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八九(传习录八九)

(明)王阳明 撰

注释:于自力 孔薇 杨骅骁

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

钱德洪录

十八

一友问:“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

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是友愧谢。

少间曰:“此量非你事,必吾门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

在坐者皆悚然。

译文:一位朋友问:“我想在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病根一一找出来,清除干净,只怕这又是割肉补疮吧?”

先生一脸严肃地说:“这是我治病救人的药方,真能去掉人的病根。本事再大的人,过了十几年也还用得着。你如果不用,就放起来,不要糟蹋了我的药方。”

这位朋友十分惭愧地道歉。

过了一会儿,先生又说:“我猜这也不是你的想法,一定是我那些略知皮毛的学生这样说来误导你。”

在坐的人都感到心惊。

十九

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语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功夫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曰:“正求讲明致之用功。”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麈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麈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麈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麈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起?”

少间,又一友请问功夫切要。

先生旁顾曰:“我麈尾安在?”

一时在坐者皆跃然。

译文:一位朋友问先生功夫不真切该怎么办。

先生说:“我已经用一句话把做学问的功夫说完了,为什么现在越说越远,抓不住要领呢?”

这位朋友回答说:“听你讲过‘致良知‘,但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

先生说:“既然已经知道‘致良知‘了,又有什么可说明的?良知本来明明白白,踏实用功就行了。不肯用功,只在语言文句上说来说去,就越说越糊涂。”

朋友说:“我正是想请你讲明‘致良知‘的功夫。”

先生说:“这也必须你自己探求,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可讲。过去有一位禅师,有人来问佛法,他只把拂尘提起来。一天,他的徒弟把他的拂尘藏起来,想看他用什么讲明佛法。禅师找不到拂尘,只好空手做个提拂尘的姿势。我讲的良知就是开导人的拂尘,除了它,还有什么可提呢?”

不一会儿,又有一位朋友请教做功夫的要领。

先生往旁边看了看说:“我的拂尘哪去了?”

一时间在坐的人哄堂大笑。

二十

或问“至诚”、“前知”。

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神、几曰圣人‘。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良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处。”

译文:有人请教《中庸》的“至诚”、“前知”。

先生说:“诚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只是一个良知。实在道理的奇妙作用就是神,它的萌动处就是几,‘具备诚、神、几的就是圣人‘。圣人并不注重预知未来,即使是圣人,有时也难以避免祸福的降临。圣人只是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遇到事变能够随机应变而已。良知不分先后,只要通晓其规律,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存心要‘前知‘,那么这个心就是私心,就有趋吉避凶的意思。邵雍一定要预知未来,就是没有完全清除趋利避害的私心。”

传习录八九(传习录八九)(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