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中印边境战打了几次(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939年9月16日,《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后来,这句话成为我党坚持正义,为了人民和民族利益,敢于打击和消灭一切来犯之敌的斗争口号,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1962中印边境战打了几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1962中印边境战打了几次(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

1962中印边境战打了几次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939年9月16日,《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后来,这句话成为我党坚持正义,为了人民和民族利益,敢于打击和消灭一切来犯之敌的斗争口号。

中印边界全长约171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凤凰卫视《雪域决战——中印边境冲突50周年纪事》)

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中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据点,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方向,以线北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嵴作为边界。9月17日至19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位哨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执勤战士后撤。

对此,《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论:9月20日二十四时到21日七时,我守卫中印边界东段西藏扯冬地区择绕桥西的边防哨兵,遭到印军连续攻击,我军官一名中弹牺牲,战士一名负重伤。直至21日上午八时半,印军仍未停止射击,当地情况十分险恶。对于印度军队这种疯狂的挑衅罪行,全中国人民不能不表示极大的愤慨!

社论称,中国边防部队一贯严格执行中国政府避免冲突,停止在边界二十公里以内巡逻的命令,也只因为如此,印度军队才得以乘虚入侵。但是,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土任意被印度侵占,决不能坐视自己的边防人员惨遭杀害!是可忍,孰不可忍!

打还是不打呢?1962年10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他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红墙见证录》,尹家民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据《红墙见证录》一书透露:毛主席还问在内地养病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主席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部署,打好这一仗。

随后,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组织指挥,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指挥成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赵文进,司令部副参谋长石伴樵,政治部主任吕义山,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等,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反击作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攻。

其后,毛主席变得非常自信,“最后大手一劈:‘扫了它!’”(《红墙见证录》)接着,一场短促的自卫反击战打响,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我国最终全胜收兵。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我国边防部队牺牲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让很多人都没有料想到的是,这场本以为是势均力敌的战争,最后双方伤亡竟是5:1!据说战后中国主将张国华笑了,他说:“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11月21日,我国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于22日零时全线主动停火。12月1日开始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地区。中国边防部队还奉命主动将在反击作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全部交还给印度,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了印军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名被俘人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今天,回首这场战争,有很多历史评价,但仅就军事的角度而言,人们总结出了“三好”:1.时机好。其时隆冬将至,抢在大雪封山,后勤和军队便于交通之时。更重要的是,我便见好就收,充分适应现代局部战争有限性的特点。2.打得好。当时,法国人、以色列人等西方国家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我几乎吃掉了印军的主力,却主动撤军,毛主席与前线将领用兵如神。3.收得好。迅速回撤,还将缴获兵器维修一新送回,战俘及时送回,令达维尔等人既汗颜又口服心服。终使我军威名大振,还落下一个好名声,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形象。(国史网《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更为有趣的评价是两个美国人,一个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据说,开战前有人问他怎么看这场战争,他说:“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另一个是马修·邦克·李奇微,因在朝鲜战争中挽救了联合国军而闻名于世。战后,他也发表了自己对此战的看法,用的是麦克阿瑟的原话:“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也许,他们能做出如此惊人相同的评价,原因在于他们都曾在朝鲜战场上见证过我国军队的陆战能力,都在与我军实战较量中总结出了“经验”。面对这种评价,不能不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仅是种立场和态度,也是一种气度与胸怀,更是一种精神和能力。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配图均来自网络,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