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杀不了张昭(张昭未被孙权拜相)

孙权为什么杀不了张昭(张昭未被孙权拜相)(1)

张昭剧照

张昭是东吴集团的元老,是三国时的著名智者,有人说,其智商不输入诸葛亮,可为何未被孙权拜相?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其性格刚直所致,真是这样的吗?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是个疑似的“官二代”,张昭年少时就是他人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知书达礼,好学不倦,且学有所成。二十岁左右,张昭被地方领导举荐为孝廉,被其拒绝。后徐州刺史陶谦又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整个中原战火纷飞,张昭避乱江南。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此时的江南大部已为孙策所据,孙策早就闻知张昭的大名,将避乱中的张昭请来。或许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或许见孙策是个颇有政治前途的潜力股,此时的张昭没有再次上演拒绝的戏码,而是愉快地投到了孙策的麾下,并被孙策任命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也就是说,张昭一起步就是将军,可见孙策对张昭是多么重视。

孙权为什么杀不了张昭(张昭未被孙权拜相)(2)

此后,孙策视张昭“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昭也不负所望,里里外外,全心全意帮助孙策做了很多份内份外的工作,为孙策平定江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孙策也一度把张昭视为自己的管仲。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久后,“张管仲”即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确不负管仲这一称号。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掏心掏肺地对张昭说:“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在孙策去世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孙权一直陷入悲伤之中难以自拔。张昭劝道:“作为一个继承者,最好的怀念不是悲伤,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建功立业。如今天下动荡,人心不稳,将军您怎能置事业于不顾,而去放纵一己之私情呢?”说完,张昭亲自将孙权扶上马,并牵马在前,又招来卫队,列队而出。众人见此,遂安。

孙权为什么杀不了张昭(张昭未被孙权拜相)(3)

紧接着,张昭又一边向朝廷上表,请求确认孙权的“法人”地位,又一边发文给所属郡县,令其稍安勿动,各守其职。及内部稳定后,张昭又亲自率兵镇压了黄巾军余部,并一鼓作气讨平了数起叛乱。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江东局势很快便得以平稳。

如果事情照此节拍发展,张昭担任丞相是早晚的事情。可是,怕就怕的是“可是”,然而“可是”还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坚定不移地找上门来。建安十三年(208年),即赤壁之战爆发前夕,曹操给孙权修书一封。信写得很艺术,说是准备带着百万大军到江东与孙权一起玩玩——打打野兔,撸撸串。孙权看后,又把书信转给一众下属传阅,大家无不惊慌失色。张昭看后,既没有惊慌,也没有失色,他想了想,从容不迫地对孙权说出了一番惊人之语:“曹操替天行道,今又大军压境,拿我们这点人马与其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为君和江东百姓计,不如向朝廷俯首称臣。”张昭为何要如此?有人说是给自己找出路,也有人说是为百姓谋和平。但无论怎么说,只因这一言,张昭便在孙权心中结下了一个挥之不去的疙瘩确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以后的事实证明,张昭大错特错。最后的事实是,在主战派周瑜、鲁肃等人的劝说下,孙权与刘备联合,最终没怎么太费事就打败了曹操大军。从此之后,张昭与孙权的蜜月期正式宣告结束,张昭的光芒不再,当然,张昭的大好前程也基本上被提前终结。

孙权为什么杀不了张昭(张昭未被孙权拜相)(4)

赤壁之战得胜后,孙权得意洋洋,骄奢淫逸之情也随之“得意”不请自来。工作之余,孙权时常招呼张昭等一批随从外出围猎,猎狼射虎。一次,一只猛虎一度曾赴到孙权的马前。张昭立即变色道:“为人君者,应该驾英驱贤,岂能逞勇于猛兽?倘若有个好歹,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孙权脸色一红,忙向张昭道歉:“我年少虑浅,有愧于公。”可是说归说,孙权仍我行我素,不仅未有丝毫的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除了射虎取乐外,孙权还经常组织文武大臣饮酒取乐。一次,孙权在武昌一钓台饮酒,大醉后,他让人用水洒向群臣,边洒边嚷:“今日酣饮,惟醉坠台者,乃当止耳。”张昭“正色不言,外出车中坐。”孙权不悦,遣人将张昭唤回说:“大家一起尽兴,公何必发怒?”张昭回道:“往昔商纣王作酒池长夜宴饮,当时也以为乐,不以为恶也。”孙权听罢,面有愧色,遂罢酒。

