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来历与意义(春联的历史由来)

春节越来越近了,最近大家都忙着写春联送春联,装饰家里。那你知道春联是怎么来的吗?

按《后汉书·礼仪志》中的记载,古代桃符为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讳,正月初一将桃符悬挂在门前,可令百鬼畏惧。

春联的来历与意义(春联的历史由来)(1)

图片来源于网络

964年的春节,后蜀的国君孟昶(chǎng)突发奇想,决定对自周代以来就颇为盛行的桃符加以改进。他决定在桃木板上题写对联以示新意。

《蜀梼杌》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春联的来历与意义(春联的历史由来)(2)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后蜀国君孟昶创作的对联,也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巧合,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派吕余庆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

这些巧合,导致这副春联既喜庆,又充满了神秘色彩。

第一副春联虽然出现在五代末期、宋代初期,但是真正被普遍的运用于民间却是在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原来春联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在帝微行时出现。"

于是,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春联。

春联的来历与意义(春联的历史由来)(3)

第二天朱元璋微服出宫,边走边观赏各家的春联。忽然发现一家门上未贴春联,就打听原委,当他知道这是一家阉猪为业的人家,自以为业贱难写,朱元璋就亲自提笔给主人写了一幅"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对联虽没提阉猪之事,但“阉”字的意思都包含在里面了,众人齐口称赞。

过了一天,朱元璋又路过这家门口,见门上仍无春联,心里很纳闷,命人去问,才知道这家主人因为知道是皇上的御笔,已贴在神龛上供起来,朱元璋听后大喜,特赏了这家主人三十两白银。

由此,春联便正式走入了千万百姓家,从此,贴春联成了春节的必备仪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