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

公元前202年深冬,一代战神西楚霸王项羽被逼到了绝路。

当时,他的身后是成排的武将,眼前却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汉军,而他的十万精锐已经在四面楚歌中彻底溃散了。

项羽自忖没有翻盘的希望,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因此不愿渡江,只好挥剑自刎,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其实项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他认为自己是:“天要亡我,非战之罪。”这样看来,他的失败并不是不可理解的。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1)

项羽·剧照

项羽是战场上的王者,但是综合来看,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缺陷,并不算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这一点,同为领袖的毛主席眼光就比他高明得多了。

那么毛主席对项羽的失败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毛主席认为项羽太过野蛮而失去人心

毛主席不仅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研究,二十四史以及资治通鉴他都通读过很多遍。

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毛主席在阅读大量史书后,又经过自己的总结和思考,对历代兴亡的内在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于项羽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毛主席自然也有自己的评价,而他认为项羽失败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太过残暴而失去民心。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2)

项羽雕像

比如他在巨鹿之战后残忍地坑杀了秦军二十万降卒,待进入关中后,又杀掉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并烧毁了秦国宫室,还横征暴敛,给关中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而相反的是,刘邦一进咸阳就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使自己的军队与民秋毫无犯,又改掉了以前喜好美色和贪恋财物的毛病,结果一下就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毛主席认为:项羽和刘邦的作风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和他们出身阶层的不同有着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项氏家族,因此他虽然具备很高的军事素质,但是却对民间疾苦了解非常有限。

相反,刘邦虽然也不能算出身于底层贫民,但他既然只是个亭长,说明他还是有机会接触到底层人民的。

毛主席认为:出身的不同决定了项羽和刘邦在很多事情上认识的不同,项羽走的是上层路线,他以为只要给诸侯裂土封王,就能保住自己西楚霸王的位置。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3)

项羽画像

而刘邦却懂得走底层路线,通过赢得民心以得到更多的支持。而这种方法帮助项羽吸纳了更多来自寒门的人才,使其本来弱小的团队渐渐强大起来!

项羽肆意妄为,残酷杀戮,这让他失尽了人心。刘邦身边文臣武将数不胜数,张良、萧何、韩信、陈平、曹参等人各显其能,而项羽连仅有的范增都用不好,如此岂有不败之理?

项羽以不败战神自诩,正是因为他取得了太多的胜利,因此才会过于迷信武力,认为自己所向无敌。

然而当他失去了人心后,可以争取的支持越来越少,部队也是越打越少,最终只能落得含恨自刎的下场。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4)

项羽画像

毛主席认为项羽不该因为妇人之仁放走刘邦

其实项羽并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他本来是有机会提前杀死刘邦,结束楚汉纷争的。

当时刘邦趁着秦军主力在河北作战,抓住关中空虚的机会先到南阳,然后走武关道直逼关中,迫使秦王子婴投降。

按照之前各路诸侯在楚怀王面前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样一来,刘邦应该作为灭秦的首功而封王。

不过事情却不能看得这么简单,刘邦之所以能够这么轻松地杀入关中灭秦,主要原因是秦军的主力部队都被项羽牵制住了,如此一来相当于刘邦踩着项羽的肩膀捡了一个便宜。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5)

项羽·剧照

而当时的项羽在河北和秦军苦战获胜,没想到刘邦却趁虚而入夺了头功,这对项羽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但项羽并不害怕,虽然他没有什么大智谋,但懂得有实力才能决定一切的道理!而当时他兵力强大,手下有四十万大军,是刘邦的数倍之多,所以他才是灭秦的首功。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接受范增的建议,在鸿门设宴,准备当场除掉刘邦。

而刘邦也非常识时务,他承认了项羽的强大,而且表示绝不和他对抗,这就给项羽造成了一种刘邦人畜无害的错觉。

这就是毛主席批评项羽的原因,刘邦借着灭秦这件事已经成了气候,这是很多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事情。

然而在宴会上刘邦一示弱,项羽立刻就心软了,对原定计划执行不彻底,这才是重大失误。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6)

项羽·剧照

按照毛主席的矛盾论,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前的主要矛盾是各路义军和暴秦的矛盾,此时暴秦已灭,主要矛盾就转变为义军中实力最强的项羽和刘邦的矛盾了。这是绝对不可调和的,项羽不该如此天真。

然而项羽却太过自信,他认为自己在战场上是无敌的存在,因此即使以后刘邦再度形成威胁也可以消灭他。殊不知,他已经错失了唯一一次可以消灭刘邦的机会。之后等到刘邦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时,就已经成长为了让他高不可攀的存在。

在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后,毛主席非常开心,他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下了:“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充分表达了对项羽这种妇人之仁的否定。

当时虽然解放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毛主席仍然不会对国民党反动派掉以轻心,而是要将其彻底消灭,防止他们死灰复燃,这才是万无一失的稳妥处理。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7)

