灭后金这种以骑兵为主的部队。大明财政也没钱,无法支撑持久的战争。所以袁崇焕的计划是很难实现的。

当给事中许誉卿好心的提醒袁崇焕时,袁崇焕回答:“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许誉卿非常吃惊:“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袁崇焕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牛皮吹大了。所以后来袁崇焕不断的向崇祯提条件,摆困难:“崇焕又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帝起立倾听,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之臣、桂尚方剑,以赐崇焕,假之便宜。帝悉从之,赐崇焕酒馔而出。”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6)

许誉卿和与袁崇焕

但崇祯脑子发热,一心想着五年平辽,根本没看出袁崇焕反悔之意。他尽全力满足袁崇焕的要求。可怜的袁崇焕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三、多疑的内心决定的

袁崇焕根本不了解崇祯。其实也不能怪他,他毕竟是从岭南突然启用的,之前都没见过崇祯。所以他认为崇祯赋予他极大的权力,他有权对抗金的一切事务有最终拍板的权力。这就使得他脑子发热。

毛文龙虽为地方军阀,但明廷对其颇为倚重,“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地。”客观上来说,从战略上考虑,毛文龙深入敌后,以海岛为基地,采用游击战术,确实有着很大的作用,至少能牵制清兵,让皇太极投鼠忌器。虽然毛文龙贪功,冒饷、不肯受节制,难以调遣,但罪不至死。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总兵,袁崇焕根本无权擅杀毛文龙。后世普遍认为毛文龙之死是个冤案,是袁崇焕排除异已的一种手段。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7)

斩毛文龙

袁崇焕没有仔细的考虑后果。毛文龙死后,从鸭绿江到旅顺的许多城镇、海岛都先后被清占领。尤其严重的是大明的属国朝鲜被后金占领,从此皇太极再无后顾之忧,可以尽全力攻明。毛文龙多年心血毁于一旦。毛文龙死后,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先后降清,辽东局势越发恶劣。听到毛文龙的死讯。

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

崇祯虽然表面上没有怪罪袁崇焕,只不过是现在还用得着他而已,他对袁崇焕的自作主张相当反感的。如果说以前袁崇焕是崇祯的宠臣,那这次事件之后,这种关系破裂了。“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对于刚上任就做出如此目无君上的举动,这笔账记在了崇祯心里,袁崇焕再也不能出一点岔子,否则新账老账就要一块算了。

四、皇帝的面子决定的

大明从来没有把后金当成一个国家,当成一个同等级的对手。在崇祯眼里,这些金人,不过是建州余孽,除了剿灭,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尽管明屡战屡败,但没有人敢提议和的事,岳飞的前车之鉴,天朝的尊严,使得“诸将罔敢议战守。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8)

天子威严

袁崇焕就是个另类。史载:“议战守,自崇焕始。”虽然袁崇焕的战略是正确的,在那种情况下,那个时间点,议和对大明来说有百利无一害,但袁崇焕面对的是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一群人,甚至是全国人。当时整个朝廷尚无危机意识,特别是这件事是袁崇焕自作主张的。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袁崇焕的胆子也太大了。“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袁崇焕直到收到戒谕才明白过来,所以后期他也不敢再提议和的事,只敢偷偷的和后金私下谈判。他对崇祯的奏折中说: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

但是袁崇焕还是在下政治上单纯了点,他没有经过批准,私下与皇太极书信往来,他有没有想过皇帝会怎么想,那些坚持“气节”的大臣会怎么想。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9)

崇祯在这个问题上也很矛盾。从本意来说,他是反对的。小小一个建州,居然逼得大明天子要与之议和,皇家威严何在?后世如何评价?朝臣如何看?只不过当时他的确是被局势弄得焦头烂额,所以他既希望能与后金取得和平,又不愿意自降身份。

最好的结果就是后金与大明各安天命,井水不犯河水,达成这种默契。但是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袁崇焕死后的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也提及议和之事,崇祯曾私下允许其见机行事,但要求杨嗣昌绝对保密。这就是一个死要面子的皇帝的心理。

兵部尚书陈新甲不小心走露和议的消息,朝野大震,崇祯不惜用陈尚书的人头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袁崇焕议和之事曝光是如出一辙,因此袁崇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五、朝野的舆论决定的

崇祯三年十月,皇太极绕过锦远防线,从察哈尔入长城,攻占遵化。袁祟焕急驰入授,并于后金之前赶到通州。后金军改道西犯京师。

“崇焕惧,急引兵入护京师,营广渠门外。帝立召见,深加慰劳,咨以战守策,赐御馔及貂裘。崇焕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不许。出与大军鏖战,互有杀伤。”皇太极只得退兵。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10)

请求入城

本来,皇太极经过的地区不是归袁崇焕管辖的,管辖的人是刘策,何况袁崇焕一听到皇太极入长城的消息,立即千里救援,他自认为自己是有功无罪的。

“匹夫无罪,怀壁其罪”。这些国家大事,百姓是不懂的。还有一些京城的官员也是不懂的,他们觉得既然袁崇焕驻守边关,现在敌人大军压境杀过来了,那就是你袁崇焕的责任。

加上出于恐惧心理, “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

这些谣言经过发窖,越传越邪门,到最后传言都说是袁崇焕引皇太极入关的。当时朝野大哗,老百姓怨声载道,加上之前袁崇焕确实有过与敌和议的事,更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崇祯在这种舆论的协裹下,很容易相信这些传言,做出错误的判断,何况崇祯本来就不是个英明的皇帝。

六、难以启齿的羞耻决定的

很多人说崇祯杀袁崇焕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把崇祯当做曹操,把袁崇焕当成蔡瑁、张允,这是有失偏颇的。

《明史》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11)

