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今古书籍有哪些 漫话宋版书

漫话今古书籍有哪些 漫话宋版书(1)

  自从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国其实就进入了地方割据时代,或大或小的战争连绵不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萧条,民生凋敝。而五代十国的出现其实就是唐朝时期地方藩镇的延续。公元九六零年,后周的殿前督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推翻了后周政权,正式建立的宋王朝,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经济发达、文化教育高度繁荣的朝代。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有感于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军权旁落带来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教训,因此,首先下手将中央禁军的指挥权剥夺。同时,削弱地方节度使的军权、政权、和财权。同时加强文人的权力,抑制武人。这种重文抑武的做法,赵匡胤曾经对大臣赵普说过其中的原因,他说:我现在用儒臣分治各藩,纵使一百个儒臣都去贪污腐败,也比不过一个武将作乱的后果严重。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过程中,逐渐用文人代替武人,就是在军队内部也是多用文人而知兵者。这种重大的治国路线变化,不仅使得习文变成社会风气,而且也引起了科举制度的变化。

  宋代的刻书机构,按照其投资和经营的性质,一般有“官刻”、“家刻”以及“坊刻”三种。

  “官刻”是指政府各机关刻印的书。其中又有中央和地方刻印的区别。中央所刻的书,以国子监刻本最为著名。中央政府机关刻书除了国子监外,崇文院、秘书监、司天监都曾刻书。地方机关刻书的机构有茶盐司本、转运司本、安抚司本、提刑司本等等。地方官刻书籍中,凡是用地方政府公库钱刻印的书,都称之为“公使库本”。宋代地方官刻本除了以上几种,各州、军学、郡学、县学以及书院也都有刻本。总之,宋代的大小官府机构刻书的很多。根据文献记载的有“德寿殿本”、“提刑司本”、“仓台本”、“计台本”、“漕台本”、“学宫本”、“学舍本”等等,有的只剩名称,原书已经难以见到了。

  “家刻”又叫“私刻”。以私家和个人之力投资所刻的书籍。宋代私家刻本较为著名的有游子遹,所刻父亲陆游的《渭南文集》五十卷,刻印极为精致。

  而“坊刻本”鉴介于“官刻”和“私刻”之间。一般指书商刻印的书籍。书坊刻书主要目的是作为商品流传,以营利为目的。他们一般自己拥有写工、刻工和印工。宋代书坊最著名的要数建安余仁仲的万卷堂。

  宋朝初年,国家刚刚建立,社会并不稳定,所以朝廷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首先刊刻的便是律例。《宋会要》记载:“太祖建隆四年,(公元九六三年)二月五日,工部尚书判大理寺窦仪言‘《周刑统》科条繁浩,或有未明,请别加详定’。乃命仪与权大理寺少卿苏晓、正奚屿、承张逊及刑部大理寺法直官陈光义、冯叔向等同撰集,.......至八月二日上之,诏并谟印颁行。”这是中国第一部刻印的刑事法典,也是宋朝官方刻书的开始。

  宋太祖赵匡胤早期虽然对于宗教并不重视,但是自从取得政权,建立宋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刚刚建立的政权,便开始改变策略,顺从民意,一改过去漠视佛教等宗教,开始加强宗教领域的保护建设。开宝四年,朝廷派遣高品、张从信到成都监刻佛教大藏经十三万版,一共五千零四十八卷,四百八使函。

漫话今古书籍有哪些 漫话宋版书(2)

这就是中国雕版印刷史上有名的《开宝藏》,也称之为《蜀藏》。这部大藏经是中国历史是上第一部印行的佛教总集。

  这次大规模的雕版印刷佛经,不仅积蓄了丰富的印刷经验,还培养了大批雕版印刷的工人,使得从唐末以来就有刻书基础的四川,到了宋朝后,则更加发展成全国三大刻书的中心之一。对于当时以及后世雕版印刷业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宋代除了对于佛教经典进行雕印,还对道教书籍进行刊刻。从宋太宗开始,任命徐铉、王禹偁等搜求校正道书,得三千七百三十卷,编撰成书,贮藏在大内后苑太清宫。到宋真宗开始对于道教更加重视,将玉皇尊称为玉皇大天帝,赵氏始祖为圣祖天尊大帝,布告天下。并用金、银各五千两,分别铸造玉皇像、圣祖像和真宗像。任命学士戚纶、漕运使陈尧佐、道士朱益、冯德等,开始编修道教经典,王钦若总管此事,一共收录书籍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赐名《宝文统录》。

  宋朝基于“武功克敌,文德致治”的理念,对于儒家经典书籍的刊刻颇为重视。太宗时期,不但任命学官校订儒家经典,还在国子监设立专门的刻书机构,先叫印书钱物所,后因为名字太俗,改称书库官,专门掌管雕印经史等书。到了宋真宗时期,其雕板数量出宋朝建国初期的不到四千块,发展到十余万块,翻了二十多倍,可见宋朝国子监刻书的规模。

  宋代国子监的刻书并不是都出自本监的书库官,有很多书,“若七经正义、若史、汉三史、若资治通鉴、若诸臣书,皆下杭州镂板”。说明宋代的国子监已经带有国家出版社的性质,自己编辑好的书,可以自己刻印,也可以到地方刻印。有点像现在的出版社,本社编审的书,既可以在本社印刷厂排印,也可以在其他印刷厂排印。

  宋代不仅中央部门刻书,同时几乎各州县均有刻书。譬如,北宋仁宗嘉佑三年到四年,建宁府雕印《建康实录》二十卷。南宋高宗绍兴二年,余姚县也雕印《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卷。类似这样的地方刻书非常多。

  不仅以上的这些部门刻书,甚至连接待往来官吏的“招待所”——公使库,也在刻书,并且成了宋代重要的刻书机构。可想而知当时的刻书之盛。

  受官方刻书的影响,同时宋代经济的发展,私营书坊,书肆也普遍发展起来,并且大量刻书。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说道:“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这些坊肆遍布全国,特别是浙、蜀、闽等地尤盛,它们所刻的书也与官刻书有所不同,成为官刻的有益补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