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是昏庸君王吗(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

原创:老肖(一剑的江湖)

说起刘禅,人们立马会联想出一副肥头大耳、状似白痴的二百五形象,经过历史的演义和文学家的加工,低能、弱智、昏庸已成为这位蜀国二世皇帝的标签,人们但凡遇到不争气之辈都会斥责一句“扶不起的阿斗”!

但是,刘禅真的是一位昏君吗?阿斗真的是由于智商堪忧而导致扶不起吗?这位“昏君”给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究竟是福还是祸?细细深究,事实恐怕并不是人们传统认识中的那样。

其实,刘禅一点也不昏庸,拥有刘禅这位皇帝,实乃蜀国人民之大幸。

刘禅是昏庸君王吗(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1)

一、善用贤臣,不谋个人权力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皇帝,一旦上位必然打击前朝重臣,重要自己的嫡系,这是巩固自己统治的通用手段,比如康熙除鳌拜、嘉庆杀和珅,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古代能够历经几代皇上而不倒的大臣极其罕见,而老老实实搞“萧规曹随”,遵循先帝的皇上更是凤毛麟角。然而,刘禅在这方面却相当独到。

刘禅之父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人和人其实很难长期相处,父子尚且不行,又何况君臣关系呢?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按照常规,诸葛亮应当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闲臣,远小人”。

别说刘禅贵为皇帝,即便是一个普通小青年,总是有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所谓长辈在耳朵边天天教训自己,又有谁受得了?而青年天子刘禅对此却能虚心接受向老同志学习。诸葛亮的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

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音调,但刘禅却一直保持克制的态度,顾全大局。诸葛亮用人失误,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主刘禅适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后主在其死后,反对为诸葛亮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尽管如此,诸葛亮的旗子阿斗却一直没有丢。如此行事既顺民意,也得人心,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

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刘禅是昏庸君王吗(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2)

二、休养生息,不折腾国民

历代皇帝,无人不想着开疆拓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治武功。但结果却是,越是遇见雄才大略的帝王,人民的苦难就越深重。为了个人所谓理想和功业,导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历史上比比皆是。

中国历史存在一个规律性的周期,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出现一次人口大幅度减少的过程,人口动辄减少50%以上,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雄主”太多了,致使战争、杀戮频繁。

后主刘禅却是个另类。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此后修正诸葛亮在世时的路线,更加注重和平和修养,减少对外战争。

后人总是指责刘禅没有雄心壮志,没能光复汉室。但刘禅在位期间,蜀国人民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人口不但没有减少,还出现增长,不可说不是人民之福。

刘禅是昏庸君王吗(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3)

三、为民着想,不图个人虚名

当魏军兵临城下,蜀国危在旦夕之时,蜀国内部对未来的选择发生了分歧。其时,城下的魏国邓艾部队人数不多,成都城内尚有精兵7万,蜀国境内还有其他军队也可勤王,因此有人主张抵抗到底。

但刘禅的选择却是开城投降,因投降可“上守宗庙、下保黎民”。从英雄主义角度看,刘禅此举确实窝囊。但从另一方面看,倘若刘禅选择死战到底,个人的历史虚名是保住了,但成都必将成为一片焦土,蜀国人民恐将十死七八。历史关头,如何选择才对?

伏契克说过:“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出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做的事。”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民众倒也安居乐业。

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的因素,人民因此也没有作出无谓的牺牲。在危难关头,当断则断,使全蜀国国人得以保全。如此决策,与“为了自己一己私利不断地鼓动和役使老百姓为自己卖命”的动乱分子刘备刘老英雄来比,不知进化了多少代。如此大气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像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

投降之后还要装傻,才能保万全。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难怪周寿昌在他的《三国志集解》中一反世人对阿斗的评价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所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有大智慧的一代君主。

刘禅是昏庸君王吗(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4)

四、头脑清醒,不盲从舆论

后主刘禅不仅分析问题有头脑,而且处理问题也很果断,有人情味。刘琰的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炎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

对于姜维等人把蜀国衰落责任推给宦官黄皓时,后主并没有委过与人,只是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喝的。”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夏侯霸的父亲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

后人认为:“后主能作此语,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刘禅的胸襟比他父亲刘备要大气的多,不失于第二代领导人的风范和气质。

刘禅之所以在国人眼里一钱不值,主要是文化的因素,阿斗的谋略是从长计议,不考虑一时一事的得失,同面子政治思维背道而驰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刘禅的做法触犯了以儒家的思想为主流的上层观念,为传统文化所不容也就不足为奇了。

受传统因素影响,人们往往具有英雄主义情结,崇拜的是披坚执锐、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但是却少有人去思考,所谓大英雄的功名都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的,如果是看一出戏,固然英雄的剧情更能博得眼球;

但倘自身生长在当世,英雄给人们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拍掌叫好了,而可能是性命不保、流离失所。刘禅不仅保全了蜀国百姓,自己也在当了41年皇帝之后,又做了多年的安乐公才终老,比之历史上无数为了争权夺利而死于非命的皇帝来说,无疑幸运得多。

而作为蜀国百姓来说,遇见刘禅又比唐宗宋祖、秦皇汉武这种雄主要好得多。

阿斗的历史恶名,问题不出在他身上,而出在我们的价值观上。

本文作者老肖,系资深投资人、财经作家、社会观察家,本文首发于一剑的江湖,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

本文系文章作者授权本公众号首发的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醒目位置作者及出处或与编辑取得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