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之都为什么是南京(一生被文学浸润)

作者:王 峰

“有您在,灯亮着。”这是南京文学圈对著名翻译家杨苡的集体感受。如今,这盏灯永远地熄灭了。1月27日,杨苡在南京去世,享年103岁。

世界文学之都为什么是南京(一生被文学浸润)(1)

杨苡翻译的《呼啸山庄》。资料图片

世界文学之都为什么是南京(一生被文学浸润)(2)

杨苡。译林出版社供图

杨苡本人的经历足以成为传奇。1919年,杨苡出生于天津一个大家族,祖辈有4位在晚清时考上翰林;哥哥杨宪益是著名翻译家;姐姐杨敏如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姐夫罗沛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她的先生赵瑞蕻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外国文学专家,也是中国翻译《红与黑》的第一人;杨苡本人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她和她翻译的《呼啸山庄》已然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又一张名片。

“南京文坛的老祖母”,构筑起南京文学一方星空

杨苡原名杨静如,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开创者。她在鼓楼那小小的客厅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并以文学、记忆和坦诚构筑起南京文学的另一方星空。

大家称杨苡是“南京文坛的老祖母”,有她在,南京的文化星空就一直亮着。杨苡曾任南京市文学工作者协会(现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文联委员;译著有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天真与经验之歌》、散文集《青春者忆》《魂兮归来》和儿童文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最流行的中译本之一,“呼啸山庄”的译名,即由杨苡首创,获南京市作协首届金陵文学奖翻译奖,该译名沿用至今,已然成为中国文学记忆中的瑰宝。2019年,时年100岁的杨苡荣获第七届南京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不久前,杨苡推出个人口述自传。她说:“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如今,她所言说的那些内容已然成为绝响。

五四运动的同龄人,一生被文学所浸润

2022年9月12日,在杨苡103岁寿辰之际,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亲笔签名致信,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信中深情回顾了杨苡的精彩人生和文学历程,称她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是自西南联大迈向广阔生活的进步学子,是首创“呼啸山庄”这一译名并使该译本成为经典的重要翻译家,是兼及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勉写作者。

“山河沦落时,杨苡先生不甘安守于家庭的庇护,怀着青春热血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同命运;家国康宁时,杨苡先生古稀之年以生花妙笔完成《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著作的翻译,依然满怀蓬勃意气。从《红楼梦》《儒林外史》到《红与黑》《呼啸山庄》,杨苡先生与兄长杨宪益、爱人赵瑞蕻共同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使文学经典如种子般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成就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一个奇迹。”信中还高度评价,爱国、进步、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血液般融入杨苡的人生选择,那明亮的人格让世人看见:被文学生活、文学事业、文学追求所浸润的人生是如何饱满与光洁。

首创“呼啸山庄”译名,获金陵文学奖翻译奖

众所周知,“呼啸山庄”的译名,即由杨苡首创。作品曾获南京市作协金陵文学奖翻译奖,其精装本被英国勃朗特纪念馆收藏。

杨苡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呼啸山庄》译于上世纪50年代,最初在巴金的平明出版社出版。当时,梁实秋将“Wuthering Heights”翻译为《咆哮山庄》。对于这个译法,杨苡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我想也许是梁先生从希刺克厉夫的乖戾性格与暴虐行为得到启发,但我总认为这个书名不妥。在书中第一章里已明确指出W. H.是希刺克厉夫的居住地,原属于恩萧家族的住宅的名称,我想任何房主是不会愿意用‘咆哮’二字称自己的住宅去吓唬来访者的。”

可是,究竟如何翻译更为妥当呢?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了杨苡灵感。“我那时也住个破房子,一塌糊涂,厕所什么都是坏的,楼下有个大院子……每晚坐在那儿,外头刮大风,对面山上像闹鬼一样,尤其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家,有点瘆人。那晚风雨飘摇,一阵大风呼啸而过,雨点打在玻璃窗上,宛若凯瑟琳的哭泣,觉得自己正住在旷野里那所古宅子里,不自觉地念着Wuthering Heights……忽然灵感自天而降,我兴奋地写下了‘呼啸山庄’四个大字!”

与巴金成为挚友,做时间的见证人

在杨苡身上,时间是最好的馈赠,也是她赋予所处时代的一笔财富。

晚年时期,杨苡最愿意回忆在天津中西女校的日子,其时,她对自由有着不可抑制的想象与激情,心中永远燃烧着团结之情及爱国主义精神!那贯穿了她从8岁到18岁的人生教会她一个人当如何做到诚实、有抱负和爱国。

对杨苡而言,巴金和杨宪益在她生命中至关重要。她客厅里的老照片不论如何摆放,两人的照片总出现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巴金是她的人生导师,从17岁写信诉说人生苦闷开始,她与“李先生”亦师亦友的关系持续了大半个世纪,成为文坛佳话;杨宪益不仅是她的兄长,也是她最崇拜的人,曾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是将《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

巴金、吴宓、沈从文……除了那些闪闪发亮的名字,杨苡也见证了不少普通人或平凡或精彩的人生。“朋友之间必须说真话,要坚持不说假话,宁可沉默,这才是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作为很多人的人生见证者,杨苡收藏了很多老照片、信件,“当我能将心里的话痛痛快快变成纸上的文字时,而且当然是说真话,不用假话骗人,这可能意味着我没有白白浪费掉生命。”

从上学到上班,在南京书写人生百年传奇

不久前,译林出版社推出杨苡口述自传。以1946年初到南京为分界的“上学记”与“上班记”,也由此成为杨苡人生的双重变奏。

“船是下午到的南京,一看见下关码头,船上的人就激动起来。船上有许多是南京本地人,南京是他们的家,九年了,有家不能回,这时见了家乡,大哭起来……”杨苡口述自传以杨苡初到南京为节点,上部写到她抵达南京结束,下部则从她初到南京的生活写起。杨苡在书中介绍,其时,他们一家除了一些随身物品,一无所有,“和流浪汉差不了多少,一切只能靠学校。”是学校的汽车将他们从下关码头一直拉到了四牌楼的学校所在地,并被分在化学馆,“进了教学区大门右手边就是,蛮大的一间房。”

当时,南京的摩登、整洁,都给杨苡留下很深的印象,和在重庆相比,南京的条件简直好太多了。她一眼就看到角落里的水池、水龙头,不单单是自来水、电灯,学校及其所在的四牌楼那一带,也让杨苡感觉回到了久违的大城市的生活。自此,杨苡开始在南京续写着她的人生百年传奇,并以自己的言行和译著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又一张名片。(王 峰)

来源: 南京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