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死因之谜(苏格拉底死前预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个有趣的人物,也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生前爱之者有之,恶之者有之;死后褒之者有之,贬之者有之。但有一点没有什么争议,人们承认他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他那独特的风格,他那不寻常的,后人也耗了不知几多笔墨,因此对苏格拉底做一些适当的讨论,从历史的角度评说其千秋功过或许不是多余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是唯心主义哲学家,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在柏拉图的《辩诉篇》、《斐德罗篇》中记载,苏格拉底一再申言他以探索物质世界毫无缘分。按他的说法,世界是神意的创造,人不需要也不应该去问,就算过问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人贵在自知,连自身还不了解,又怎能谈得上了解世界,因此他提倡“认识自己”这一德尔斐的格言。这一点,与孔子所言的“未知生,焉知死”如出一辄。

苏格拉底的死因之谜(苏格拉底死前预言)(1)

有人说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圣人”,但他不是像释迦牟尼那样弃绝红尘,端坐在菩提树下,明思苦虑,寻求脱离人生苦海的真谛,而是不拘冬夏光着一双脚,徘徊于雅典的街头巷尾,与任何愿意对话的人讨论各种伦理道德的范畴,为他们规定善或恶的定义。苏格拉底相貌丑陋,但他却富有一种深湛的思想,凡是与他对过话的人,多半要被他那朴实无华的智慧,特别是他那惊人的论辩能力所打动。

苏格拉底探求真理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归纳法,即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方法。他与人对话总是引导人们离开个别(殊相)而去探索普遍(共相);通过揭露对方的矛盾,寻求事物的底蕴,意在得出某种定义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应用于特殊的事物,从而概念变成为认识此类事物的指导原则,他认为这是探求真理与获得知识的最好方法。

当然苏格拉底的认识论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可能的,但不是通过人们的实践,而是人们对固有支持的回忆。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本是人们所固有的,它的作用只能是促使对话者将固有的知识产生出来,正如同助产婆促使婴儿的诞生一样。助产婆不能创造婴儿,他苏格拉底也是不能创造知识的。他所惯用的引导对方自行得出某种结论(多半是苏格拉底的结论的方法)在教育学上又被称之为产婆术。总之苏格拉底的对话丰富生动,常以浅近的道理,通俗的事例,启发诱导,辗转深入。他探讨问题的那种心平气和与风雅的情趣,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格拉底的死因之谜(苏格拉底死前预言)(2)

苏格拉底之死是历史上的一桩公案。正如对苏格拉底的生平思想有各种看法一样,对他的死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这是一宗彻头彻尾的冤案,苏格拉底是阴谋的牺牲品;有的说苏格拉底的罪状完全可以成立,纵然他的人格是伟大的;也有的说苏格拉底因从事反动活动,被处死实属罪有应得;有人甚至称他为主张复辟倒退的反动派的祖师爷……不过有一点,人们似乎并不反对,正是由于他那带有哲学意味的死,他才成为历史上真正的苏格拉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死已构成苏格拉底的一个组成部分,唯其如此,这一悲剧事件方有其讨论的价值。

公元前399年,年已七十的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权判处死刑。原告有三人,前两人为不怎么知名的诗人和修辞学家,后者是当时已是平民派的领袖之一的安尼托,也是苏格拉底事件中真正起作用的人物。他们控告苏拉里的罪名有两条:一是他不信奉官方宗教而另立心神,一是他败坏青年。

在五百人组成的法庭上,在陪审官面前,苏格拉底慷慨陈词,答辩表现的异常自信,并且有些盛气凌人。他说,他毕生以探求真理为实务,从不积极与获利,劝导青年为善德是真理。劝导青年为善德,就同如父辈对于子弟那样,因此指控他的罪名,他实不敢当。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简直不像是个被告,因为他自始至终相信自己是无罪的。不过从不过从策略上讲,他的态度对于争取人心是极不利的,在随后的投票表决中,据说以280票对220票认定苏格拉底有罪。原告要求处以死刑,按雅典法律定罪之后,被告人可以自由选择一种刑法,而苏格拉底既然自认无罪,他就没有理由选择任何刑法,只能接受死刑。

苏格拉底的死因之谜(苏格拉底死前预言)(3)

据某些记载和分析,雅典当局本来并没有处死苏格拉底之意,如果他的自辩不是采取这种态度或者愿意被放逐国外,或者愿意交更多的罚款,很可能会免于处死。然而苏格拉底对自己的态度却不曾表露丝毫的遗憾,他执拗的说,神将为他考虑他死的最佳时刻。并声言,他不能为了苟延残生就向那些主张处罚他的人折腰求情,恳请免于死,纵然不难,但要想免于恶名却是最难的事。苏格拉底在法庭上预言:凡是主张杀死我的人将无法洗刷他们的耻辱,今天他们为我定罪、判我死刑。而他们也必为真理所定罪,真理必判他们为邪恶与不义。最终苏格拉底不肯放弃个人的尊严,不肯匍匐于强权者的脚下,终于以生命殉了他自己的信念与良知。

我们不能用现在人的思想去要求苏格拉底,也不应当要求苏格拉底像现在的人那样去思想。苏格拉底的时代是奴隶制的时代,但苏格拉底提出一些哲学伦理的问题,比如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何谓善德、真理、正义等等仍为现在人所探讨,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进步就会继续探讨下去。

苏格拉底以垂暮之年,被号称民主派者以似是而非的罪名处死,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但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苏格拉底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宁死坚持其所信,他或许称得上是哲学日历上的殉道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