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十岁之前的生平经历(国民国语10.5读经)

孔子三十岁之前的生平经历(国民国语10.5读经)(1)

10.5读经:孔子眼中的三等“士”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其甲骨文字形像斧钺之形,后借指治理刑狱的司法官,典籍中多指未结婚的青年男子,并作为男子的美称成为常用义,亦指古代贵族最低的一级,后亦多指读书人。孔子眼中的“士”分为三个层次,可以称作“上士”、“中士”、“下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同时有有"志于道",这种人可以叫做"士"。

2、筲,shāo,小的竹器。斗筲用来形容度量和见识的狭小。

孔子三十岁之前的生平经历(国民国语10.5读经)(2)

【译文】

子贡问:"如何做才能称为士?"

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羞耻的心,出使国外,能够不辱使命,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士了。”

子贡又问:"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

孔子回答说:"家庭之中的成员称赞他孝顺父母,邻里乡亲称赞他友爱兄弟。"

子贡又问:"那再次一点的呢?"

孔子说:"说话守信,行动有果,讲起话来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说是次一等的了。"

子贡问:"那么现在当官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嗨,这些气度狭小的人,怎么能算数呢?”

解析:

孔子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里的小人,不是无耻小人,是没见识的人,是识量浅狭的人。硁硁,是敲打石头的声音,像小石头一样坚硬固执,说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人,不是君子,是小人。言必信,行必果,怎么倒成了小人?这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而已,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大人只看道义所在,不会死守自己说过的话,也不会死守过去定的计划。一件事,发现做错了,难道还要继续吗?

为何孔子、孟子都说言不必行,行不必果。其实孟子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为义所在。王阳明说了,这个义就是良知。如果明白了,良知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主宰。那么当然你就不会拘泥固执。因为一切事物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到底有没有符合我们的良知。如果你答应了别人一件事,后来发现这是错的,你还要继续吗?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能被一些传统和常规所束缚,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大丈夫不能被诺言和世间的规矩所控制,假如这些诺言和规矩是不符合正义,不符合良知。那么就无需在意,并且可以大胆地去做,勇敢地去打破它。

〇 日就月将先生问:孔子眼中的“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算是“士”的第几等?

1.一等; 2.二等; 3.三等

〇 答案: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