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草堂(郑樵古砚奇缘)

郑樵草堂(郑樵古砚奇缘)(1)

清乾隆间,纪晓岚来兴化府拜访郑樵夹漈草堂,瞻仰郑公遗像,作《题夹漈公遗像》三绝,高度评价郑樵的治学成就与学术渊源,表达对郑樵的敬仰之心怀。

诗中“题字模糊一砚存”句,是指他奉诏续修《通志》时,恩师、《清令典》总裁裘曰修知其嗜砚之好,便把所珍藏的一方古端砚赠予。此砚是西江农人掘地所得。径八寸,广半之,厚三寸许。左镌“元祐”,右篆“郑樵”名,皆模棱有椎凿迹,底有“夹漈草堂”四字,可证为郑樵所用的旧砚。裘遂以稻谷三斛换得。

砚左侧有书法家邵齐然题识,曰:“晓岚受诏续《通志》,漫士(裘曰修号)先生以夹漈旧砚赠之。闇谷居士(邵齐然号)为之铭曰:‘墨锈斑斑阅人几,觚棱刓缺字不毁,夹漈有灵式凭此,六百年后侍吾子。’时乾隆丁亥(1767年)正月。”

纪晓岚受赠后,于宝砚上铭曰:“唯其书之传,乃传其砚。郁攸乎予心,匪物之玩。”意思说,只因郑樵的书传世,才传下来他的砚。心里感到暖洋洋的,它并非供人玩弄的器物。说出一位史家学者内心的真实感觉。

话说乾隆年间,莆田孝子郑文炳孤身一人千里寻父,从滇南背负父亲骨骸回乡安葬,里人称之“郑孝子”。纪昀深为感动,提请乾隆皇帝恩建孝子坊旌表。此坊建于莆田城郊圆智庵东侧的驿道上。纪昀亲撰联题刻:“少寻父长负骸两度滇南殚子职;行格天书传世千秋道左合工评。”落款“礼部尚书河间后学纪晓岚拜书”。

郑文炳孙郑远芳,字朝红,莆田县涵江人,郑樵裔孙,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诸生时以诗闻名,拜纪昀为师,在纪师总纂《四库全书》时,献出家藏的宋版郑樵《通志》。远芳登纪师书堂时,获睹郑樵草堂砚,感而赋《夹漈草堂砚诗》,叹天假其缘:纪昀续编郑樵《通志》,又遇合夹漈古砚。自宋迄今六百余年,遥遥相待,择主而归。夹漈后裔既进献《通志》助纪师续志,又于堂上获见夹漈宝砚。如此这般,生出如此一段《通志》千古奇缘来。

然而,纪昀并非郑樵夹漈草堂砚的最终藏主,几十年间又几经易手。据清梁章钜笔记小说《归田琐记·宋砚》,可知此方郑樵夹漈草堂砚早年曾在福州出现过,后又辗转至江苏扬州,于道光中为梁章钜购得。

梁章钜为福州府长乐人,道光间尝任江苏巡抚等要职,值其携家寓居扬州时,巧遇夹漈宝砚而得手,可谓知遇也。时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距纪昀受赠宝砚整整七十五年矣。其对夹漈草堂砚的来龙去脉,有详尽的记述,并按曰:“此裘文达公所遗吾师纪文达公物,余童时似在里中见之,未知即此砚否,又不知何缘转入江南也。”

时序更迭,公元2018年,郑樵草堂砚居然出现在大上海的荣宝斋丁酉年冬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据行家鉴定,此砚材为广东端溪宋坑石,石材甚美,石质华润,细密若绸。制作端正大方,朴雅古泽,尤其砚底有“元祐”“夹漈草堂”及“郑樵记(篆文)”通体铭文,“夹漈草堂”及“郑樵记”当是郑樵得砚后所刻其铭款。

夹漈宝砚初估价80余万元,经竞拍终以138万元成交,显示郑樵草堂砚的文物价值和人们对史学大师郑樵的崇敬和怀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