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

2012年上映的《饥饿游戏》在五年前迎来收官之作,这部带有政治隐喻的青少年电影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反乌托邦世界。在久远的未来,北美大陆建起了“施惠国”,下辖十二个行政区。明明科技和生产力都极为发达,但除了都城的贵族,其余各区人民都处在吃不饱肚子却要被奴役的状态。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1)

故事从第七十五届饥饿游戏开始,女主角凯特尼斯主动请缨代替妹妹参赛,和普通的生存类游戏不同,饥饿游戏不止考验人的野外生存技能与合作能力,还需要参赛者具备“表演”技能。凯特尼斯和十二区的另一个推选者皮塔表演着动人爱情,博取都城贵族的同情心,为生存获得机会。

随着剧情不断进行,全国性大战似乎是这个游戏的必然结局,而舞权弄政的政治家和三角恋的纠葛让故事越变越复杂,可如果单从政治隐喻或是爱情片来解读这个故事,未免略显片面和浅薄。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2)

抽签赛场上的凯特尼斯

四部影片以一场荒诞的游戏作为主线,前两部讲述了饥饿游戏和极限赛,所有人明确身处游戏当中,而《嘲笑鸟》两部则淡化了角斗场的边界,将这场残酷的人类斗争放大到整个国家,所有区、所有人都逃不脱失去生命和爱人的命运。

政局的更迭仿佛正在印证历史周期律,上一届的残暴在柯恩的手中又将迎来“都城版”饥饿游戏,身为看官的我感到深深的无力,难道仇恨只能用复仇消除?人类命运轮回的困局,真的无路可走吗?

01

零和博弈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而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博弈圣经》中《人类未知的蓝色档案》一文中写道:“谁能让现代的博弈行为接近野蛮,谁能让友善与凶残之间的距离大到令人不解,谁就在博弈中取胜。”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3)

这就是施惠国设置这场游戏的真相,利用游戏的输赢相等,让十二个区的人自相残杀,而总统斯诺在都城坐收渔翁之利。

凯特尼斯在“贡品评分测试”中射出了愤怒之箭后,竟然拿到了历史最高分11分,这意味着什么?在矿区泥地里打滚的奴隶,通过情绪表达的不满情绪,不仅引起了顶层人士的注意,而且成功获得了“欣赏”。游戏设计师此举无异于打了总统的脸。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4)

所以斯诺才会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希望能够控制好,一切都还能良性发展,否则……”

否则这股愤怒之情将会像七十五年前一样,化作反抗起义之风,差点掀翻施惠国的专制统治。

然而故事还是没有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凯特尼斯和皮塔都不愿违背心中的良善,他们宁愿吃下毒果也不愿杀死对方。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5)

根据游戏设定,没有底线的生存下去是这个世界不可打破的正义,自杀式行为不仅是对统治者的蔑视,更是像是对游戏制度本身发起挑战。为了不让各区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主流媒体为男女主角编造了“爱情谎言”,以此解释他们的自杀行为。明明这个残忍的游戏制度是罪恶之源,但在第一部的结尾处却成了对少年爱情的美好见证。

多么讽刺。

02

“自由”和“平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追求,《饥饿游戏》创造的反乌托邦世界恰好相反,施惠国拥有者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但登记森严的制度下,除了贵族以外的所有人没有自由可言,只能等着未来被拯救或是被毁灭。

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的精神文明似乎与科技发展完全脱钩,其中产生的沟壑只能用镇压的方式来填补,在物质文明发达的情况下,阶级的分化似乎越来越明显。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6)

男女主第一次宏伟壮丽的都城景象

影片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描述:凯特尼斯的父亲是家中主要生产力,因矿难死去后,家里人甚至吃不饱饭,与此同时,都城的水坝和建筑宏伟壮丽,贵族带孩子们拿起剑只为了玩耍;反叛发生后,都城要求提高生产效率,更大程度上榨取平民(奴隶)的剩余劳动力。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7)

贵族的孩子们无忧无虑

从这个角度来看,《饥饿游戏》更像是青少年视角下的反乌托邦童话故事,都城贵族何不食肉糜,而十二个区的平民们连饭都吃不饱,所以这个国度在总统的口中脆弱如同鸡蛋壳,摇摇欲坠到只要一点星火便能轰然倒塌。

凯特尼斯就是这把火。从影片开始,火和凯特尼斯就没有分开,第二部直接命名为“星火燎原”,在西方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取得火种,不惜背叛宙斯而遭到惩罚,最后惨死。和普罗米修斯一样,凯特尼斯也是人们心中那个具有反叛精神的象征,带领人们走向自由和平等。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8)

