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烧柴取暖壁炉(地暖壁炉被中香炉)

面对凛冽寒冬,作为21世纪的我们,当然是选择打开空调,打开暖气,然后躲进热乎乎的被窝享受着高温带来的惬意了。

而在没有空调和暖气的古代,冬季取暖无疑是一件大事。有条件的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穷人家里,就只能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了。当然,不同时期不同条件的古人取暖方式都不尽相同。

1、火塘

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距今4600年前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的先民们,就把点燃的火堆转移到了屋内。堂屋里掘一浅坑,谓之火塘,置柴或炭以燃之。这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

古代烧柴取暖壁炉(地暖壁炉被中香炉)(1)

火塘

2、火炕与“地暖”

早在魏晋时期,东北就已有用“火炕取暖”的记载,这是一种北方常见的床榻形式,即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一种床,底下有洞,可以生火取暖。在清代的皇宫,上至皇帝、皇后,下至宫女、太监,凡是居室,都有炕床。

清朝定都北京后,将白山黑水间的“火炕取暖”发展为紫禁城的“火地取暖”。工匠在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上铺方砖,然后在住室外的隐蔽处,设置添燃料和清理灰烬的岀口,以及引风助燃的通风口,最后在殿外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烧炭,火将方砖地烤热,不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热力弥漫于内室实现地暖的功能,而且没有烟灰和粉尘污染。不过方砖地下面的火窖,烧的全是优质的木炭,整整一个冬季,耗费极大,非一般人家可以承受。

古代烧柴取暖壁炉(地暖壁炉被中香炉)(2)

古代地暖结构图 图片来源 网络

3、壁炉和火墙

你敢相信,秦朝就已经有了壁炉的存在吗?据《秦宫廷文化》介绍,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了三座壁炉,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研究者认为,这应是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方式。壁炉采暖可以克服火塘取暖的弊病。

秦长乐宫遗址还曾发现火墙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

4、温室与椒房

汉代有宫殿名叫温室殿,《汉书·孔光传》晋灼注书:“长乐宫中有温室殿。”温室殿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内有各种防寒保温的特殊设备。

在汉代,还有一种温室是用于种植蔬菜的。当时有一种韭菜叫温韭,是主要蔬菜之一。所谓温韭,即以温室技术培育的韭菜。汉代长安专为宫廷中设有蔬菜温室,“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

古代烧柴取暖壁炉(地暖壁炉被中香炉)(3)

在古代,花椒也是冬季取暖的主要用品。《西京杂记》记载说: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汉代更有宫殿名为椒房殿,李善引《三辅黄图》注:“长乐宫有椒房殿”,此殿在高帝时为皇后的殿室。另有一处在未央宫,位于前殿之北。由于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宫殿,故“椒房”就成为皇后的代称。这样的取暖方式习惯也一直沿袭到了隋唐时期。

5、被中香炉

还有一种银质香囊在唐代是只有贵族才可使用的稀罕之物。它有着一个特殊的名字“被中香炉”。

古代烧柴取暖壁炉(地暖壁炉被中香炉)(4)

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品 被中香炉

古代烧柴取暖壁炉(地暖壁炉被中香炉)(5)

被中香炉的球体构造十分精巧,外部以铜制镂空金属包裹,内部由几个轴心线相互垂直的金属环构成,中央轴心处有一个放置香料的香盂。想要使一个具有一定重量的物体不至于倾斜翻倒,最佳的方法就是采用支点悬挂法。被中香炉正是采用了这一方法,将香盂悬挂在两边各有一个轴孔的内持平环中,当内持平环呈水平位置时,香盂因自身重量便不会左右倾斜翻倒。

古代烧柴取暖壁炉(地暖壁炉被中香炉)(6)

但前后的翻倒无法避免,所以在内持平环的轴向上再做一个更大的持平环,套在外面,将悬挂香盂的内持平环悬挂在外持平环上,并使两环的轴孔正好垂直,轴心线的夹角为90度。就这样中心随重心作用,任凭它如何旋转,点燃香料的容器始终不会翻倒,不用担心点燃的香料溅出,即使放进被窝中也同样安全。“被中香炉”的名字便由此传开。

除此之外,还有在影视剧中常常会见到的火盆、手炉等也是我国古代用来取暖的主要工具......

这些属于古人的智慧结晶,或许流传千年万年延续到了现在,或许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无一不在述说的他们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