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人的姓氏放在名字后面吗(细说史记三千年)

“细说史记三千年”系列文摘之一

图书报纸上,很多人名在一起时,常附说明“以姓氏笔画排序”,可是细看名单,只能看出姓甚名谁,并没有氏的信息。氏是什么意思?姓氏笔画为何只见姓没有氏了?什么时候,中国人把氏弄“丢”了?

弄清这些问题,要追溯到姓氏的起源。

姓和氏最初是两个概念。姓有三个主要来源。第一个源于上古的母系社会。姓字左女右生,说明了同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这是母系社会中有相同血缘关系的标志。上古八姓曰,姬、姜、妫、姒、赢、姞、姚、妘。这八个姓都含有“女”字。母系社会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传说,商的始祖契是这样出生的,他的母亲简狄在露天洗澡时,看见玄鸟下蛋,于是捡起来吃了,结果怀孕生下了契。在这个故事里,并没有父亲的角色。

姓的第二个由来是家族、部落的始祖。古代不同的家族、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往往会推奉一位被神化或半神化的始祖、酋长、领袖作为精神力量的象征,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该氏族部落的代号和品牌标识。比如,黄帝就是一位被神化了的部落联盟领袖,黄帝本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因此改姓姬。周朝就自认是黄帝之后,姬姓。按照《史记》记载的世系,夏、商、周的创始人都是黄帝子孙。

姓还有一个由来是图腾崇拜。图腾是英文totem的音译,意为“即我族类”。图腾说在18世纪传入中国,有人就开始用图腾说四处套用中国的姓氏起源。其实东西方情况差异很大,是不能四处套用的,比如马姓并不都是因为崇拜马,赵括之父赵奢的封号是马服君,赵括在长平战败身死,赵氏深感耻辱,于是以赵奢的封号为姓氏,改姓马服,后来又简化为马。中国当今常见的姓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周代以后形成的,但是在远古时代,图腾崇拜肯定是姓的重要来源之一。

战国时期人的姓氏放在名字后面吗(细说史记三千年)(1)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说,先秦时代,姓和氏是分开的,男子对外称氏,用来区分贵贱;女子称姓,用来区分婚姻血缘。也就是说,姓主要用来区分血缘,氏主要是为了体现社会政治地位。遗传学证明了近亲结婚的危害,古人们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会用姓来区分血缘,以优生优育。《左传》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如果同姓男女结婚,后代就不繁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范围的扩大,职业身份、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复杂化,原先的大氏族会不断分化成若干小氏族,单靠少数的姓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而且只用姓已经分辨不出相互的差别了,于是一个大姓会分化出若干的氏。就像一棵树,树根和树干是姓,而树枝和树叶就是若干的氏。

战国末年,秦赵数次死战,结下血海深仇,但其实秦赵两国祖上同源,是一家人。《史记•秦本纪》记载,上古八姓之一的嬴姓衍生出的氏有十四个,有徐、郯、钟离、运奄、白冥、蜚廉、秦、赵等。商纣王的大臣蜚廉的五世孙叫造父,是周穆王的车夫,因为有功被封到赵城,造父一族从此开始姓赵,后来三家分晋的赵氏即出自于此。蜚廉另一支后人有一个六世孙叫非子,他想沾造父一族的光,也自称姓赵,后来因为替周孝王养马表现出色,周孝王把秦地赐给他,让他恢复接续赢姓的祭祀,号称秦赢,即秦国的始祖。

这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及生,名为政,姓赵氏”这句话的背景了。所以,秦始皇的“姓”为嬴,“氏”为赵,“名”为政,叫“嬴政”可以。但按照先秦时期 “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的习惯,叫“赵政”更准确。

姓为本源,氏为支流。阶级和国家形成,氏随之产生,它成为代表一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的父系血缘符号。通过氏,可以看到近祖血缘,区别贵贱。而且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封地、官职、际 遇的变化,氏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会产生新的氏。或者同一个人,可以有几个氏。比如,春秋时晋献公的一个大臣叫荀息,他的食邑在荀(今山西绛县),因此以荀为氏。荀息有个孙子叫荀林父,是春秋霸主晋文公的重臣。晋国组建步军时,设置了中行、右行、左行三支部队,荀林父担任中行之将,因此又以 中行为氏。

荀林父的弟弟荀首采邑于智(今山西永济),以邑为氏,史称智庄子。著名的三家分晋的背景,就是范氏、中行氏从晋国的“六卿”专政中出局,晋国政坛变成智、韩、赵、魏四家角力,智氏独大。当时,智家的族长智宣子想要选择智伯瑶为继承人时,同族的智果认为智伯瑶不够格,会给智氏带来灭顶之灾,智宣子不听劝告,于是智果要求从智氏家族中分出,另立门户。当时官方有一个职位叫太史,掌定氏姓,智果成立辅氏的申请得到确认。由此可见,荀姓又衍生出中行氏、智氏和辅氏。

是什么力量推动姓氏合而为一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灭六国,周的宗法制度瓦解,姓氏走向统一。其实,从战国时代开始,利益就是第一重要的问题了,血缘关系退后了,而且因为大量的分封、衍化,同姓异氏的血缘关系越来越淡,像姬姓已经分成了几十、几百个氏,再谈祖上血缘的亲疏,已经没有意义了。加上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很多公卿贵族不得不接受灭国亡家的命运,氏已经与身份的贵贱、官职的高低脱钩了。它既带不来实质性的意义,有时也带不来象征的荣誉,而且姓、氏并存,还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姓、氏合一变得更加迫切了。秦汉之后,中国推行的是中央集权体制,像先秦时代因为封地、封邑的存在而随之产生的赐姓、命氏制度,基本上就不存在了,失去了 “氏别贵贱”的土壤。

所以《史记》中的人物,往往有多个称呼。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因为祖先分封于吕,以封地为姓氏,姜子牙也叫吕尚。姜子牙死后,儿子齐丁公继位,叫吕伋。秦昭王的母亲称为芈八子,所谓芈月是文学创作。芈八子来自楚国,芈姓,“女子称姓”,叫芈氏没有问题,她的名字不详,八子是 她当时在秦国后宫的职衔,不是名字。商鞅在没有得到商那块封地之前,只能叫卫鞅。

摘自王嗣敏《细说史记三千年·霸主之路》

战国时期人的姓氏放在名字后面吗(细说史记三千年)(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