项羽画像

然而项羽成为西楚霸王的时候才二十四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虽然勇猛有余,但是刚愎自用,做下了不明智的决定。

而且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还不是他犯的最后一个错误,他的下一个错误同样非常严重。

毛主席认为项羽不该放弃关中返回彭城

项羽在刘邦表示臣服后,没有继续为难他,而是在关中大肆烧杀抢掠后就离开了。走之前,他做了一个安排,那就是把刘邦封在关中之南的汉中,同时册封三名秦朝降将章邯、董翳为、司马欣分别为雍王、翟王、塞王,让他们在此看管刘邦。

而项羽本人则本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原则,回到了故乡彭城。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8)

项羽画像

当时的关中几乎扼守着汉中唯一的出路,再加上秦岭间道路艰险无比,刘邦似乎就要被困死在汉中,然而这却是项羽的错觉罢了。

这一点毛主席看得就非常透彻,作为出色的军事家,他对军事地理以及兵法理论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在评价项羽的这个决定时,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关中平原是秦朝故地,有着巨大的潜力,项羽放弃这片沃土,才会给刘邦坐大的机会。

在先秦时期,关中始终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也是秦国霸业的根本。当初秦国能以一国之力粉碎山东六国多次合纵攻秦,靠的就是关中和巴蜀两大粮仓,将这样的宝地随手放弃,项羽真是太不明智了。

而且他还将章邯等庸才布置在关中,指望他们封锁刘邦,那完全是不现实的。

这样做的后果,就造成刘邦在一段时间的养精蓄锐后,趁着项羽东归的时机突然杀入关中,一举击败章邯等三王,不仅成就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千古名声,还一举拿下了之前的秦国故地。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9)

项羽·剧照

另一方面,毛主席还批评项羽不该把都城设在彭城。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位于津浦线和陇海线的交汇处,是我国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就是发生在徐州市周边的。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10)

淮海战役

作为淮海战役的指挥者,毛主席对这里实在是太熟悉了,他有着充分的发言权。

历来都城的最佳地点都应该设在易守难攻的地方。而彭城周围都是千里平原,无险可守,而且水网发达,便于进军。这样的地点,从任何方面来看都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不是一个建都的好地方。

而后来的发展也正是如此,刘邦在关中招兵买马,集结了一支五十余万人的大军,趁着项羽在齐地作战突袭彭城,让项羽猝不及防。

虽然项羽反应神速,立即杀了个回马枪并击败了刘邦,但在这件事中足以显示出彭城是不适合定都的,也反映出了项羽缺乏战略眼光!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11)

自刎

但项羽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毛主席而言,他身上也有着一些闪光点值得学习!

毛主席对于项羽也有赞赏的一面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12)

项羽·剧照

项羽虽然是贵族出身,但他在起义的最初所代表的确实农民阶级的利益,因此毛主席才会将其归为农民起义,同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1939年毛主席两次提到项羽的过程中,他先是对项羽坚定的斗争意志进行称赞,后来又肯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功绩,这都成为了毛主席臧否时势的一种手段。

毛主席在这一阶段,把项羽看作反对秦朝统治阶级的领袖,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人物,有着深刻的意义。

此时日寇无恶不作,就如同当年的暴秦。在这个危机时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和日寇斗争到底,而能完成这一使命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13)

伟大领袖毛主席

此外,在1958年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就一些人害怕权威不敢质疑一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次他又提到了项羽。

毛主席表示:“自古以来能够开宗立派的,最初都是年轻人,已经成名的人反而有了负担,创新能力也不复从前了,这就是名家身份所造成的限制,比如项羽起兵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可见年轻不是问题。”

在这里毛主席再次举了项羽的例子,主要就是为了鼓励年轻人不要盲从迷信,要有自己的想法,勇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

刘邦跟着项羽(楚霸王项羽败给混混儿出身的刘邦)(14)

总而言之,毛主席对项羽的几项重大失误确实提出了批评,但他也肯定了项羽好的一面,这是对项羽非常全面且客观的评价,也体现了毛主席高超的眼光以及深厚的历史学功底。

结语

毛主席熟知历史,写文章和谈话的时候经常引经据典,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公正客观的。

对于项羽,毛主席从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对他进行评价,他根据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深厚的知识储备,以独特的视角,还原了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成败得失,这对于新中国的发展也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当然,作为领袖,其言谈都是有着一定意义的,因此他对项羽的评价也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因此在不同阶段,毛主席对项羽有着不同的评价。不过总体来讲,还是非常公允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形势异常险恶,毛主席在国际斗争中纵横捭阖,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显然,他是充分吸取了项羽的教训的。

毛主席对历史的感悟,既有高度又有大局观,从细微之处入手,做到多方面互相印证,堪称是读史的典范。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用毛主席的方法多读史书,想必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大有裨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