03

原著脱胎于希腊神话,神为了惩罚不守信用的米诺斯,设计造出了牛头怪,米诺斯将牛头怪关在迷宫中,并且要求雅典人每年供奉童男童女以供牛头怪享用。勇敢又忧国忧民的少年忒休斯不满牛头怪的暴行,愿意牺牲自己去侍奉牛头怪。

在《饥饿游戏》中,凯特尼斯被描述成勇敢的救世主,而行为暴虐的牛头怪则被施惠国的专制和暴政所替代。和希腊神话不同的是,凯特尼斯并不是主动选择成为“嘲笑鸟”的,而是一步步被推着往前走,被迫成为反叛军的象征。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9)

凯特尼斯成为了反叛者的象征物

凯特尼斯“被死亡”后,斯诺曾污名化嘲笑鸟,随后柯恩切断了转播,并说:“她的死意义重大,我将会实现这个目标。”

凯特尼斯呢喃:“我从未想过,我对她竟然这么重要。”

和那些主动选择成为英雄的主角不同,凯特尼斯总是显得很迷茫,第二部开篇时,她任性放下讲话稿,在十一区说出了动人演讲,却导致了一人被枪杀。她说:我从未想过会出人命。

在第三部影片中,她在摄影棚中拍摄宣传片,无力的呐喊,干涩的台词打造了一处尴尬的荒诞片,所有人都在怀疑是不是选错了“嘲笑鸟”。

导师黑密斯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英雄必须自己主动选择。凯特尼斯的魅力就在于,她主动选择替妹妹上战场,主动给小女孩露露唱一首安眠曲。

最后一战,凯特尼斯主动选择单挑总统斯诺。不仅是为了给皮塔报仇,更是为了给游戏中的逝者一个交代。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10)

我们的命是斯诺的,我们命不由己。”皮塔的话点亮了整个系列的主题,在绝对权威的压制之下,普通人没有任何选择。斯诺谈及人的性命时用了“wasteful”,联系整句话便是:我选择杀人都是有目的的,从不浪费性命。

普通人专制的政治游戏中,没有半点选择的余地,这部影片的所有人都处在这样的困境当中。凯特尼斯不想做英雄,她只是不想成为政客们手中的棋子,甚至只是想做一个普通的少女而已。

04

反乌托邦作品的兴起是对现实社会物质高速发展下,阶级分化、精神世界匮乏的一种寓言。与空想社会一样,反乌托邦属于另一种极端的社会形态,影片用青少年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追求和平”的情绪,但压迫之下必有反抗,爆发战争是无可避免的故事走向。

大多数评论认为,柯恩是死在自己的仇恨之中,她为了给孩子和丈夫复仇,为了获得权力,不惜牺牲了都城的孩子和十三区的医疗队,不幸的是,凯特尼斯的妹妹也在其中。为了避免“新一届饥饿游戏”,凯特尼斯只好杀死柯恩。

值得注意的是,一开始凯特尼斯并不知道柯恩的阴谋,而是在二区黑人女领导的“授权”下,她来到花房和斯诺交流,才了解到谎言背后残忍的真相,这场胜利背后究竟牺牲了什么。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11)

延迟的炸弹,政治的阴谋

上位者的冷漠和下位者的挣扎,这个故事创造的世界给人以深深的无力感。身为普通人,只能随大潮去反叛、起义;身为嘲笑鸟,依旧是政客们的舆论工具。所以施惠国倒下了,另一个生存游戏会不会兴起呢?谁也没有答案。

三部曲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不是凯特尼斯的爱情,也不是她和妹妹的亲情。而是在决斗场上,凯特尼斯在小女孩露露临死前为她吟唱时,露露闭目时她为其摆上白色的鲜花,一切看起来是这么美好,可背后残酷的屠杀仍在继续。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12)

凯特尼斯向十一区致敬

凯特尼斯向十一区投去“感谢”的手势,这是她在表达善意。人们这才意识到,有问题的从来不是赛场上的对手,而是这个吃人的游戏制度让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荡然无存。凯特尼斯的悲悯心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回想斯诺耐人寻味的言论:恐惧是最好的武器,施与太多希望便会惹火焚身。这是反乌托邦社会的治理法则,而反乌托邦的意义便在于,推翻它。

饥饿游戏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唯有悲悯和勇敢)(13)

在希望之火的带领下,这一切将被推翻,也很快被重建,但人性的困局依旧横亘在社会之中。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正是因为有恻隐之心,我们无法对同类的苦痛视而不见。悲悯和同情的力量可以点燃人心的火焰,唯此才可破除杀人游戏带来的人性困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