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过程中的心酸故事 内蒙古支教第一百二十三天纪实

这一周我所教的一班二班上劳动课,每天上午的第一节和下午的第一节,他们都要参加学校劳动整个学校的卫生就由这两个班负责,所以我的课也就上得零零散散的,每天只能上一节课,赶上哪班上哪班,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支教过程中的心酸故事 内蒙古支教第一百二十三天纪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支教过程中的心酸故事 内蒙古支教第一百二十三天纪实

支教过程中的心酸故事 内蒙古支教第一百二十三天纪实

这一周我所教的一班二班上劳动课,每天上午的第一节和下午的第一节,他们都要参加学校劳动。整个学校的卫生就由这两个班负责,所以我的课也就上得零零散散的,每天只能上一节课,赶上哪班上哪班。

这两天他们终于拿到了新教材,可以上新课了。原本计划的考试也被一场莫名其妙的发热潮给烧没了。也挺好,孩子们不愿意考试,放了一个月的假,脑子里面空空的,都锈上了,拿什么考?交上一大堆白卷,劳民伤财,有什么意义呢?

新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是传统篇目《论语》里面的《四子侍坐》。这篇文对高一的孩子来说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蒙古族中学的这些孩子来说难度更大。

不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学习本文,这个“易”是什么?当然是读啊,先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顺溜了,把文气读畅通了,自然就懂了大半。

于是,先是让他们听范读,注音,接着就让他们自己读,读几遍后,再齐读。读个五六遍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结结巴巴就变得比较流畅了,同时课文的内容也比较熟悉了。

下一步,变着花样读——分角色朗读。孔子和四个弟子,再加上一个旁白,一共五个角色。要求读的时候,揣摩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和对应的语气。

为了带动学生,我率先垂范,选择了孔子。鲍依纳选择了旁白,阿吉太选了子路,朝格力格选了曾晳,阿斯如的冉有,人高马大的阿苏如选了最年轻的公西华。

为了读好,我让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几分钟后,开始读。没想到读得出奇得流畅。

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我说,我们不读了,演一遍吧,还原一下当初师徒几人聊天的画面。

看得出来,同学们开始兴奋起来。这正是我想要的。

我进一步启发道:要想演好,你就必须把文中人物的语言转换成生活中的口语,不要呆板地翻译,要自然一点,放松一点,越贴近生活越好。

接下来,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开始认真揣摩,不时有人提出一些问题,我都一一解答。

这个过程,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解读,对人物的性格了解得更真切了。

几分钟后,我们原班人马,用小情景剧的方式对文章进行了演绎,连排练都没有,直接一遍。尽管有些地方还有点不太得体,有些语言还不够生活化,语气等方面还欠自然,但说实话,我不能再不知足了,孩子们的表现真的已经非常棒了!

经过这样反反复复地几遍折腾后,学生对课文已经非常熟悉了,理解也基本到位。

一堂课上下来,感觉轻松、充实而有意思。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经典的文本,就是要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变着法地读,能熟读成诵,最好。久而久之,他肚子里有几篇文了,对那种语言模式熟悉了,也就不害怕了,没什么新鲜的

有人说,活人读死书,能把死书读活;死书读活人,能把活人读死。我深以为然。

作为老师,就是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死书读活,读熟,读烂,甚至把那些经典的语言融化到他们的生命里。

诚如是,语文怎么可能学不好?

一孔之见,贻笑大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