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为什么靠朱元璋发家(与朱元璋斗富的明朝巨富沈万三的人生最后家园)

贵州之旅第一天,原来安排的是龙宫景区,我们向往着这个五A级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的神秘,乘着船穿越那大自然亘古以来精打细磨的传奇。可惜的是连日的大雨,溶洞口不能进船,龙宫景区封闭,我们改道前往天龙屯堡古镇。

沈万三为什么靠朱元璋发家(与朱元璋斗富的明朝巨富沈万三的人生最后家园)(1)

天龙屯堡,那是六百年时光凝聚的一个古镇。说是大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为西南的元朝藩王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不奉正朔,数度杀害派遣的使臣,举兵反叛,朱元璋大怒,点齐三十万大军征南大将军傅友德统领远战贵州,白石江大战中一举歼灭十万元军。为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主帅傅友德上奏朝廷屯田驻防。

按照明军规定,屯田将士可带家眷。但是军屯人数相比于少数民族土司势力,还处于弱势,于是朱元璋把江南一带无地可耕的贫民、无业游民、犯罪的富户尽数迁移入滇黔屯田,还鼓励商人参加屯田。他们闲时为民,战时为兵,所谓“三分操备七分种”,使西南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彻底改变了这片“蛮荒之地”。

沈万三为什么靠朱元璋发家(与朱元璋斗富的明朝巨富沈万三的人生最后家园)(2)

“屯堡”这样的寨子,有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天龙屯堡,对石头的利用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漫步古镇,踩在光滑平整的石块上,满眼是石头房子,连瓦片都是石头打磨的呢,想必屋子里少不了石桌石凳石盆子吧,这种纯石头房子,就地取材,不仅坚固,而且冬暖夏凉。

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总是充满了好奇,但是,六百年的屯堡人,却保持着明代传统服饰,宝蓝色的长衣大袖,精致的花边带着江南刺绣的神韵,典雅高贵。“头上有个罩罩(头帕),耳边两个吊吊(耳坠),腰上两个缲缲(腰带),脚上两个翘翘(翘翘鞋)”,她们的耳洞大,银耳环重,因为这个地方湿气重,石头房子唯一的缺憾也是湿气重,银具有除湿、除铅、鉴毒,杀菌消炎,改善血液循环,防惊悸等好处,我们也明白为什么少数民族的人会穿戴那么多的银饰了。腰上两个缲缲,由888根细线编织而成,翘翘的绣花鞋尖是用来藏刀片的,那时男子打仗耕田,女子在家,脚尖藏刀片可以防身。

这一身的服饰,尽显屯堡女人的心灵手巧,称做是凤阳汉装。现在古镇上仍有很多妇女在街上绣绣花鞋,边绣边卖,那是精致的工艺品了,苗姐从一位78岁的老人那里买了一双她亲手缝制的小小绣花鞋,足见老人的眼力之好,双手之巧,她们从小双手能拿东西时就会绣花呢。

沈万三为什么靠朱元璋发家(与朱元璋斗富的明朝巨富沈万三的人生最后家园)(3)

漫步古镇,悠闲自得,忽然邂逅沈万山,天龙屯堡有他的故居,屯堡人把他奉为财神,建有“中华财神万山祠”。

记不得是哪一年,曾经去过苏州的周庄,周庄的老街上,游人摩肩接踵,多如过江之鲫,记得那里就有沈万山故居,听说他有个聚宝盆,他的家产超过20亿两白银,富可敌国,与大明皇帝朱元璋比赛修筑南京城墙,修的城墙又快又好,还提出要犒赏三军。那知朱元璋不仅仇富,还记恨他曾经资助过死敌张士诚,大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幸得马皇后为他开脱,才保住性命,全家充军发配至云贵。

沈万三随军云贵,在天龙屯堡低调度日三年,后跟随师傅张三丰于贵州福泉山学道,二十年后(1394年)去世。沈万三让他的次子沈茂隐姓埋名避难于此,所以这里才有了沈万三故居,这是巨富沈万三最后的家园。

沈万三为什么靠朱元璋发家(与朱元璋斗富的明朝巨富沈万三的人生最后家园)(4)

沈家在古驿道上跑马帮,开启黔中商路,山间铃响马帮来,茶叶盐巴集上排,马帮将坚韧、挺拔、大气、仁义的贵商文化,播撒在千山万岭间。沈万三带领那些从江南迁移而来的士卒和农民、工匠、商贾们勤劳致富,江南是他们回不去的故乡,江南始终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园。屯堡人穿越600年时空而不改乡音,不改服饰,不改生死歌哭,在大山的怀抱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祖辈绵长的哀伤,他们成为汉文化的一个美丽悠长的梦。

沈万三为什么靠朱元璋发家(与朱元璋斗富的明朝巨富沈万三的人生最后家园)(5)

沈万三为什么靠朱元璋发家(与朱元璋斗富的明朝巨富沈万三的人生最后家园)(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