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第15.16.17章注释)

道德经注释16.17.18.章第16章:致虚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精解及译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第15.16.17章注释)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注释16.17.18.章

第16章:致虚极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吕本作“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吕本作“公乃王,王乃天”)释文:

此章是逐径之妙,一层深一层,一节玄一节,要人层层通透,节节光明。致虚极,何也?虚从何来?从空里来。何谓极?彻底清为极。何谓致虚极?身心放下为为致,身心窈忘,为致虚极。何谓静?丝毫不挂为静。何谓笃?纯粹精一为笃。何谓守?专一不离为守。何谓万物?虚中实、无中有为万物。何谓并作?皆归于一,为并作。何谓吾?灵中一点是吾也。何谓观其复?内照本来。何谓以?得其神而返当来。何谓物芸芸?诸气朝宗,物来朝宗,暧烘烘蒸就一点神光。何谓各归其根?是从无而生,虚而育,打成一块,纯阳常住于中。何谓归根曰静?是有中复无,实内从虚,静者太和之气,天地之灵是静也。何谓复命?返其元始,是命也;觉其本来,是命也;虚空霹雳,就是婴儿囡(造字。“囡”内“女”当为“力”)地一声,是命也。人得此生,仙得此道。何谓常?得之曰常。何谓“知常曰明”?明得者个(这个)是明,明此理,通此妙,参此玄,得此道。何谓不知常?不明者个是不知。何谓凶?不知其静,不知静里求玄,动中求生,有里着手,故凶也。既不知静,又得知动?知有此动、此有,从静生者吉,从动里寻有,有中取动,安得不凶?何谓知常曰容?知常静之妙,知静里常动之微。静中动,无所不通,无物不容,言其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微也,妙也,巍巍乎,焕乎其有道也,就如儒经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如子思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又如颜子有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又如孟子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又如释典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又如大法云:“不出不入”。此皆容也。何谓公?无人无我,无声无臭,普照万方,惟澄而已。何谓王?一澄乃公,公得其旨,统领谓虚,归于密室,湛寂无为,是为王也。何谓天?金木交并,湛寂真神,无微妄,无微无,无虚中之物,合阴阳之炁,按五行之虚,得天地之和,体清虚之妙,得无极之真,是一天也。何谓道?静如清虚,彻底澄澄,是为玄,玄之为玄,是为道也。道本无名,借道言真,返之混沌之初,无言可言,无道可道,是为道也。何谓久?无言无道,是久也。何谓没身不殆?既无言无道,身何有也?无有何殆也?是以为殆。妙哉!斯明矣领会:

使心神内无所思,能达到虚静的最大程度;使心情安守混朴而外无所察,能合于微、希、夷的标准。这时候“元气”就会象万物的生化那样相伴而产生运作,我只需以安静的心神静静的观察它们的往复运动。这“元气”纷芸而动,都在寻找它们各自应处的本根去复归本根。这时候要告诫自己:要保持安静!只有保持安静,才是恢复了心神先天应有的使命。心神恢复了它应有的使命,才能够合于常理;知道心神应守安静的常理,才是明白了养生之道的规范。如果不知道心神应 守安静的常理,那就会形成“元气”的妄行作为,“元气”的妄行作为,就会给身体带来凶险.知道了心神宁安静的常理,身体的各部分就都会宽容,身体各部分都宽容了,“无气”的分市就能公允,“无气”的分布公允了,身体就会处于统一平衡的状态。统一而平衡的状态才合于自然界的快态。自然果的统一平衡态就是道的无板本,意合于道的无极态就能够长久存如此而行则终身就不会有危险出现,第17章:太上下知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通行本作“不知有之”)

释文:

此章大旨在何处?在清欲澄心。何为太上?澄静后返之于纯,合元始之初,谓之太上。何为“下知有之”?诸气不生,神凝之后,众皆归宗,谓之下知;凝结于内,谓之有之;下乃诸宗也。既知有之,其性熔也。既熔,亲之,誉之,何也?要刻刻防之。亲也,惟恐有失,关闭来(往)。誉也,要我含太和以养之,存极静以铸之。铸剑之要,全在忘中得,静中采,采中忘,是亲也,誉也。既亲之,誉之,何故又畏之?何也?我不惊恪,恐入于顽空,其空一顽,鼎翻火散,其害不少,是以畏存之。既存畏,又侮之,何也?稍有不纯,其药爆现,侮我之灵,神即分散,是侮也。敬谨固守,养其真静,纯粹精一,抱元合虚,不令其侮,北真趣味,信犹不足,焉有不信而有动者乎?既静而信之,又贵言之,何也?我以笃信真静,犹若无言而守也。是无言也,犹之乎贵言一般。何为功成事遂?骊龙得珠,岂不谓功乎?彩凤骊珠,岂不谓事遂?如是诸脉归宗,情性为一,俱合太和,以无为使之然也。皆谓之曰:我得之自然而己哉。

领会:

对自然界的巨大威力,自上而下所有人都知道它是客观存在的。其中有的人对自然界的威力抱有来歌团势普的心理,其中也有人对自然界的威力怀有甚惧的心理,这些心理的存在,实际上都是他弃了从座静中去体验自然界威力之本质的这种基础方法。正是由于对体验自然之道的方法诚信之不足,所以才不能够体验到自然之道的本质信息。请认真的器的并重视这业话的重要性去该信的实修吧!当你真正的按照规范去实修时,那就能大功告成万事送质,从而背音然之道的威力本质百般省份,这时候你就会说,"原来我的元鲁和自然之道本来就是相同一的盘你”

第18章: 大道废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释文:

此章大意何说?此意功到方见妙。何为大道?默默无言,静极无知,谓之大道。无往不是道,又何废也?不废不为道,废尽乃为无极。既废,为何仁义有?废到不识处,诸脉络,循规蹈矩,一一朝元,不待勉强而来。不言即仁也,不为即义也。不言不为,合成一处,其中若有仁有义存焉。以无为,其德含容,其量恢廓,岂不有仁义存于中?何“为智慧出,有大伪”?炼己以愚,修行以痴,方得成丹。苟有智慧,加之作为,用心用意,勉强胡行,诸魔叠至,诸障肆生,无不作假,大伪生焉。若在愚痴内,生出智慧,诸魔不侵,诸障不出,何伪之有?若炼得愚痴,不识不知,是亦伪也。人身是假,人神是真,有大伪,去其身而留其神,谓之大伪。何为六亲?眼、耳、鼻、舌、心、意。何为不和?不见、不听、不臭、不味、死心、忘意,谓之不和。既不和,又何孝慈?孝则顺也,慈者爱也。顺性爱灵,返天之根,天根既得,子孝母慈,和合骨肉,母抱其子,子伏其母,是谓有孝慈。何为国家?身心是也,虚中亦是也,性命又是也。何为昏乱?心不定,入世而昏;心不定,逐境而乱。尘欲内集,昏乱吾中。气性不断,先天性不生而昏;凡命不惜,真炁绝而乱。身心定,虚中静,性命应,定静应,元神庆;昏于中,取于外,外乱内昏,金木相亲;外昏内乱,水火相并。昏者冥也,乱者交也,一冥一交,神仙之道。何为有忠臣?忠臣是意安也。精中华,皓中白,交而纯粹,合而杳冥,复神于中,内合天形,是为忠臣。

领会:

如果对修养生之道的总体大规范不机信,而皮弃这大规范的时候,就会有对在义与否的辨知意识产生;盛意识的解知力粉份星观的时候,就会使心神产生非自然的,人为的繁杂修令这样就会使眼、耳、鼻、舌、身,心这六种感官各显其牌知的功能,从而形成整体的不中和,不谱调,于是就件要对其整体的和谐加以畜养滋润:当“无神”的邦城失去了中和卿养就的时候,就雷员意识的应静不胖,去忠贞的归用于“元神”因依复其中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