领导不高兴,问题很严重。延康二年(221年)十一月,孙权被曹丕册封为吴王。成为吴王后的孙权,开始考虑东吴集团正规化的问题。于是,丞相的设立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很多人提议由张昭出任,可孙权却推脱说:“丞相事务繁重,我不忍扰之。”不久后,孙策居然任命孙邵任丞相。孙邵去世后,大家又提名张昭。孙权又说:“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矛盾将生),非所以益之也。”又任命顾雍为丞相。两次未能出任丞相,张昭闷闷不乐,意兴阑珊。

孙权为什么杀不了张昭(张昭未被孙权拜相)(5)

张昭意兴阑珊,而孙权这边也意兴索然——觉得吴王已经难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黄龙元年(229年),在一众下属的怂恿和起哄下,孙权称帝。称帝这天,孙权大会百官,席中,孙权碎碎念,反复念叨周瑜之功。一旁的张昭羞愧难当,也想举杯恭维孙权几句,顺便表示一下自己的歉意,可是尚未开口,孙权就借着酒意毫不客气地怼道:“如果当初听从了您张公的话,现在我只能去要饭吃了。”张昭听后,“大惭,伏地流汗”。

张昭明白,自己在孙权心目中,已成为过去式,思虑再三,决定称老退位。孙权顺水推舟,立即批准了张昭的辞呈。自此之后,张昭基本退出了东吴集团的决策层。

孙权原本认为,张昭退居,自己可以踢开“党委”闹革命,独步天下。可事实证明,有些事情还真的离不开张昭。一次,蜀汉的使者来访,在与孙权会面时,蜀使把蜀君、蜀国夸得天花乱坠。可是东吴参与会见的群臣中竟没有一人能与其对阵。孙权不由得感叹道:“如果张公在,这小子哪能这么嚣张。”隔日,孙权即派使者登门看望张昭,并将张昭请进宫中。或许久在家中寂寞无聊,或许已有悔意,听说孙权来请,张昭当即屁颠屁颠地来到宫中。到达后,他离开席位向孙权“真诚”道歉,孙权当即跪下阻止。见此,张昭的老毛病又犯,尚未坐定,就急不可待地倚老卖老:“当初太后(吴老太)、桓王(孙策)不把老臣交给陛下,而把陛下交给老臣。老臣始终不敢忘记这一恩情,一直思图回报。可是臣见识浅短,常常违逆陛下圣意,自料当永弃沟壑,不料又蒙召见,得以报效陛下。然而,要想让臣改弦更张,以求尊求荣或讨得陛下的欢心,老臣是绝对做不到的!”孙权听罢,大失所望,但在表面还是装出一副深表歉意的样子。

孙权为什么杀不了张昭(张昭未被孙权拜相)(6)

重新上岗后的张昭,没有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仍一如既往不屈不挠地较真和任性。嘉禾元年(232年)十月,辽东太守公孙渊在辽东反魏,为了寻求外援,遂向孙吴称臣。孙权异常高兴,当即派两位使者带着若干的金银财宝前去结交。张昭反复劝谏,孙权反复申辩。而张昭也牛脾气上来,誓死不让。孙权忍无可忍,一手抓刀,一手指着张昭,恼怒道:“朕对公敬重有加,但公数次当众折辱朕,朕害怕自己一时失手伤害于您。”——你这个老东西,我忍你已经很久了,再不知趣,小心我剁了你。张昭认真地看了看孙权,良久才说:“臣之所以要如此,是因为太后临终时,唤老臣于床下,反复叮嘱老臣辅助陛下,太后的遗嘱如今言犹在耳!”说完即老泪纵横。听罢张昭一言,孙权也掷刀于地,与张昭相对而泣。

