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

【原文】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话,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 ),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二、理解词语

1.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2.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3.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4.山麓:山坡与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5.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6.龟裂:裂开许多缝子。7.刨刮:刮平。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四、问题归纳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本题运用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2.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4.第⑭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5.“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不能。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具有确定性。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数据有多精确,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6.“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功能的奇特。7.第27、28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举例子。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8.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9.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五、课文主题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1)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4)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6)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8)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1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11)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1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1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14)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1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16)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1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18)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1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2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21)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2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2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24)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2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26)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2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28)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2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3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31)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3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3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34)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3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36)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3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38)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3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4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41)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4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4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44)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4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46)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 八语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原文(47)

【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逝去(shì)掸去(dān)沙砾(lì)

B.浑浊(hún)渗入(shèn)琥珀(pò)

C.装置(zhì)龟裂(qūn)裂缝(fèng)

D.孔隙(xì)腐蚀(shí)粗糙(zào)

B解析 A项,“掸”应读“dǎn”。C项,“龟”应读“jūn”。D项,“糙”应读“cāo”。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山麓 垫高 悬崖 破碎

B.冲刷 特殊 绝壁 扫帚

C.磨损 胶结 痕迹 煤矿

D.吹拂 砂轮 沉绽 矿物

D解析 “沉绽”应为“沉淀”。

3.选词填空。

(1)腐蚀 侵蚀

①在社会逐步发展的今天,一些干部却被金钱()了。

②细菌()了他健康的身体。

(2)龟裂 裂开

①天久不雨,田地()。

②天气太干燥了,妈妈的手()了许多口子。

①腐蚀 ②侵蚀 (2)①龟裂 ②裂开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3)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1)列数字 (2)举例子、作比较 (3)打比方

5.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是陶世龙 ,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为什么能记录时间 怎样记录时间 记录时间的意义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②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③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④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⑤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⑥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6.选文的中心句是“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7.请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述选段的内容。

说明了空气、水、生物、人对岩石的各种破坏作用。

8.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攻击”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不是坚固不坏的,从而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攻击”一词在这里强调了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程度之深。

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潜水艇的发明者之一西蒙在自传的第一句话就是“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现代直升机发明者西科斯基的灵感源于年轻时读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云的快船》,他经常引用凡尔纳的话“一个人可以想象任何东西,另一个人可以使之变成现实”。

材料二1914年,威尔斯出版了一本名为《获得自由的世界》的科幻小说。该小说想象1933年出现“人造”原子能,接下来发生一场灾难性的世界大战,最后出现一个全球性的和平政府。物理学家齐拉特于1932年阅读了这部小说,该书启发他于1933年解决了核键式反应出现的一个问题,也启发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起了在国际上控制军备、和平利用核能的运动。

(1)从以上材料你可以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1)①科幻小说能给科学家很多启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②科幻小说为科学的启蒙和文明的传播做出了贡献。③科幻小说能激发科学家的灵感,促使他们把幻想变成现实。

(2)科学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请你写一句赞美科学的话。(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2)示例 ①科学像一粒种子,孕育了巨大的生产力。②科学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文明创新思维的大门。③我爱科学,它给了我学习的动力,给了我创造的信心,给了我前行的力量。④让科学之树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⑤科学就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为人类的发展导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