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1)

“这次网上走红真是不虞之誉,没想到。”一位流浪26年,突然一夜爆红,被广大粉丝尊称为“大师”的沈巍这样说。

不过和因造型拉风而火的“犀利哥”不同,这位沈大师是有些“真材实料”的。

抖音上记录了沈巍的“成名之路”,他蓬头垢面、衣服破旧,却拿拾荒得来的钱,去买书来读,让人意外的是,他讲起《左传》《尚书》头头是道,对国家大事也有自己的见解!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2)

沈巍

于是,沈巍成了神级流量,一位新生代网红。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求沈巍讲课,和沈巍合照,用摄像头对沈巍进行围追堵截。

面对天翻地覆的改变,沈巍说:“书读得少了,好像觉得很稀奇,不是我学问多大,你们自身造成的,你们书读得少,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当文化变成一场滑稽戏,因读书多而走红,这种现象折射出现代人的精神匮乏,我们处于这种虚拟且毫无营养的娱乐环境中不自知,甚至娱乐至死。

1.你们不是真心追文化,你们是真心追流量

最初走红的视频里,沈巍在和路人讲解《左传》等经典著作,金句频出:

“儒家学说里‘君子群而不党’的意思是,联合在一起但不营私。”

“唐朝考进士时基本没人选《左传》,因为和《论语》相比,它太长太深奥了。”

……

我们都不曾想到,一位拾荒流浪汉竟有如此学问,联想到近年来一些国家智囊的野蛮行为,于是有人发出感慨: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

于是,沈巍火了,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创造出过亿的点击量。

每天,无数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上海,只为一睹大师尊容。在沈巍出没的地方,数百号人手持“长枪短炮”蹲守,甚至不分昼夜,只为“活捉”大师。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3)

有人被沈巍的精神感动,和他握手拥抱,向大师讨教人生的道理;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4)

有人会举着手机对着发窘的沈巍吆喝,让他讲讲国学,不要发愣;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5)

有的人会象征性地听大师几句话,更多时候,他们直接把沈巍当作人形背景板,从握手到拍照,10秒打卡;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6)

为了蹭流量,有美女网红直播要嫁给大师,可谓赚足了眼球。

面对这些“求知若渴”的人和突然的“荣耀加身”,沈巍却看得很明白:“你们不是真心追文化,你们是真心追流量。”

面对网友没日没夜、毫无下限的围观,沈巍也怒了:“你们就是为了一个‘钱’字,把我当猴耍。我站在这里,你们愿意怎么拍怎么赚钱随便吧,我实在没办法了,你们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不给我。”

2.在浮躁的信息时代,懒惰的我们就只想着玩

在这个醉生梦死的娱乐化氛围里,多少人在认真地直播?又有多少人在清醒地读书?

沈巍成为流量池,#爱读书的流浪汉#成为热词,在斥责群众围观大师、用娱乐代替思考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媒介是如何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7)

在19世纪,美国人愿意花费7小时去听一场总统竞选辩论赛。更夸张的是,只要有空地,美国民众还自己举行辩论。

这是因为,当时的美国人不仅喜欢看书,而且还很热衷于把自己的观点公开地表达出来。所以说,是阅读造就了当时的文化环境,也就是文字这种媒介的力量。

不同的媒介,对人的思维能力会有不同要求。从简单的口语到书面文字,媒介的更新和发展让人全身心参与的动作越来越多,而当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被改变时,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就被塑造了。

如今进入电子时代,各种电子产品为我们提供海量信息,通过“声音”“图像”“画面”三位一体,让我们轻松理解信息的意思,实现阅读“减负”。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8)

与此同时,电子产品让人更加“浮躁”和“懒惰”。人们不再有耐性上看几个小时的书,而是瘫坐在沙发上刷抖音、看视频、浅阅读。这个电子产品直击人的欲望,也让人“懒得思考”。手机、电视看似有助于我们理解信息,但其实是在摧毁我们的逻辑分析能力。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评价这个信息时代:身处信息海洋,实则置身孤岛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9)

如何理解呢?一方面,我们接收的都是“碎片信息”。另一方面,这些“碎片信息”跟我们压根没啥关系。例如,上一条新闻你知道某某地区地震了,下一条又说某某国家进入节日狂欢模式。这两条信息之间根本没什么关联,你接受到的信息也都是“碎片式”的,根本不像读书那样,系统地接受一整套理论和知识。

信息就像海浪,波涛汹涌,不断拍打海岸,可是你的生活就像海中一小块岛屿,任凭信息拍打。

3.“大师”有多爆红,我们就有多浅薄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新媒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我们也要有警惕意识,防止这些“智能”的技术让我们过度娱乐,最后变得越来越笨。

尼尔·波兹曼在这方面的批判意识非常强,在《娱乐至死》里,他提到了他那个年代的媒介电视,让严肃文化变得不再严肃。这同样适合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深陷浅阅读,还娱乐化阅读。于是,恶搞文化泛滥、严肃报道被娱乐消解、沙雕表情包层出不穷……

这一切,正如尼尔·波兹曼在书里所担忧的,他提到了一种导致文化精神枯萎的方法:当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10)

电子产品的出现,消解了人们对阅读和逻辑能力的锻炼。科技发达了,能够摧毁我们精神的事物也变“聪明”了。这种精神鸦片首先是摧毁你的时间。不信?娱乐节目、网络段子、短视频等等,往往没什么内涵,但又特别让人着迷,你在不知不觉里就把整天的时间浪费在里头了。

另外,这些东西会采用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让你在娱乐的环境下渐渐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们现在到处都在娱乐,综艺节目铺天盖地,短视频三分钟带来快乐。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没有时间去了解;灿烂瑰宝千千万,我们没有心思去探索;经典著作太厚太难懂,我们望而却步,转向浅阅读……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11)

这也就是沈巍爆红的原因,他爱读书,多思考。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我们如今的语境里成为一种“稀缺现象”,于是人们为之震动,蜂拥而至,封他为“大师”。

那些趁机利用沈巍蹭流量的人,姿势有多敬业,偷怕有多刁钻,都体现了这块流量蛋糕有多大。

我们有多爱看这样的大师爆红,我们就有多缺少这样的文化精神。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12)

只是,我们推崇沈巍的阅读习惯,最好的方式就是身体力行,放下手机,戒掉信息上瘾症,拿起尘封已久的书籍阅读起来。

而不是拿手机对着沈巍,求大师开堂讲课,然后把这些视频变成一种流量生意;或者视沈巍为爱豆,为他疯狂呐喊,对他围追堵截,把这场闹剧演变成追星活动。

身处舆论中心,作为这场闹剧的受害者沈巍,则清醒明白地表示:与其关注我,不如多去读书。

撰文|凉山

排版|凉山

17岁流浪汉后续(流浪汉因爱读书而爆红)(13)

想了解关于《娱乐至死》本书的更多内容,点击下方蓝字了解更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