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下的记忆散文(乡土散文小小煤油灯)

煤油灯下的记忆散文(乡土散文小小煤油灯)(1)

不知从啥时起,每到夜晚看到明晃晃的路灯,就想到儿时那漆黑的夜晚;每每天黑时在屋内打开电灯照亮屋内一切时,就想到儿时家中点的那小小的煤油灯。

我的老家在农村,从儿时起我家就点着一盏小煤油灯。这盏小煤油灯是一个带铁皮盖的玻璃瓶做的,瓶子有两寸高,有大擀面杖般粗细,瓶盖中间有一个眼儿,盖眼里装着棉线的灯捻子,伸进瓶里的灯捻子像蚯蚓一样卷曲着。留在瓶盖上的线头就是灯捻,当天黑的时候,用洋火(火柴)点燃了灯捻,这灯就着了,屋也就亮了。可能是嫌灯太矮的原因,这小煤油灯还有个灯台,灯台是泥做的近尺高吧,灯就坐在灯台的泥窝窝里,许是年久的原因,也许是落灰尘的原因,灯瓶和灯台都黑乎乎的,似是被烟熏火燎过,也确实是被每天烟熏火燎的,不仅黑还粘粘的沾手。尽管如此,每天天黑了,还是被端到里屋外屋的,毕竟这是家里唯一能让屋里亮堂的东西。当然,这种点小煤油灯的现状,在当时农村不止我一家,是家家,也是农村没有电时的普遍现象。

家里这盏小煤灯由于小,在天黑后点上这灯,也就照不多远,亮不多远,也就是灯周围一尺多远的地方泛着微黄的灯光。这灯光,让屋内角落隐隐可见。这灯,妈妈在晚上做饭时就放在灶间的风匣盖上或墙壁的窗台窝里;切菜时,就把灯放在菜板边上盛粮大柜上,总之,妈晚上在哪就把灯放哪里。吃晚饭时,这灯就放在饭桌上;睡觉了,就把灯放在墙窝里。灯小,耗油就少,但经不住长年累月、天长地久,那三斤装的大玻璃棒子油瓶子两三个月就点净了。油没瓶空时,爸就在早饭桌上对大哥说:“来福,你拿着钱,上学时拎着洋棒子,放学时打几斤洋油回来。”吃完了饭背上书包要上学的来福接过爸爸给的打油钱,在外屋拎起洋棒口上拴着的绳到了院内,大哥又找一个木棍串到绳套里就手提着洋棒子上学了。放学后,大哥把洋油棒子拎了回来,妈就把灯碗倒满了油,还是没油时借的一灯油。在村里,无论是吃用东西,还是农具,各家互相借用是常事。妈还了灯油,回家又续满了自家灯的油,天黑时,就把灯点上了,灯光虽小,但也显得屋里亮堂些,看物、拿东西、找东西也就方便了。

煤油灯下的记忆散文(乡土散文小小煤油灯)(2)

一年四季,春夏秋的夜晚没有多少活,这三个季节庄户人家大都在地里忙农活,回家也就较晚,到了家也就点上灯,饭后也就吹灯睡觉了,熬不了多少油。秋天一过到了初冬,可就不这样了,因天短夜长,吃了晚饭就点着灯说话唠嗑,除自己家人说话外,农闲了也有串门闲聊之人,这闲聊的人又抽烟又喝茶水的闲扯到十点左右才走。有人串门这灯得点着,就把一碗灯油熬到半碗,两个晚上一碗灯油就熬没了。冬闲倒还比农忙时费油。除此之外,还有费油的地方,那就是妈妈每年冬季都要做冬天穿的、过年穿的棉衣和鞋。我们家兄弟姐妹8个,到了冬天,妈妈就在小油灯旁做缝补衣服的针线活,在没有缝纫机那个年代,这针线活就是靠妈妈手工一针一线的给我们8兄妹每人过年缝制一身新衣服。衣服是新做的,但布料、棉花不一定是新的,有的是旧衣翻新,有的是里旧面新,棉衣里的棉花大都是半旧半新。妈入冬后做这些衣服,都是晚饭后收拾碗筷后才上炕在小油灯下做的,每天晚上都缝补到“三星”打横梁(用现在时间说是凌晨三点钟吧)才睡觉。灯小,经不住点的时间长,到快过年时一洋棒子灯油又点没了,大哥又去供销社买了一洋棒子灯油。这棒子灯油打来后,可不仅仅是为点小煤油灯,因是过年要亮堂,就又往带罩的保险灯、拎着在外走的马灯或挂在院内的灯添油。往这几个灯里添油,而且都要点到晚上十点钟、甚至通宵的点着,正月还没过完,这灯油就熬干了。油虽熬干了,灯多屋里屋外亮堂,心里自然也就比素日平常亮堂多了。过了正月,又去供销社买了一洋棒子煤油,爸爸收起了保险灯、马灯,又继续点亮日常的小煤油灯。

在小煤油灯下,我沾妈妈晚上点灯缝衣服的“光”,曾在灯下看小人书、连环画、写作业;在恢复高考时,也曾在小煤油灯下复习功课。当我走出农村的时候,家里的小煤油灯还点着。当我走出农村七八年后,家里的小煤油灯才换成电灯。听弟弟说:“家里初安电灯时,一个三十多瓦的灯泡就把屋子照得雪亮,比几十个小煤油灯还亮。”竟高兴的弟弟、妹妹一夜点着电灯。也听弟弟、妹妹说,屋里有了电灯后,在院子里也接了线安了灯,晚上在院子做活也把电灯拉着了。到了年节,屋里屋外又多了几个灯泡,照的院子和白天一样。小煤灯换成电灯,这样的变化,不仅是我家,是全村、全公社、全县……

煤油灯下的记忆散文(乡土散文小小煤油灯)(3)

如今,我再回到农村,村里也都立了杆安上了路灯,那漆黑的夜路也如白昼般的好走起来。家里有了电灯,就再没有点那小煤油灯,也就不知那年代久远的小煤油灯和那灯台丢弃在哪里,即便留存也成不了文物、古董,留下的只是记忆。


审阅:北斗

简评:困难时期,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既是照亮全家生活的记忆,也是打开作者心扉的开始。灯下有父母浓浓的爱,有看小人书、连环画、写作业、复习高考的孩子,平淡、朴实、幸福的生活场景很动人。如今的生活好了,煤油灯派不上用场,只留下久远的记忆,继续点亮人生路。

作者:孙宏文,现为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首届认证会员。

编辑:赵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