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1)

求“二面角”与“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是很多学生感到头痛的。事实上,这两类问题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下面给出这两类问题的一个“统一”求解公式。

定理:如下图,若锐二面角的大小为,点A为平面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2)

内一点,若点A到二面角棱CD的距离为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3)

,点A到平面的距离AH=d,则有。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4)

说明:中含有3个参数,已知其中任意2个可求第3个值。其中是指二面角的大小,d表示点A到平面的距离,m表示点A到二面角棱CD的距离。值得指出的是:可用来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也可用于求解相关的二面角大小问题。其优点在于应用它并不强求作出经过点A的二面角的平面角∠ABH,而只需已知点A到二面角棱的距离,与二面角大小,即可求解点A到平面的距离,或已知两种“距离”即可求二面角的大小。这样便省去了许多作图过程与几何逻辑论证,简缩了解题过程。还要注意,当已知点A到平面的距离d与点A到二面角棱CD的距离m求解二面角的大小时,若所求二面角为锐二面角,则有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5)

;若所求二面角为钝二面角,则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6)

下面举例说明该公式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 如下图,已知四棱锥P-ABCD,PB⊥AD,侧面PAD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为菱形,侧面PAD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120°。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7)

(1)求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

(2)求面APB与面CP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分析:如上图,作PO⊥平面ABCD,垂足为O,即PO为点P到平面ABCD距离。第(1)问要求解距离PO,只需求出点P到二面角P-AD-O的棱AD的距离,及二面角P-AD-O的大小即可。第(2)问要求解二面角A-PB-C的大小,只需求出点C到二面角A-PB-C棱PB的距离及点C到半平面APB的距离即可。

解:(1)如上图,取AD的中点E,连结PE。由题意,PE⊥AD,即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8)

。又二面角P-AD-O与二面角P-AD-B互补,所以二面角P-AD-O的大小为60°,即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9)

。于是由公式知: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为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10)

(2)设所求二面角A-PB-C的大小为,点C到平面PAB的距离为d。

连接BE,则BE⊥AD(三垂线定理),AD⊥平面PEB,因为AD∥BC,所以BC⊥平面PEB,BC⊥PB,即点C到二面角棱PB的距离为2,即m=2。

又因为PE=BE=,∠PEB=120°,所以在ΔPEB中,由余弦定理可求得PB=3。

取PB的中点F,连结AF,因为PA=AB=2,则AF⊥PB,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11)

,所以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12)

,即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13)

。又易求得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14)

,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15)

。根据等体积法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16)

,有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17)

,即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18)

,所以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19)

,代入公式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20)

。又由于面PBC⊥面PEB,所以所求二面角A-PB-C为钝二面角,所以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21)

小结:对于这个高考试题,许多考生反映第(2)问求解困难,失分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能正确地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二是在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时存在计算障碍。

利用公式求解,省去了许多繁难的作图过程与逻辑论证,其优势显而易见。

例2. 已知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C垂直于ABCD所在的平面,且GC=2,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分析:欲求点B到平面GEF的距离,直接求解较困难。为此我们令平面GEF作为某二面角的一个半平面,当然二面角的另一个半平面即为平面BEF,为此我们只需找到该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点B到二面角棱EF的距离即可。

解:如下图,过B作BP⊥EF,交EF的延长线于P,连结AC交EF于H,连结GH,易证∠GHC就是二面角G-EF-C的平面角。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22)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23)

,这就是点B到二面角C-EF-G棱EF的距离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24)

因为GC=2,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25)

,所以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26)

,GH=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27)

,在RtΔGCH中,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28)

,于是由得所求点B到平面GEF的距离: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29)

例3. 已知斜三棱柱ABC-A1B1C1的侧面A1ACC1与底面ABC垂直,∠ABC=90°,BC=2,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30)

,且AA1⊥A1C,AA1=A1C。求顶点C与侧面A1ABB1的距离。分析:如下图所示,解答好本题的关键是找到底面ABC的垂线A1D,找到了底面的垂线A1D,就可根据三垂线定理,作出侧面A1ABB1与底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A1DE,求出二面角A1-AB-C的平面角大小,就可依据公式找到点D到平面A1ABB1的距离d,进而根据D为AC中点,也就不难求出点C到侧面A1ABB1的距离。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31)

解:如上图,在侧面A1ACC1内,作A1D⊥AC,垂足为D,因为AA1=A1C,所以D为AC的中点。又因为AA1⊥A1C,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32)

,A1D=AD=。因为侧面A1ACC1⊥底面ABC,其交线为AC,所以A1D⊥面ABC。过D作DE⊥AB,垂足为E,连接A1E,则由A1D⊥面ABC,得A1E⊥AB(三垂线定理),所以∠A1ED为侧面A1ABB1与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由已知,AB⊥BC,得ED∥BC,又D是AC的中点,BC=2,所以DE=1,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33)

,故∠A1ED=60°。于是由公式知,点D到侧面A1ABB1的距离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34)

。又点D为AC的中点,故而点C到侧面A1ABB1的距离为点D到侧面A1ABB1距离的2倍,于是知点C到侧面A1ABB1的距离为。小结:本例先通过求侧面A1ABB1与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进而利用公式求出点D到侧面A1ABB1的距离,再利用中点D的性质巧妙地求得C到侧面A1ABB1的距离,充分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灵活运用。

--END--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35)

线与平面的二倍角公式(20525高中数学)(3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