可是泣归泣,孙权仍遣使前往。张昭愤恨不已,遂退居不朝。孙权勃然大怒,当即命令手下用土封住张昭的家门,张昭也不示弱,也用土在门内将门堵住。

不久后,公孙渊就出卖了孙吴,对金银财宝照单全收,对孙权派去的两名使者则全部咔嚓。直到此时,孙权才颇感后悔,觉得对不起张昭。于是,便数次派人请张昭上朝,结果张昭却置之不理。孙权恼羞成怒,又派人放火焚烧张昭的府门,逼其出门。可张昭仍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既不救火,也不求饶。见张昭软硬不吃,孙权只好下令将大火扑灭,并亲自出面,站在张昭门前等待着张昭露面。张昭的两个儿子怕事情闹大,苦苦劝说,张昭这才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门与孙权和解。

孙权为什么杀不了张昭(张昭未被孙权拜相)(7)

和解归和解,但孙权心中的大门却对张昭彻底地关闭。公元236年三月 ,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回到开头的话题,孙权为何不拜张昭为相?

大多人皆归因于张昭的刚烈性格。这个理由表面看似乎有几分道理,而且例子一抓一把,如:为了劝谏孙权围猎、出使公孙渊、酗酒等,张昭皆不管不顾当面抗争甚至公开顶撞。在孙权亲自屈尊登门看望时,张昭仍不低头,并与孙权上演了一幕幕闹剧。可是如果细细思之,可以看出,以上种种皆是表因,或者说只是原因之一。为何这样说?

孙权不是傻瓜,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张昭所劝谏的一切皆是正确的,对其本人执政和东吴江山的存续稳固,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孙权不可能因为其刚直而将张昭拒之门外。且在东吴众臣中,有很多大臣也曾对孙权劝谏过,从内容和形式上甚至比张昭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孙权皆能愉快地接受。如潘濬,原是刘备手下的一名大臣,后来投降了孙权,就是这样一名降将,为了劝阻孙权射雉(野鸡),曾将孙权的猎具全部毁之,可孙权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其更加信任,并屡屡提拔。再如朱桓,曾当众揪过孙权的胡须,可孙权却毫不在意,仍对其信任有加。而张昭虽然也对孙权有过过激的言行,但却君子动口不动手,与潘、朱二人相比,只能算是小儿科。孙权作为一个有为的政治家,这点胸怀应该是有的。那么,真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孙权为什么杀不了张昭(张昭未被孙权拜相)(8)

一者,老账。在孙策死前,张昭曾在第一时间提出,由孙策的弟弟孙翊接任孙策。孙翊在形象和内容上皆与孙策如出一辙,再加上当时东吴政权的统治基础很不牢固,基于此,张昭认为,由孙翊接任孙策比相对温和的孙权更易稳定局势,安定人心。可是张昭这一动议,却被孙策一口拒绝,最终孙策还是坚定不移地选择孙权为继承人。对此,孙权不可能无动于衷。

二者,新账。赤壁之战前,当曹操写信给孙权进行威吓时,张昭等一众文臣,提出了一堆投曹的理由,一边倒地建议投降。而事后证明,张昭的投降论是错误的。所以在孙权称帝的酒宴上,当张昭出来恭维时,才遭到了孙权的揶揄和挖苦。而此时距赤壁之战已过去了二十多年,可孙权仍耿耿于怀,可见其心中充满了多少怨和恨。

三者,子侄强。张昭的两个儿子——张承、张休,不仅精明强干,且皆身居要职,率重兵在外。张承时为骠骑将军、西曹掾、长沙西部都尉,驻守国防重地江陵。其麾下有精兵五万余人。而次子张休,时为羽林都督,后又任扬威将军,把守夏口。此外,张昭的侄子张奋也少年英雄,颇有才干,因功被孙权任命为半州都督。如果此时再任命张昭为相,如此一来,张氏一门,一文三武,皆位高权重,这无疑对东吴政权和孙权的地位构成了潜在和现实的威胁。一旦张家生变(况且张昭此前曾有投曹的言行),东吴政权势必将摇摇欲坠。且活生生的例子——司马懿父子篡魏就在眼前。因此,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孙权不能不防或有所忌惮。

以上这三点,才是张昭未被拜相的深层原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丛中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