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

作者:老管 朗读:梁雅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1)

包楞调曲谱

小时候一直想当然的认为只有少数民族或者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才会唱民歌,类似于广西的刘三姐、陕西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牧歌等,他们或载歌载舞,或高亢嘹亮,体现了明显的民族或地域特征。而生活在鲁西南大平原地区的我们不会唱民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什么特长”。

大概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家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在卖了棉花之后,父亲从城里买回了一台收音机,说是“台”,是因为那个收音机比较大,木头盒子形状,不像现在的收音机那么小巧,甚至手机都具有收音机的功能。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2)

一“台”收音机

这台收音机伴随我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每天放学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通过电波收听来自天南海北的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刘兰芳、袁阔成等老艺术家演播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等引人入胜,每天都会早早的在收音机前等待收听,听到“且听下回分解”的时候总会意犹未尽,盼望着第二天的同一时刻赶快到来。那时候的生活既简单又快乐。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3)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4)

小时候鲁西南农村的房子

那时候收音机能收听到的电台还比较少,地市一级大都还没有无线广播,更别提县一级了,最多的就是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还有邻省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一天下午放学后,父母下地干活还没有回来,《杨家将》还没到开播时间,我便打开收音机随便听听,突然收音机传来了播音员的声音:下面请欣赏成武民歌《包楞调》。当时心里猛一惊讶:成武还有民歌?从小长到大,没有听说过我们成武县还有民歌,更没有听谁唱过民歌!祖辈生活在鲁西南农村,周边十里八乡连个音乐老师都极少,哪会有什么民歌?很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当时也不能回放,无法再重听一遍,虽然歌曲旋律欢快动听,但心里一直持怀疑的态度——这到底是不是成武民歌?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5)

鲁西南的农村

那时候年龄小,没有网络,也查不到资料,没有太刻意的去研究这首民歌的真实性,但在心里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期待以后能有机会再重新听到一次。

后来,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终于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包楞调》的介绍,还真是一首成武民歌,是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1962年挖掘整理出来的,况且采集地点就是在我们大田集镇的小程楼村,距离我们村子秦滩集也就几公里路程。我们周边的小伙伴从小连《小燕子 穿花衣》都不会唱,会出产如此优美动听的民歌,还真是颠覆了我的认知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6)

鲁西南农村

1962年,成武县文化馆对全县民歌进行搜集整理,魏传经带着收集民歌的任务几乎跑遍了全县的角角落落,竟然一无所获。但魏传经并没有气馁,在后来的走访中听说大田集镇小程楼村65岁的周金英大娘会唱民间小曲(群众把民歌称为小曲),就马上兴致勃勃地赶到她家,周金英热情地接待了他,却称自己不会唱。当时,在鲁西南地区文化生活很匮乏,人们生活的也都很拘谨,不像陕北人豪放,会唱小曲应该算是不务正业、不太光彩的事情,所以周金英才不肯唱。

但魏传经并没有放弃,他调整了思路,再次登门拜访周金英。这次他到了周金英的家,开头没有谈民歌的事,只说因为工作路过这里,顺便来看望一下老大娘。闲谈中,他有目的的介绍了文化馆的工作,说文化干部会唱歌、会唱戏、唱小曲。在魏传经接连哼唱了山东民歌《四盼》、《对花》、《大实话》等几首歌曲后,老大娘乐得合不拢嘴,还不由自主的用手指打着节拍。经过魏传经的感染和再三请求,周大娘便欣然答应为他唱起了小曲,就是后来的《包楞调》。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7)

魏传经老人

后来,魏传经和成武一中音乐教师孙啸天对曲谱进行了认真地整理,使感情流程的静动缓急变得深戊起伏,浓郁的乡土味和民间花腔特色表现得层次分明,细致入微,让人耳目一新,达到曲尽其美的意境。

1963年2月,《包楞调》由成武一中学生宋慧芳学唱,参加了县文艺汇演,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3月,山东省民歌汇演,菏泽地区民歌手姚月兰演唱了这首歌,受到了中央及省音乐界人士的赞赏和关注。会后,上海唱片厂把姚月兰演唱的《包楞调》灌制成了唱片。1964年5月,山东省歌舞团著名演员张瑛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包楞调》效果极佳,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8)

民间庙会——担经

成武民歌包楞调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界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1980年,山东艺术学院王音璇教授带彭丽媛进京参加全国民间唱法汇演,彭丽媛演唱的《包楞调》博得了广大听众和音乐专家的一致赞扬,并在1982年春节文艺晚会上演唱了《包楞调》,之后多次在重要比赛和活动中演唱《包楞调》,使《包楞调》走出山东、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家喻户晓。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9)

小时候的窗户

《包楞调》又名《太阳出来一点红》,是我知道的唯一一首成武民歌,也是山东最出名的一首民歌,历史悠久,朗朗上口。但是没点音乐细胞的人还真唱不上来,更别说生活在鲁西南的农民了。但无论如何,《包楞调》肯定是成武县和魏传经老人为传承中国文化做出的突出贡献。

成武历史悠久,秦时置县,为千年古县。有文亭山、大台、晏堌堆、郜鼎堌堆等先民遗迹和三冉(孔子弟子冉耕、冉雍、冉求)和曾参会文亭、齐桓公斗鸡台、唐代田塔等历史遗迹,有识马辨才的伯乐孙阳、卫国名将苟变、宋代宰相庞籍等历史名人。

回忆过去,珍惜当下;爱我家乡,责无旁贷。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10)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11)

美不胜收 文亭湖

以下几幅是鲁西南农村的老照片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12)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13)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14)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15)

感谢菏泽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梁雅 友情朗读

包楞调是什么体裁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