皇太极设反间计

皇太极兵临城下之时,也许想过反间计,但绝不是袁崇焕的主要死因。袁崇焕从下狱到被杀,中间有近九个月的时间,如果想查明此事,相信可以查个水落石出的。可是崇祯想起了袁崇焕的五年平辽的牛皮,痛恨自己这么关照袁崇焕,给他那么大的权力和信任,但袁崇焕不但不为自己分忧,反而让清军杀到北京城下,自己险些当了明英宗。崇祯绝对不能容忍。

后清打到京城,引起朝野的骚动不安,这是一个奇耻大辱,必需一个替罪羊来平息天下人的怨气,来背这个锅,否则天朝颜面何在?由统帅东北的直接责任人来负责,对崇祯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七、祖大寿的错误做法决定的

袁崇焕被捕的消息传出,关宁军各将恐惧崇祯,当即弃守京城防线,在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带领下,开始返回关外驻地(有人认为关宁军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出走,但从其能被袁崇焕一封书信召回来看,显然是为袁崇焕而撂挑子)。

皇帝的诏书、兵部的文碟都不起作用,大臣们奉命只得请求袁崇焕,袁的一封书信还真的就将祖大寿召回来。国家首都受到外敌进攻,勤王之师不是不来,而是已经来了,仅仅因为领导被双规就负气走人,这何异于叛乱?更要命的是皇帝的圣旨不如一个犯罪嫌疑人的书信,大明王朝最具战斗力的国防军地地道道变成了袁崇焕的私人卫队。袁崇焕还能活命吗?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12)

祖大寿剧照

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的忠心,也许他有过思想斗争,但以上七个方面因素,特别是他猜疑的性格让他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他直到死,都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上吊之前他说:

“朕御极之初,摄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因协民艰,廉通者又迁疏无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惊,此士大夫负国家也。”

除了北京的百姓,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袁崇焕不该死,“天下冤之。”

八、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袁崇焕主持辽东十几载,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在清军绕过山海关进攻北京城的时候,袁崇焕带兵跑在了清军的前面,这个战略是不明智的,他应该紧追清兵,等清兵到达北京城外,然后从后包抄。跑在清兵前面,你说清兵不是你引来的,鬼都不信。

如果紧跟清军,把清军的后路断掉,皇太极绝对日子不好过。

事实上皇太极打到了北京城下,兵部尚书王洽都被捕了,袁崇焕下狱有什么冤枉的?

因为清兵杀入长城而被崇祯杀掉的官员不止袁崇焕一人。兵部尚书王洽、蓟辽总督刘策;工部尚书张凤翔、宣大总督梁庭栋、兵部尚书张凤翼,哪一个不是朝廷重臣?还不都是受牵连而死?袁崇焕不过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13)

电影里的袁崇焕

袁崇焕之死,与他的关宁铁骑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敏感时期,关宁军竟然擅自撤走,只能证明袁督师的军队,眼里根本没有皇帝,没有百姓,只有袁崇焕。皇帝自然深恨,北京城的百姓自然也恨得厉害。

大明的百姓一年上交数百万两饷银,结果敌人竟然打到北京城下;敌人在京城之下肆虐之时,大明的有生力量竟然不管不顾的撤军而去了。所以百姓恨不得生食袁崇焕的肉。

袁崇焕最初的计划是想把满清束缚在辽东,保持住这种现状,把满清人拖死。但是他显然没有做到维持现状。

袁崇焕的罪名中,有一条是:“及后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袁崇焕率军救援北京城,带着喇嘛干什么呢?这几个答案会满语,是做什么用的,不用说了吧。袁崇焕在率军救援时,还在计划和皇太极谈判。喇嘛就是谈判的中间人。所以携带喇嘛入城,会成为他罪名。

袁崇焕夸口五年平辽,事实上在所有人眼里,只看到他想与满清议和;甚至在满清军队兵临城下之时,都不忘这念头,实在是有点让皇帝接受不了。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14)

电影皇太极围北京的抗击

所以,当时才会有许多人都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为了与满清和议。袁崇焕在老百姓眼里,就是汉奸,死有余辜。

人们因为和议非议袁崇焕,主要原因还在他一方面夸口五年平辽,一方面与敌人议和,你这是想干什么?

袁崇焕下狱后,在给皇帝的奏章上说:杀毛文龙的事,我向钱龙锡汇报过,钱龙锡也同意。袁崇焕说这种话,明显是想推卸责任。因为钱龙锡也没有杀毛文龙的权力。

袁崇焕自己也承认“臣诛毛文龙之间与当时情事如此,但文龙大帅,非臣所得擅诛。、、、谨据实奏闻,席藁待诛,惟皇上斧钺之,天下是非之,臣临奏不胜战惧惶悚之至”。

袁崇焕完全没有必要说起钱龙锡,无论他是出于什么动机,这样做显然是说钱龙锡因为钱龙锡是东林的党魁,是支持我的。可是钱龙锡是东林党魁许多人都想往死里整他,所以非东林一系的人会把打倒袁崇焕当做对钱龙锡斗争的胜利。

袁崇焕因何原因被崇祯下令处死(唯一对后金有胜迹的袁崇焕)(15)

袁崇焕像

按袁崇焕的说法,他更是死得一点不冤枉。他作为高级将领,与钱龙锡勾结,背着皇帝,杀了一个独镇一方的统帅,对帝国边防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是什么行为?是多大的大罪?不杀被毛文龙割据东江又浪费钱粮,无力做到稀少的资源统一调配,抗金力量无法凝聚,也就无法打赢后金。

袁崇焕的死,是很冤枉;但从他接手辽东后的作法来看,又不冤枉。他是个忠臣,是个能臣,但是政治上太不成熟,造成了悲惨的结局。

袁崇焕之死,成了千古争议的话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