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张热常见于败血症(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

弛张热常见于败血症(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1)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又称败血症热、消耗热,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川崎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由于体温过高,机体消耗比较大,甚至会对中枢神经和各系统造成损害,应及时降温处理。

弛张热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发热类型,弛张热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体温明显的高于正常值上限,并且波动的范围比较大,24小时内体温的波动范围会超过两摄氏度,但是体温最低时仍然高于正常值。

弛张热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疾病,而是一些疾病的发热表现形式,又被称为败血症热或者是消耗热,临床中主要见于各种严重性的感染,比如常见的败血症,以及一些化脓性病变,甚至部分晚期肿瘤,恶组,重症肺结核等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弛张热。

临床中出现一些发热的病例,要监测体温的变化,了解具体的热型,有利于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对于出现发热性疾病,需要通过一些相关的检查,进一步的明确疾病,包括常规检查以及一些炎症指标的检测,另外细菌学的检查对于疾病的确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免疫学的一些指标包括补体凝集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也可以起到比较好的发现疾病的价值。

弛张热大多来自于一些严重的感染,临床症状比较重,由于体温过高会对体内的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性,体液过多的丢失,甚至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对多组织系统均有一定的损害性,应该及时的查找弛张热的原因,及时的治疗原发疾病,对于持续的高温可以选择物理降温或者是药物降温进行治疗,减少疾病的危害性。

弛张热常见于败血症(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2)

病因及常见疾病

常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重症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川崎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鉴别诊断

1.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间歇热

临床出现恶寒或寒战后,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称周期性发热。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等。

3.不规则热

发热时体温波动的范围极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一定,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物或物理降温之干扰。

4.波浪热

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温度,经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发作,体温曲线呈波浪型,见于布氏杆菌病。

弛张热常见于败血症(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3)

检查

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判断。如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X线、B型超声、CT、MRI、ECT检查,组织活检(淋巴结、肝、皮肤黍膜)、骨髓穿刺等。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

2.细菌学检查

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凝集试验。

(2)补体结合试验。

(3)抗人球蛋白试验。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治疗原则

弛张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由于体温过高,机体消耗比较大,甚至会对中枢神经和各系统造成损害,应及时予以药物降温。降温的同时应查找高热的原因,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