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人坚守一辈子的技艺(八旬老人坚守这门手艺)

“师傅,你知道镇上做花烛的老匠人在哪里么?”“你说的是阿明花烛吧,我们都知道,你穿过这条小路,谢家园那里就是了。”

寂静的古镇,穿过几条小路,拐进一个小巷子,走进一个牌子上写着谢家园的小屋,屋内飘出悠扬婉转的戏曲声,小屋中间的木桌上,架着一个小暖炉,暖炉四周摆放着红黄蓝绿几种颜色的颜料碗。一旁,一位老人一边往暖炉架上添炭块,一边在颜料碗里加入蜡块。随着温度的升高,蜡块慢慢融化在颜料碗里,冒着咕嘟咕嘟的小泡。

83岁老人坚守一辈子的技艺(八旬老人坚守这门手艺)(1)

手工制作的花烛异常精美。

老人名叫陈煜明,今年已经80岁了,是德清县新市镇远近闻名的花烛匠人。从12岁结缘花烛至今,他已经坚守这门手艺68年了,见证姻缘无数。

83岁老人坚守一辈子的技艺(八旬老人坚守这门手艺)(2)

陈煜明用模具蘸一下颜料碗,一片叶子初具雏形。

每天清晨7点不到,老人就会准时来到小屋,看看柜子上一排排已经落有薄尘的蜡花,点上暖炉。这已经成了他几十年来的习惯。“现在虽然没什么生意,但我就是想来看看我的‘老伙计们’。”说着他小心翼翼地搬出一个小水缸,从里面取出泡在水里形状各异的模具,老人说,这些模具是从父辈那里接过来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83岁老人坚守一辈子的技艺(八旬老人坚守这门手艺)(3)

模具必须泡在水里否则会干掉不能使用。

龙凤花烛是历史悠久的民俗工艺品。在传统婚嫁习俗中,点花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花烛通常由龙、凤、牡丹等图案组成,代表着龙凤呈祥的美好祝愿,所以人们把拜过堂、成过亲、明媒正娶的夫妻称为“花烛夫妻”。而这门老底子技艺,如今已经鲜有人知了。

83岁老人坚守一辈子的技艺(八旬老人坚守这门手艺)(4)

蜡制的花朵

陈煜明拿出模具,放到蜡油里一蘸,再往水里一浸,一朵花便成型,穿上铅丝便可以安到红烛上了。“这一蘸一浸看似简单,但容易脱形,并不好做,需要耐心细心。”陈煜明说,花烛上的龙头和凤凰的翅膀最难做,也是最花精力的部分。

83岁老人坚守一辈子的技艺(八旬老人坚守这门手艺)(5)

老人展示他的作品。

老人向记者展示起自己的作品,一对色彩鲜明的龙凤花烛惊艳亮相。一条盘在蜡烛上的俊龙目光炯炯,“穿梭”于七彩云朵中,龙尾处一颗蜡烛做的珍珠十分夺目,这就叫“盘龙戏珠”;另一根红烛上,凤凰穿过娇艳盛开的牡丹,金蝴蝶与花为伴,这是“凤穿牡丹”。一片片龙鳞与一根根凤羽都十分整齐,这些都是老人用模具做好后再一根根叠到蜡烛上,是个不折不扣的精细活儿。

83岁老人坚守一辈子的技艺(八旬老人坚守这门手艺)(6)

剪纸与蜡块结合起来的龙头。

“每一片羽毛、龙鳞的大小都要注意,而且这个蜡一旦凉了就没有粘性,所以还要快。”陈煜明说,除了用模具做造型,红烛上其他的小装饰零件也得考验剪纸的功夫。陈煜明拉开抽屉,里面放满了精美的剪纸,他说平日里没事的时候,就会先把凤冠、蝴蝶、牡丹花等零部件做做好。

83岁老人坚守一辈子的技艺(八旬老人坚守这门手艺)(7)

一根花烛上需要很多个模具做出来的零件。

老人介绍说,自己打小就喜欢做手工,加上父亲也一直从事这个行当,耳濡目染下他对做花烛也产生了兴趣。从他还没桌子高的时候就给父亲打下手,做一些简单的蜡花。父亲过世后,他就接过了这个衣钵。陈煜明回忆说,80年代初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大概要做40对花烛,镇上人只要有人嫁女儿都会想到陈煜明,时间长了,“阿明花烛”这个名号也就叫响了。

83岁老人坚守一辈子的技艺(八旬老人坚守这门手艺)(8)

模具做的蜡花

说起过去的岁月,老人一下子来了劲头,神采奕奕。“那时候一天做花烛的工钱都抵得上别人一个月的工资了。订单特别多,每天一下班就做,一直要做到晚上十一点多。”陈煜明说,“可惜现在没人愿意学做这个了,一个是因为很少有人用手工做的花烛了,加上这个赚的少,做一对花烛才赚两三块钱。真不知道这些从百年前传承下来的模具以后该去往何处。”他说,做了一辈子了,真是感情深的舍不得放下,真心希望它能够传承下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