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

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1)

多种消化内科的疾病都与胃酸分泌过多相关,早在100多年前,就有医生开始了解胃酸在疾病中的作用并尝试对因治疗。几经迭代更新,到现在,抑酸治疗药物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开启了“更快、更强、更持久”的抑酸新时代

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2)

P-CAB的代表药物富马酸伏诺拉生片,是我国首个获批的P-CAB,适应症为反流性食管炎(RE)的初始治疗和反复发作的RE患者的维持治疗。与上一代经典抑酸药PPI相比,富马酸伏诺拉生片可为RE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更快

首剂全效,第一天胃内pH4 HTR高达84.2%,显著优于PPIs的26.3%8

更强

20mg qd 抑酸疗效显著优于艾司奥美拉唑20mg bid,不受餐食影响9

更持久

半衰期长达9小时,日间及夜间抑酸疗效均优于艾司奥美拉唑9

截至目前,P-CAB为该治疗领域作用机制较为崭新的抑酸“武器”,它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快来一探究竟!

P-CAB的“前世今生”

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3)

20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开展了对P-CAB的研发。如同故事的主人公都要历经挫折与磨难一般,早期的P-CAB产物都不幸“夭折”了10-12

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4)

直到2007年,P-CAB才开始应用于临床,首个成功研发的P-CAB——Revaprazan在韩国、印度获批上市,但其疗效并不优于现有PPI12。Revaprazan未进入中国11

第二个在临床实践中登场的P-CAB便是富马酸伏诺拉生片,于2015年和2018年分别在日本和韩国上市102019年成功在我国获批上市,并于2020年被纳入医保13,为我国广大RE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体验。

另一个可及的P-CAB为Tegoprazan,目前在韩国获批用于RE、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等疾病的治疗10

故事不总是一帆顺风,这期间,还有诸多P-CAB由于种种原因研发失败,比如 Linaprazan (AZD0865)(在Ⅲ期研究后停止,因在RE愈合或症状缓解方面未显示优于标准剂量艾司奥美拉唑,且具有短时分泌抑制作用,还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14,以及BY841(在Ⅱ期研究后停止,未指明原因),SK&F97574 (BY574,进入临床试验后停止,未指明原因)等等11

那么,富马酸伏诺拉生片为何能在P-CAB中崭露头角?

富马酸伏诺拉生片的“十八般武艺”

生而不凡——富马酸伏诺拉生片的分子结构优势

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5)

伏诺拉生的分子结构

富马酸伏诺拉生片以吡咯为母核的衍生物,乙氨基甲基位于吡咯环的3-位置,磺酰基位于吡咯环的1-位置,结构灵活转化、相比其他P-CAB,抑酸更强更持久15

药理学优势,带来药效学优势

富马酸伏诺拉生片具有以下药理学特点,这是它抑酸效果更优的“秘诀“:

  • 抑酸更快:富马酸伏诺拉生片PKa为9.3,高于PPI及其他P-CAB,可迅速移入酸性分泌小管并高浓度聚集,快速分布15,16

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6)

pKa为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对于弱碱性药物,pKa越大、体液pH越小,药物呈离子型越多、非离子型越少,在壁细胞酸性分泌小管中,当pH=1时,伏诺拉生为109-1= 100000000,其离子型是非离子型的1亿倍

  • 抑酸更强:pH6.5时,富马酸伏诺拉生片酶抑制IC50仅为0.019 μM16,17(IC50指半数抑制浓度,即为50%酶抑制时的药物浓度,IC50数值越小,证明药物对酶的抑制强度越大)

  • 抑酸更持久:富马酸伏诺拉生片的的平均血浆半衰期较其他P-CAB更长,最长可达9h18,19

千锤百炼还坚劲,富马酸伏诺拉生片用药耐受性良好

富马酸伏诺拉生片不仅可为RE患者带来更佳的抑酸疗效,且长期治疗耐受性良好。日本RE维持治疗Ⅲ期临床研究显示,伏诺拉生10mg/20mg在24周的维持期内与兰索拉唑15mg安全性相当20

富马酸伏诺拉生片的疗效与耐受性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已在17个国家获批上市,广泛应用于临床。

抑酸治疗新纪元已来到,始于强,久于安,相信会有更多RE患者从富马酸伏诺拉生片的治疗中获益!

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P-CAB抑酸新时代运筹唯)(7)

参考文献:

1. Modlin IM, et al. Gastrointest Endosc Clin N Am. 2003 Jan;13(1):19-55, vii-viii.

2. Inatomi N, et al. Pharmacol Ther. 2016 Dec;168:12-22.

3. Sachs G, et al.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7 Jul;41 Suppl 2:S226-42.

4. Dent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6 Nov 1;24(9):1269-81.

5. 刘永丽, 等. 质子泵抑制剂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 2007(22)79-81.

6. 宋伟国, 等. 质子泵抑制剂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 2011(09):86-88.

7. 孙菁 袁耀宗.中华消化杂志.2019;39(10):718-720.

8. Sakurai Y, et al.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5, 42(6):719-730.

9. Echizen H.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2016, 55(4):409-418.

10. Abdel-Aziz Y,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1 Apr;53(7)794-809.

11. 侯源源, 等.中华消化杂志, 2011, 31(11):3.

12. Rawla P,et al. World J Gastrointest Pharmacol Ther, 2018, 9: 63-68.

13.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

14. Scarpignato C, et al.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19, 35: 344-355.

15. Otake K, et al. Adv Ther. 2016;33(7):1140-57

16. Kim DK, et al. J Pharmacol Exp Ther. 2019 Jun;369(3):318-327.

17. Hori Y, et al. J Pharmacol Exp Ther 2010;335:231–8.

18. Han S,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9;50(7):751-759.

19. Jenkins H,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5;41(7):636-648.

20. Ashida K,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6, 43(2): 240-251.

材料获批时间:2022年3月

审批编号:C-APROM/CN/VCT/0887

声明: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武田不承担相关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